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54,肇文书院

嘉庆十年(1805年),奉贤县令艾荣松率当地士绅,创建肇文书院于文庙西北,相当于奉城十字街的东南角。

左手边这排房子的后面大概是原先肇文书院的位置

1900年庚子之变后,慈禧太后狼狈逃出北京,差点性命不保,一直逃到西安才停下,派李鸿章向列强求降并和谈。这次慈禧太后终于下定决心改革,行新政。

其中一项措施是改革科举。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清政府下诏改革科举,要求各地广开学堂,兴办新式教育,其实就是戊戌变法时的新政内容之一。

光绪三十年(1904年),奉贤县改肇文书院为肇文学堂。自此,新式学堂次第兴建,教育事业得到发展。

  •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廖光莹于言子祠内创办道南学堂。

  • 宣统元年(1909年),王渭于祖师庙内创办震东学堂。

  • 同年,徐明艺设市立振华女子两等学校于节孝祠内,奉城始有女学,但入学女生不多,旋并入道南学堂。

  • 民国七年(1918年),林端容于本宅设立青林女学,翌年停办。

  • 同年,戴寿樟于城隍庙内设立西城小学。

  • 民国九年,戴戣创办县立第二女子高小,不久停办。

肇文学堂,宣统元年改称两等学堂(初、高等)。1912年2月,改为奉贤县立第一高等小学。1925年分设初级部,1928年改名县立奉城小学校。这期间,学校地址一直未变。


今天的奉城第一小学认为自己的前身为肇文书院、肇文学堂,而这所小学所在的位置,奉粮路70号,位于奉城的东北隅,原先为潘公祠(老地图上是真武庙)。1927年秋,由李主一、刘晓等发起创办私立曙光初级中学,校址设潘公祠。

潘公祠的来历不清楚。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攻破南汇嘴所城后,分兵两路深入今浦东内陆,家住浦东地区的太学生乔镗、潘元孝、盛际,倾家财,募乡兵,组建乔家兵、潘家兵、盛家兵,抵御倭寇进犯。

潘元孝家住二团,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兵大肆入侵,潘元孝募乡兵300余人,扼守连笔华桥(今坦直乡境内的保佑桥),和闵电等合击倭兵,因寡不敌众,不幸战死。潘公祠也许是为了纪念潘元孝,类似我们南通的曹顶,在与倭寇作战时阵亡,南通人在其阵亡处建了曹公祠,今尚存。

李主一,原名李宪章,1892年出生于洪庙老李家埭的一个地主家庭,幼时在家乡读完私塾和小学,继入上海南洋公学。毕业后回家乡办学,曾任竟成小学校长。辛亥革命后,李接受民主主义思想,加入国民党。1925年入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读书,在校期间正式加入共产党。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确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这是李主一可以一身跨二党的时代背景。

1926年七八月间,李主一离校(同济)回到家乡,在奉城筹组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届县党部,并任执行委员。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国民党右派改组了本县党部,另立“清党特别委员会”,李主一被解职,但其共产党员身份并未暴露。

七月,李受党组织指示,到上海法租界萨坡赛路(今淡水路)邀集刘晓等中共党员来奉城,趁为国民党暑假党化训练班聘请教员之机,与刘德超、刘晓创办私立曙光中学,设址潘公祠内。同时成立中共曙光中学特别支部,刘晓任书记,李主一任组织委员。

同年秋,在曙光中学特别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中共奉贤县委,刘晓任书记,李主一任组织部长。1928年春,中共浦东县委员会在曙光中学内成立,使该校成为当时浦东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

此为潘公祠旧址

1928年3月底,李主一赴江苏省委某地下机关时,在沪被捕,囚于龙华监狱,同时曙光中学被国民党当局查封。仅三个月后,李主一被杀害。


1937年淞沪抗战后期,日军从金山登陆,奉城小学校遭日军炮击,部分校舍被毁。沦陷后,日伪军盘踞校园,学校被迫停办。1939年,借北街民房恢复上课,定名奉城小学。抗战胜利后,另在潘公祠设高级部。

1947年秋,当局为奉城地区培育师资人才计,设立奉贤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简称简师),以潘公祠为校舍。乃于第一高小原址重建教室十一间和大礼堂,改名为奉城镇辅导中心国民学校。

解放后,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潘公祠之简师迁出,奉城小学的总校、分校相继迁入潘公祠。校名先后改为奉城区中心小学、奉城乡中心小学、奉城中心小学、奉城第一小学。

1956年夏,在奉城南门外创办了奉城初级中学。翌年,为纪念革命先烈,县决定将该校改名为奉贤曙光中学,並在校园内树立李主一烈士纪念碑。1958年增设高中班,成为全县第二所完中。2011年,曙光中学从南门老校区搬迁至新校区,位于奉城老城东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