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1)·大运河畔的惠山古镇
无锡古运河,浪漫独特的水弄堂
河蚌绘·无锡古运河景点图。
对于无锡,我十年间曾往返多次,但每次都行色匆匆。今年早春终于来此小住了一月,下处位于惠山脚下,后窗正对京杭运河的主航道。平日间运河上船只穿梭往来,颇有些“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情境。不过时下跑的都是大型货船,装满了沙石、轮胎、钢筋等大宗货物,货船满载时吃水很深,甲板几乎齐平水面,空航时却要高出三四米。锡山大桥附近是无锡市航道管理处,可以为往来船只办理半年或一年期的航道通行证。
无锡新运河·吴桥段,底宽20米,水深2米,航40至100吨级船舶,年货运量达1600余万吨。依旧是繁忙的货运水道。
无锡古运河·清名桥段,这一段运河因位于市区中心,已经不作为运输使用。
虽然苏锡常城市带已经成为中国最发达地区,公路、铁路网密集,但运河航运仍然占到近一半的货运份额,尤其是大宗货物运输。惠山下这条繁忙的运河主航道,是从1958年到1976年间陆续开辟的,街坊陈老伯是地道无锡人,谈及当时开挖运河的场景还记忆犹新。当时无锡市民每到公休都去参加义务劳动,用扁担、竹筐、独轮车等简陋工具,靠肩扛手提开凿出这条运河航道,也正是这些勤劳坚韧的运河人成就了无锡百年间的飞速发展。
夕阳下的大运河,疾驰的货船奔向远方。
黄埠墩,古运河上的地标建筑
无锡现存的古运河北起吴桥,南至清名桥,全长六公里。吴桥原为一处古渡口,民国初年,源康丝厂经理吴子敬出资建立了这座钢铁结构的大桥,后人为了纪念他,命名吴桥。站在吴桥南望,宽阔的河道中央一座小岛赫然映入眼帘,这就是旧时无锡的地标式建筑——黄埠墩。
夕阳下的黄埠墩,大型货船从一旁驶过。
黄埠墩四面环水,石砌驳岸,岛上绿柳成荫,亭台掩映,因战国时春申君黄歇曾在此疏治芙蓉湖而得名。从古至今,沿运河南下无锡的船只都会率先经过黄埠墩,这里也就成为无锡的门面。解放后随着河道的日益繁忙,黄埠墩一直没有开放。近几年随着运河游的升温,黄埠墩得以重新开放,现在每天上午9点半和10点半,下午2点半和3点半,运河公园码头有四班轮渡往返其间。
清《康熙南巡图》中,黄埠墩原貌,后面的龙头河通往惠山镇,远处的锡山和惠山也清晰可辨。
黄埠墩的面积200平方米左右,山门内建有戏台,正气楼,望山楼等建筑,为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春,文天祥战败被俘,被元军押解北上。路过无锡时,元人为防止他逃脱,将船停泊在黄埠墩上。无锡百姓不顾元军阻挠鞭打,在运河两边持香跪送,哭成一片。文天祥百感交集,吟《过无锡》诗一首,正气楼之名由此而来。
“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茫茫草木春。
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
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逢鼻欲辛。
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
黄埠墩老照片。
正气楼檐下的诗碑为当代书法家尉天池所书,字在其作品中算不得上乘;其实《过无锡》在文天祥诗中也难算精品。毕竟彼时文公身处仓促之间,随口吟诗,不及推敲,留给后人的更多是一种精神气节。
惠山古镇与惠山泥人
清代的康乾二帝历次南巡都曾在黄埠墩歇脚,之后延龙头河行至惠山镇下船。我上次来惠山古镇还是十多年前,当时这里还叫惠山直街,街边树木茂盛,人来人往,市井气息很浓,街上的二层转角楼很有些年头,古风犹存。
河蚌绘·惠山古镇。
惠山因西域僧人慧照曾在此驻锡传道而得名,主峰三茅峰,海拔328米。乾隆皇帝在评述江南山水时,认为“唯惠山幽雅娴静,江南第一山,非惠山莫属”。山下的惠山寺始建于五代宋景平元年(423年),为无锡十大丛林之首。从唐朝会昌至清朝同治的千余年间,惠山寺五次遭劫,五次重建。寺中现存唐代听松石床、唐宋经幢、香花桥、宋代金莲桥、明代古银杏、清代御碑等珍贵文物。
惠山古镇·照影亭。
惠山龙头河。
惠山古镇。
古镇上的中国泥人博物馆是全国泥人行业内规格最高、展品最多的主题博物馆。地处太湖之滨的无锡粘土资源丰富,当地名产紫砂壶、惠山泥人和粘土砖都借此之利。惠山古镇历来以祠堂和泥人而闻名,而当年的泥塑艺人,大多数都是看祠堂的人,由于仅靠看祠堂维持不了生活,闲暇时就靠做泥人来补贴家用。
河蚌绘·惠山泥人大阿福。
博物馆中陈列的“大阿福”是惠山泥人的代表作,至少在清代中期就已经定型了。相传在很久以前,惠山一带荒草丛生,经常有野兽伤人。后来有两个名叫“沙孩儿”的人形巨兽搬到此地,它们力大无比,山中各种猛兽,只要见到它们微微一笑,就会俯首贴耳地,任其吞食。自从出现了“沙孩儿”之后,附近的百姓都安居乐业了。“沙孩儿”死后,人们根据它们的形象捏制了一男一女两个泥人,取名为“大阿福”并作为镇山驱兽、避灾辟邪的吉祥物流传于民间。
手捏泥人,题材大都来自于戏曲故事。
寄畅园与惠山庙会
寄畅园位于惠山横街,园址原为惠山寺僧舍,明嘉靖六年(1527年),南京兵部尚书秦金购得,辟为园,起名“凤谷行窝”。秦金号凤山,是北宋大词人秦观之后,历任明代五部尚书。园子建在惠山的山谷里,因此凤谷有包含地名人名两层意思,行窝区别于皇帝的行宫,表明这座别墅以山林野趣为主。
寄畅园·塔影。
秦金去世后,其后人继承此园并陆续扩建,构园景二十,取王羲之《答许椽》诗中:“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句中的“寄畅”两字作为名称。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一百年间,两帝十二次巡游江南,每次必下榻寄畅园,如今园中尚保存着康熙“山色溪光”、乾隆“玉戛金枞”御书石匾额。北京颐和园内谐趣园,圆明园内的廓然大公均为模仿寄畅园而建。1952年秦氏后人秦亮工将寄畅园献给国家。
寄畅园·八音涧。
八音涧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园中著名景点,由著名垒石工匠张琏、张鉽垒叠假山筑成。设计师在假山里堆砌了黄石山谷,又把惠山第二泉水通过暗渠引入涧内,水流随山谷的高低宽窄时缓时急,化作“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故名“八音涧”。涧中下有清泉,山上有百年古松和大片梅林,有一座方形梅亭,供人休息观赏。当年康熙皇帝游览后意兴盎然,御书王维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赐给秦家。
寄畅园·锦汇漪。
寄畅园·锦汇漪。
锦汇漪是全园的水景核心,它因汇集着园内绚丽的绵绣景点而得名。寄畅园的景色,围绕着一泓池水而展开,山影、塔影、亭影、榭影、树影、花影、鸟影,尽汇池中。锦汇漪面积仅两亩多一点,但看起来却十分广阔,这要得益于造园者对桥梁的巧妙设计。湖中的平桥缩短了与水面的距离,表现出池水的溢漫丰盈,后面的廊桥,又遮挡了锦汇漪尾水的去向,让人产生水意辽阔无穷的意境。
锦汇漪上的平桥。
惠山古镇的另一项传统活动是延续了400多年的惠山庙会。庙会起源于明代,盛于清末民初,是无锡民间自发组织的集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是惠山东岳大帝黄飞虎的生日,此时无锡城中各庙老爷都要到惠山进香,继而形成了八庙朝东岳的民间习俗。这八位庙神老爷都是无锡民间供奉的对地方和百姓有贡献的重要人物,他们分别是南门张元庵的张大帝张勃;南门塘泾桥的南水仙庙老爷王其勤;西门西水墩西水仙庙老爷刘五纬;北门北栅口延圣殿老爷周处;东门延寿司殿的南斗星君;北门府城隍殿老爷纪信;以及无锡县城隍老爷和金匮县城隍老爷。
河蚌绘·惠山大老爷出会。
人们通过大老爷出会巡游,来祈求神灵的保佑,期望来年风调雨顺、百业兴旺。过去在无锡的俚语里,有句话叫:“出会忘了大老爷”,意思是办事情时把最重要的内容给忘了。如今的惠山庙会保留了最精华的“大老爷出会”娱神传统,以巡游表演展现古老的民间手艺、绝活,集吃、住、行、游、娱、购为一体,另外还有锡剧、沪剧、越剧等戏曲以及民族歌舞等表演,是目前江南地区最大的民俗节庆活动,2009年惠山庙会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