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9)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13.千金麻黄醇酒汤

【组方】麻黄三两。上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去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方解】:风湿表实黄疸证。麻黄辛温发汗,用酒煎加强发汗之力,使湿热从表解则黄亦自除。本方用麻黄治黄,以酒煎药,其治疗方法、理念很值得注意。黄疸,见发热、恶寒、无汗、口不渴者。

金匮·黄疸病附方(二):千金麻黄醇酒汤,治黄疸。

【注】:黄疸多为湿热盛于里,呈阳明里热证出现,但亦有无里热证或里热并不明显而以表实证明显者出现,则用本方。这里的黄疸,是单纯的太阳表实证,湿热在表郁蒸成黄,用麻黄发汗解表、祛湿,使黄从表解。但胡希恕认为莫如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太阳阳明并病),还是要兼顾及里热,这是胡老经验。如黄疸已久,里证明显时,当随证选用用茵陈篙汤或用茵陈五苓散治之。

14、麻黄加术汤

【组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约28克),去皮尖,白术四两。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方解】:风湿表实、湿痹痛证。麻黄汤加逐湿痹的白术,治麻黄汤证而有湿痹痛者。

歌曰:麻黄加术治湿家,发表利水同时下。汗出变少而尿多,身体痛烦效果佳。

冯世伦先生将其归属太阳太阴。虽湿在表,而里亦可能有湿或湿热,故此方证可跨属太阳、太阳太阴、太阳阳明。

金匮·痉湿暍病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注】:这是太阳夹湿偏寒。对于湿痹关节疼痛发作的治疗。湿痹有几种不同情况,这一个无汗,一身全疼,为风湿关节痛的初期。在阴天下雨、刮大风,或日暮时都厉害。湿属阴气,遇到阴天、冷天助长,就疼的厉害了。本方利尿兼小发汗祛湿,麻黄汤加白术有利尿作用,就成为小发汗法。汗出淋漓,病反不去。这个组方的启示(指加术)是,对湿痹,如遇到不是麻黄证,而是柴胡证,就用柴胡加术,若是葛根汤证,则用葛根汤加术或再加薏苡仁,要学会随证变通。

15、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组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约4克),去皮尖,炒。右四味,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参考】:薏苡仁可多放些,如放30克左右。

【方解】:风湿表实、湿痹痛证。薏苡仁味甘微寒,《神农本草经》谓:「主筋急拘挛,久风湿痹。」此与麻黄汤加术汤虽均治风湿,但前者偏于寒,用性温的白术,本方偏于热,用性寒的薏苡,且去桂枝。

歌曰:麻杏苡甘四味药,麻黄加术有同效。薏苡性寒治湿热,不用桂术温药疗。

冯世伦先生将其归属太阳太阴。虽湿在表,而里亦可能有湿甚至湿热,故此方证可跨属太阳、太阳太阴、太阳阳明。

金匮·痉湿暍病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注】:这也是湿痹关节疼痛发作,也无汗但偏发热,日晡所剧,是阳气渐下入阴时候,同阴雨天加剧是一个道理,与阳明病的日晡所发热不一样。本条证偏热,麻黄汤就不加术了,加偏寒凉的薏苡仁,而且偏温的桂枝也去掉,发汗力更小。

16、桂枝麻黄各半汤

【组方】:桂枝一两十六铢(约25克),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枚(约10克)。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方解】:风寒证。取桂枝汤、麻黄汤各三分之一合之,故治太阳病欲愈有明显歇日二三度发病情较轻者。

歌曰:桂枝麻黄各半汤,邪在表而身发痒。发热不得小汗出,热多寒少如疟状。

本方证常见于感冒、发热病后期、慢性病复感外邪时。本方治痒、解表,主要能调和营卫驱邪外出。据此方义,胡希恕先生临床常以桂枝汤加荆芥、防风,功类麻黄、杏仁,治发热恶寒、身痒起疹者屡见良效。

歌曰:桂枝麻黄各半汤,邪在表而身发痒。发热不得小汗出,热多寒少如疟状。

伤寒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临床亦常有以桂枝汤加荆防代替。

【注】:发热恶寒,日再发或数发者,仍在太阳也。本条太阳病八九日,未转阳明(清便)、少阳(不呕),如果脉微缓者则不传变欲愈也(一层意思);如果脉微而恶寒者,入少阴也(又一层意思);如果「发热恶寒如疟日二三度发脉微缓,面色反有热色者」,属太阳「欲愈」,这种情况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常兼身痒。本方治痒、解表,调和营卫,驱邪外出。用该方治痒也只是治标。治本仍在脾胃。

麻桂各半方常见于感冒、发热病后期、慢性病复感外邪时。

17、桂枝二麻黄一汤

【组方】:桂枝一两十七铢(约26克),芍药一两六铢(约19克),麻黄十六铢(约10克),生姜一两六铢(约19克),杏仁十六个(约7克),炙甘草一两二铢(17克),大枣五枚。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方解】:风寒证。取桂枝汤二、麻黄汤一合之,治桂枝汤证已大发汗而虚,表不解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桂枝汤证多而麻黄汤证少者。本方证大致与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证相似,区别在于上一方汗出不明显,故常兼身痒,即麻黄证成分多一些,而这条汗多,桂枝汤成分多一些。如桂枝汤证明显者,可用本方。如汗出不明显而发热明显者,可用前方。

歌曰:桂枝二麻黄一汤,表证在而非少阳。形似症一日再发,小汗出调营卫畅。

伤寒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注】:「脉洪大」应改「脉浮」。服桂枝汤大汗出形似疟日再发者,这条特点比上一条要津液虚(因大汗出),因虚已不能续用桂枝,改桂枝二麻黄一汤小汗。

【讨论】:

这两个小汗方证,都是「形似疟」,前者日二三度发,后者日再发(发二次),说明什么?

形似疟者,正邪往复也。二三度,说明正气已能较多次地占上风。日再发,两次占上风。
故前者更近于「欲愈」。用药量也就小。如果整天基本上发热恶寒,分不清有没有「如疟」,是病正在高峰。

曹颍甫先生总结:少阳有明显间歇,间歇时如同无病,故有寒热往来,寒先热后,日一发乃至二三日一发者,少阳也。而发热恶寒,日再发或数发者,太阳也。

【插曲】:时方派起源。

时方派起源于两宋、金元时期,开山老祖为儿科医圣钱乙或易水派祖师张元素,其学术思想在于脏腑辩证与药物性味归经(经络之经)。

在钱乙之前,鲜有敢于裁减经方的医生,因此之前古中医是经方一统天下的局面。钱乙敢为天下先,率先裁减了八味肾气丸而成钱氏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更创造了诸多新方,就连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启蒙也源于钱乙,然而对脏腑辩证和药物归经进行系统化的整理者是易水学派的开山祖师爷张元素。张元素本人当时籍籍无名,但他培养了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甚至刘完素、张从正、朱丹细等人都深受其学术思想影响。

张元素之后,脏腑辩证广为流行,诞生了时方,一直至今,都成为中医主流,其本质属于内经体系,而不属于经方体系。时方重药,这与经方重历史考验的诸方成为对照。时方重五行之辩,充满了医生主观能动性,也与经方重证和方证对应的客观性成为对照。

(0)

相关推荐

  • 仲景论风湿: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论治与临床应用

    金匮要略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半两(去节,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锉麻豆大,每服四 ...

  •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

    一.概述  (一)痉病  主症: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则脚弓反张等.  病因:津液不足,外感风寒. 病位:病在筋脉. (二)湿病  主症:骨节疼痛.发热.身重. 病因:感受外湿(挟风寒). 病位:肌肉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阳明胃家实之大承气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阳明方证 十.胃家实证 1.大承气汤 伤寒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1)

    本文根据本群各位老师讲课的内容,尽量进行了剔除错误.删烦就简.增补遗漏,修订而成.为了突出学习的完整性.系统性.风格一致性,对讲课记录进行较大的修改,也不再列出哪位老师讲哪部分内容. 本群各位讲课老师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8)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11.麻黄汤 「太阳伤寒」之「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头项痛.身痛」乃麻黄汤证之典型证. [组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约28克).上四味,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7)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8.桂枝加葛根汤 [组方]: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二两.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6)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5.桂枝加黄芪汤 [组方]:桂枝,芍药各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5)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插曲]:刚学过太阳中风的桂枝汤.伤寒论中以「六经名+中风」作为题首者,共8条,即各经都有「中风」条文.于是,以内经解释者认为,各经皆有「经证」,或者说,各经皆有自己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4)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一个特点,是直接从方学起.而不是先学药理,再辩病因,根据病因选药组方,不走这条路. 什么是经方?是张仲景继承<神龙本草经>.<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

    第一章.太阳病 第一节无方证条目 第8.9.10三条,是岐黄家言,恐后世所添加,略去. 伤寒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2)

    第一章.太阳病 什么是太阳病?按照内经解释来说,有将「手足太阳经络」联系起来的,有将「太阳寒水之气」联系起来的,有将经络.膀胱.小肠.气化合起来考虑的,还有提出「经证」.「腑证」.「本病」.「兼病」.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16)

    第三章.阳明病 第一节无方证条文 伤寒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注]:与38条互参,38条是发热恶寒脉浮紧无汗而烦,这条又多了「口苦咽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