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耀如院士:地质勘探并非可有可无

事实上,工程建设必须要有先期勘探,这是基础。工程建设必须要有先期勘探,这是基础。地质勘探是先行的,不是可有可无的。

卢耀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1931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就读地质系,1952年院校调整入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对喀斯特发育规律及溶蚀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多种水动力条件、三相流的作用机理与混合溶蚀作用等问题。

卢耀如60多年来潜心研究水文、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建立喀斯特发育与工程效应的理论,参与实践及指导一系列重大水利水电工程、交通、城镇、矿山等工程与环境地质勘测工作,为地质灾害、地质—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建言献策,数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得到国内外业界同仁的认可,被誉称“喀斯特卢”

下面摘自《中国科学报》的文章,分享给各位地质工作者:

现在,有些地区的工程建设,在建设之前往往忽视地质条件和潜在的地质灾害。一旦出了问题,就推脱说地质条件不好。事实上,工程建设必须要有先期勘探,这是基础。工程建设必须要有先期勘探,这是基础。地质勘探是先行的,不是可有可无的。

实际情况如何呢?虽然有些单位先垫了经费做“走过场式”的地质调查,但时间很短,根本做不到位。做出来的结果只是为了保证工程能顺利被批准,导致调查结果中对地质灾害、地质不良现象等的评价不是很客观,甚至隐瞒了一些潜在问题。

等到工程一批下来立刻就上马,也就没条件再做勘测了。结果一施工就发现,设计没有很好地符合自然条件,有的就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一出问题,就找借口,把地质条件作为一个挡箭牌。这样,设计、施工就没有责任了。

其实,布一个洞、挖一个坑,地质勘探都有严格的规定。工程建设必须符合地质条件,必须贯彻追究事故责任的制度。

任何一项工程在施工前,必须做好地质环境勘察以及有关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评价;要如实反映客观自然条件并作出正确评价,而且要终身负责。同时,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开展勘探研究,相对大型的工程则要有深入的研究工作成果作为防范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的依据。

为减少工程的困难,减少施工事故,我提出了6个“超前”,即超前进行地质研究,超前进行风险预案,超前准备相应器材、设备,超前探测有关地质信息,超前进行重大问题处理,超前准备避难处。

曾经有个长几百公里的轨道工程,一路需要开挖很多隧道,施工中克服了很多地质难题。剩下的最后300米恰巧在断层带上。有关工程人员认为没问题,想抢工期,打算一两个月就打通。当时我坚决反对。即使就短短300米,也要严格按照6个“超前”程序来做,如果不认真做将来可能出问题。结果,这最后的300米多施工了一年多。这个例子深刻说明,搞工程建设千万不能骄傲自满,自始至终都应当兢兢业业地认真进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科学真谛验于实践,伟业大厦稳在基础。”这是我近些年用以鞭策自己的。我认为,必须重视地质勘探,必须把勘探、设计、施工三者结合起来,密切注意一些潜在的问题。只有认识了地质条件,工程的设计、施工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减少工程产生的危害。

① 1955年1月,卢耀如(右2)作为地质部淮河工程地质队长,与勘探队员们正在准备搬迁到新的勘测地点。

②1960年5月,卢耀如(左1)与苏联喀斯特专家索科洛夫教授(左2)在长江三峡南津关坝区研究探硐中地质条件。

③1999年7月,卢耀如在长江三峡巫峡地区进行危岩体地质灾害野外调查。

④2008年5月,卢耀如在汶川地震后考察时,在映秀中学倒塌校舍前留影。

卢耀如院士以国为家,以振兴我国地质事业为己任,在六十余载的地质科学研究工作中兢兢业业,求真务实,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始终把握科学研究发展方向,爬山涉水,大力开展野外调查研究。他时常告诫他的学生们“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科学真谛验于实践,伟业大厦稳在基础。”他这种坚忍不拔的钻研精神,求真务实、一丝不苟、上下求索的治学态度,以及处境再难也不气馁,始终坚定不移地向远大目标迈进的斗志和时刻对国家利益负责的为人风范,值得我们年轻人崇仰与学习。
(0)

相关推荐

  • 思念老人家

    时光如梭,一晃老人家已离开我们两年了.在这七百多个日日夜夜里,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老人家.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脑海里,他那慈祥目光时时激励着我前行,他那有利的大手时时牵引着我前行,他那渊博 ...

  • 【规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三)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1991) 5    矿区工程地质勘探 5.1   勘探类型划分     5.1.1  依据矿体及围岩工程地质特征,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出现层位,将矿区工程地 ...

  • 李玶院士逝世

    本报北京9月11日电 我国著名工程地震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李玶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9月10日19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李玶1924年3月20日生于湖 ...

  • 罗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安全经济学.安全文化.事故预防理论.现代企业安全管理.安全信息系统等. 罗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多年来指导安全工程与技术硕士研究生30余名,博士研究生10余名.主讲课程: ...

  • 多吉院士:投身地质勘探 踏遍青藏高原

    多吉 从农奴的儿子到国际知名的地热专家,他以自己的智慧与勤劳在雪域高原上书写出一个又一个传奇;作为中国目前唯一的一位藏族院士,让西藏优势矿产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并造福于民,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他希望能有更 ...

  • 卢世璧院士逝世!回忆跟他最后相处的日子

    (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李亮口述 健康时报记者张赫整理)2020年3月28日,周六,所有的工作还在围绕疫情.晚上,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我国骨科界的一代传奇--卢世璧院士逝世 ...

  • “姑妈”角色并非可有可无,她在《绝密使命》中撑起了一条线

    <绝密使命>已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了26集,潘雨青.邹叔宝等地下交通员,与曹瑞瑛.黑子等反派角色的斗智斗勇.殊死较量是主线,是明线. 除了这条明线,<绝密使命>中还有多条暗线,众 ...

  • 挑战老师同题擂台:卢耀琪VS李永春|中国少儿文学微刊第119期

    中国少儿文学微刊 第119期 挑战老师同题擂台 卢耀琪VS李永春 挑战老师童话擂台,已经刊发了多期,受到小记者及家长的好评,小朋友的写作热情也得到了空前的高涨.这个栏目将会继续保持,小记者的好童话可以 ...

  • “中国3D打印之父”卢秉恒院士的小梦想和大梦想

    增材制造技术,又被称作3D打印,是制造业的"后起之秀",在航空航天.精准医疗等前沿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应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卢秉恒是我国增材制造技术的奠基人,从上世 ...

  • 王耀南院士:人工智能赋能无人系统

    来源:中国人工智能协会   作者:王耀南 1 机器智能与智能机器 让机器具备人一样的智能,赋予机器思考和推理的能力,是人类最伟大的梦想之一.早在 1948 年,图灵在题为<智能机器>的论文 ...

  • 地质勘探企业税收筹划现状改善措施

    摘要:现阶段,随着政府全面减税降费,地勘事业单位市场参与度越来越高,税收筹划成为当前地勘单位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地勘单位税收筹划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 ...

  • 【文氏人物】文少为——记湖南煤田地质勘探的先驱

    天下文氏一家亲  wsyjq8 亲们,无论您身在世界哪个位置,您只要点击上面蓝色字体 "天下文氏一家亲" 关注,即能加入咱们这个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分享最新资讯.弘扬中华美德.传承优 ...

  • “红色韩彦” 征文 | 七孔窑岭阻击战 | 作者:卢化南 /卢耀庭

    1940年农历4月26日(小麦快熟时),一支趁夜色掩护,从王屋山中下来,开赴洛阳方向去的中国军队,途径王屋山区时,被大店日本据点的日军发现,即调日军支山队(当地人的称呼)一千多人,由龟田太君率领尾追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