蔡氏家训《论忠孝》逐句详解
蔡襄,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
蔡襄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政绩。
在泉州时,与卢锡共同主持建造洛阳桥 ;
洛阳桥,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
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
在建州时,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驿道松,主持制作北苑贡茶“小龙团”。
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
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由此写作《茶录》。
《荔枝谱》则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
《荔枝谱》是宋蔡襄撰植物书。一卷。书分七篇。
第一篇述福建荔枝的故事及作此谱之由;
第二篇述兴化人种陈紫之况及陈紫果实的特点;
第三篇述福州产荔之盛及远销之情;
第四篇述荔枝用途;
第五篇述栽培之法;
第六篇述贮藏加工方法;
第七篇录荔枝品种32个
蔡襄的诗文清妙,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
《脚气帖》是北宋书法家蔡襄创作的一幅书法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蔡襄书法大多正楷,此帖别开生面,为行草书,其笔法精妙,行笔流畅,遒劲婉美,为蔡襄行草书佳作。
蔡氏家训《论忠孝》
在中国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说。从书法风格上,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所谓字如其人,蔡襄留世可见的书法作品可见出他写字偏规矩楷字,以正身心,足见其操行品德之本性所在。
蔡襄晚年结合自己的修身心得和为官思想著有家训《论忠孝》,表达了他对“忠”与“孝”的认识。
蔡襄的这篇《论忠孝》在2016年被中纪委网站专题报道过,号召全国人民学习《论忠孝》。
原文:
事父母之道曰孝,天之性也;事君上之道曰忠,人之义也。犹耳目心腹,有身则有之,非外物也。
译文:
悉心侍奉父母的思想行为叫做“孝”,这是上天赋予的本性;尽心为国家效力的思想行为称为“忠”,这是做人的大义所在。它好比人的耳朵、眼睛、心腹那样,有身体就会有它,并非外在的东西。
原文:
迩代以旌赏劝其孝,爵碌劝其忠,则孝非天之性,忠非人之义矣。犹无耳目心腹,岂为人欤!乃亦若鹭白鸟玄,盖物之本然也,苟染而色之,何可长也?
译文:
近代用表彰奖赏来劝导行孝,拿高官厚禄来诱导效忠,这么做孝就不是天然本性,忠也不是人的大义所在了。这就像人没有耳目心腹,难道还能叫人吗!这也像白鹭羽毛白而其它鸟羽毛黑,都是事物的本性。如果是染色而成,怎么可以长久呢?
原文:
惟忠与孝,待劝而行,讵至孝至忠乎?夫忠孝者,感天地,动鬼神,故有冰鱼寒笋之事、返风起禾之应。
译文:
忠和孝如果要等别人劝导了才去实行,怎么能达到极其忠孝呢?忠孝二者,足以感动天地鬼神,所以古代有“冰鱼寒笋”“返风起禾”的忠孝感应故事。
原文:
或饰名沽誉,虽劝诸,亦可舍诸。则不五之世忠孝多由于性,三五之后忠孝多由于劝也,劝之尚不能,况不劝乎?
译文:
有人用美名嘉誉装饰忠孝之道,即使劝导人们这么做了,人们也可以轻易舍弃忠孝的。因而在伏羲、神农、黄帝这三个上古盛世,忠孝大多出于人的本性;而三王之后,忠孝大多由于劝诫才得以实行。劝诫尚且还不能遵循,何况没有劝导呢?
注:
冰鱼寒笋的意思如下
冰鱼:二十四孝中王祥卧冰求鲤的典故。
寒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大司空。
返风起禾的意思如下
西周时期,周武王死后,周公摄政,镇压了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的叛乱。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因受流言影响,怀疑周公对自己的忠诚,于是“天大雷电,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后来周公重新执政,大风把吹倒的禾苗重新竖起,从此国泰民安。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周公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天地可鉴。
这两个词语分别代表了“孝”和“忠”。
参考文献:
《文忠集·卷三十五·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
《宋史·卷三百二十·列传第七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