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时振声与赵绍琴的湿热治法:经方 VS 时方

名老中医时振声与赵绍琴的湿热治法:经方 VS 时方

一、经方治湿热之法
摘要:《伤寒论》是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证治的专书。《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有关湿热证治,《伤寒论》中内容虽较简略,但其有关论述,对湿热的辨证与治疗却很有指导意义,现归纳六法,分析如下。
1、宣畅上焦法
湿热为患,随其病变部位之异,而有治法之别,治者必审病于何经何脏何腑,采取相应之法。
外感湿热之初,病于肌表,症见头痛,身重疼痛,恶寒,午后身热,面色淡黄,胸闷不饥,舌白不渴,脉浮而濡。
由于肺主皮毛,且主一身之气,故治当宣畅上焦肺气,肺气得降,肌表疏达,气机化行则湿化热散。
《伤寒论》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虽言治疗“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乃湿热内蕴,外不得汗越,下无小便渗泄,遏阻胆汁,外渍肌肤所致。
疸病属湿温范畴,以麻黄、杏仁宣肺以畅上焦,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热利湿,姜枣调和营卫。
因此,对湿热在表、壅闭肺气者,可以轻宣上焦,畅通气机,外透湿浊,兼清里热,使内外分解。近人治疗皮肤湿疹亦常应用。
或问:湿温有忌汗之禁,“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冥不欲言”,何以更用汗法?
湿温禁汗乃忌纯用辛温,因辛温助热,蒸腾湿浊,蒙蔽清窍,故当禁用。
然在表之湿热,又必以“微微似欲汗出”方能解除,不得微汗,病必不除,对于湿热在表,既有不可纯用辛温发汗之禁,又有得汗始解之治,临证当知变通。
《金匮要略》麻杏苡甘汤治风湿在表,“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亦用宣肺化湿之法,与《温病条辨》治上焦湿温之三仁汤实有相似之处。
轻宣肺气,畅达上焦,乃治疗湿热初期,在上、在表之大法,故吴鞠通指出“凡通宣三焦之方,皆扼重上焦,以上焦为病之始人,且为气化之先。”
2、升降中焦法
湿热之邪,由上焦下传,最易迫及脾胃,使中焦升降失司,气机滞塞。
湿热为病,中焦居多,其由上焦下传中焦的过程中,可以阻遏胸膈气机,出现心中懊憹。
治疗虚烦不眠之症,《伤寒论》用栀子豉汤,用栀子之寒以清热,苦以燥湿泄降,豆豉芳香化湿,辛散宣达,透湿外出,乃为可行之方。
《温病条辨》之三香汤,在本方基础上,加郁金、降香、瓜蒌皮、桔梗、枳壳,宣上清热,化湿开郁,治疗湿热之邪,“由膜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既能宣畅上焦,使“邪从上焦来,还使上焦去”,又可升降中焦,调理脾胃。
湿热之邪,阻于中焦,滞于胃肠,中轴失运,可致心下痞满,胃气失降而呕,脾失健运而泻。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苦降辛开,调理气机,寒热并用,以寒清热,苦温燥湿,而达恢复脾胃健运之功,对于湿热中阻,症见心下痞满为主者,均可酌情选用。
如《温病条辨》治阳明湿温,“呕甚而痞者”,以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主之。
对阳明暑温,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以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主之。
于“滞下湿热内蕴,中焦痞结,神志昏乱”者,亦用泻心汤法。
由是可见该方加减在湿热病中应用广泛。
其他如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均可用于中焦湿热交阻,或为腹痛、或为下利、或为呕吐。
湿痰同类,湿热郁阻,水不运行,亦可痰热互结。
治疗痰热互结,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见浮滑之小陷胸汤,亦可用于湿热结聚心下之证。王旭高曰“胃居心下”,故心下属中焦。
《温病条辨》阳明暑温有“脉见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则为湿邪中阻,痰水结聚,致上逆作呕,胃和失降,便闭不调,以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
是方苦降辛通,引水下行,清热化痰,燥化湿浊,甚为合宜。
除此以外,临床上可用小陷胸汤加味治疗湿热黄疸,尤其对重症黄疸,常可取得较好的退黄效果,可知其治疗湿热的作用不可忽视。
3、渗利下焦法
湿热为病,有偏于热重者,有偏于水湿为甚者。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易趋下焦,此时治当渗利膀胱,使水湿下泄而安。
所谓五苓散治太阳蓄水,症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汗出,脉浮,或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或呕吐而利,兼头痛、身痛者,即是湿热之证初期偏于湿重者的表现。
凡外见太阳表证,内有水湿停留者,皆可用本方以通阳化气、淡渗利湿,亦可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之。
在湿热病中,五苓散常与他药加减用之,如仲景治诸黄疸,见小便短者,以茵陈五苓散主之,即以是方加茵陈而成,宣通表里,清利湿热,具有退黄之功。
水肿为病,可由湿热引起,刘河间曰“诸水肿者,湿热之相兼也”。
我们在临床上治疗湿热水肿,用大橘皮汤,即以五苓散加木香、槟榔、滑石、甘草、陈皮、生姜组成,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有人会问:湿热相兼之病,何以用五苓辛温之剂?
此因湿热有偏甚,对热甚者固不可独用,然于湿重者,不予温化渗湿之法,水湿何以得去?
但临床运用,又当依病情而酌,水湿甚者,或可暂用,先利湿于下,使热势孤立,继而改用清利之法;
或于是方加减运用,权湿热之偏甚,对湿热并重,或热较偏甚者,当酌加清热之品施治。
如刘河间治暑热挟湿泄泻的桂苓甘露饮,以五苓散加六一散甘寒淡渗利湿,再加三石清热解暑即是。
又《温病条辨》治“自利不爽,欲作滞下,腹中拘急,小便短”的四苓合芩芍汤,也是以五苓散减桂枝,白术易苍术,加白芍、黄芩、广皮、木香、厚朴组成。
对于“湿温下利”尚有以五苓散加寒水石之法,皆是该方灵活之运用。
湿热蓄积下焦而津伤阴亏者,当予利湿清热兼滋阴之法。
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的猪苓汤,以二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利湿清热,阿胶滋阴润燥,标本兼顾,为治疗下焦水湿热结兼阴虚之良方。
若下焦气化失常,湿热壅滞,膀胱不泄,腰以下积水为肿,兼阴虚津亏者,《伤寒论》用牡蛎泽泻散方。
以牡蛎软坚行水,且可存阴,泽泻渗利水湿,蜀漆祛痰逐水,葶苈子宣肺行水,商陆攻逐水邪,海藻软坚化痰,复以瓜蒌根止渴生津,润而不腻,亦为治下焦湿热可鉴之法。
由上亦知,对湿温忌用滋阴之说,也当具体分析。
湿温与阴虚虽皆有午后身热,但必察全身症状细加辨识,绝不可混淆,如湿温兼阴虚者,则当配用滋阴之品,然选药当注意用滋而不腻之味。
4、疏达三焦法
三焦为水液代谢的通道,三焦与胆分属于手足少阳。
疏达少阳有利于三焦水道之畅通,为治疗湿热,注重宣通气分的又一重要方法。
《伤寒论》230条提到服小柴胡汤后,可致“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就提示了这一问题。
对于“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肋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则有先用针刺,继用小柴胡汤之法,以疏达少阳,调畅气机,使气化复,腠理开,小便通,湿化热解。
另外,柴胡桂枝干姜汤常用于湿温之证,已有案例报导。
目前,临床治疗肝炎及胆系感染而辨证属湿热者,多用柴胡类方加减治疗,也是这一治法的运用。
5、苦寒清燥法
痢疾及黄疸多属湿热为病,《伤寒论》对下利及黄疸的治疗,亦为湿热证治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苦寒清燥则是其一。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为湿热下利初期兼表热之常用方,乃苦寒清燥兼解肌之法。
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用黄芩清热燥湿,芍药敛阴和血,草、枣调中。
后世治湿热痢疾,常在此基础上加减化裁而用,如张洁古之芍药汤即是。
《温病条辨》治“滞下已成,腹胀痛”的芩芍汤,以是方减草、枣,加黄连、厚朴、木香、广皮而成,苦寒清燥,行气芳化,疏利肠间湿热。
对湿热下利偏于热甚,症见下重、便赤者,《伤寒论》用白头翁汤,苦寒清燥之功更著。
《温病条辨》在此基础上加黄芩、白芍,加强清燥之功,敛阴和血,缓急止痛,皆为治热痢所常用。
其治阳明湿热内瘀发黄之茵陈蒿汤,苦寒清燥,且用大黄导火下行,兼行通腑之法。提示了湿热为病,其在腑者,皆当通利。
病在三焦、在胆、在肠都应适时而用,所谓湿温禁下,亦当具体分析,脾虚者,自不可下,然于湿热积滞肠道胆腑者,气机阻滞,不予通下,邪无出路,病何能愈?
临床实践证明,茵陈蒿汤之用大黄,小陷胸汤之用瓜蒌,对于黄疸的消退是有积极作用的。
痢疾滞下不畅,早用大黄、槟榔通下,对于荡涤湿热,避免闭门留寇,是很有益处的。
6、刚柔相济法
《伤寒论》所载乌梅丸,可治“蛔厥”之证,为人们所熟知。
是方“又主久利”,既有大苦大寒之味清热燥湿,又有大辛大热之品温阳化湿,兼以益气补血,酸敛收涩,对于泄泻日久,虚实并见,寒热错杂,兼有湿热未尽者甚宜。
如《温病条辨》治久痢伤及厥阴,上犯阳明,气上撞心,饥不欲食,干呕腹痛,即以本方主之。
治“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舌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下利血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以椒梅汤主之。
方由黄连、黄芩、干姜、川椒、人参、乌梅、白芍、枳实、半夏组成,即仲景乌梅丸之法,皆是苦酸辛甘,刚柔相济,柔以救阴,刚以扶阳。
从而启示我们,湿热久羁,湿以伤阳,热以伤阴,可致气血两亏,故湿热日久之疾,又必须注意救阳护阴,调补气血。
然又不可纯补,避免湿热残留之邪未尽,缠绵难愈,必须继续酌加清热燥湿之味,以利根除。
总之,仲景于湿热病,记载虽然简略,但就有关论述与方药运用来看,其治疗湿热之原则与大法已备。
结合后世医家所论,验之临床实践,足资启悟,甚有补益,值得认真探讨。(时振声)
二、时方治湿热之法
湿热证一般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治疗,这是赵老家传的独到经验。
湿阻为初起阶段,湿邪偏盛,阻滞于中上二焦,尚未化热,或虽热而不盛。治之当以芳香宣化,以展气机,气化则湿亦化,此治疗湿阻于肺之要诀也。
若湿阻于中焦,困阻脾胃,则当以运脾气为主,用辛开苦降法,辛开气机,以化湿邪,苦以燥湿泄热,则湿热分消而去。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一)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热之袭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
证见:头晕身热,周身酸沉乏力,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而滑,脉濡滑。
此湿温初起之证,宜芳香宣化之法,赵老基本方用:
鲜佩兰10克(后下),大豆卷10克,鲜藿香10克(后下),嫩前胡3克,川郁金6克,白蒺藜10克,姜竹茹10克,制厚朴5克,川黄连3克(研冲),通草3克
(以上数种药物为鲜品,其实这也正反映了中药运用的一个重点问题,鲜嫩、轻灵之品善于走上焦,其在治疗表证、卫分症候的时候是干品无法比拟的)
(二)芳香疏解法(上焦)

暑热外受,表气不畅。
证见:形寒头晕,周身酸楚,身热肌肤干涩,中脘满闷,恶心呕吐,腹中不舒。舌苔白腻,脉濡滑,按之濡软略数。
宜芳香疏解,退热定呕:
佩兰叶12克(后下),广藿香(10克)(后下),陈香薷5克(后下),大豆卷10克,制厚朴6克,白蔻仁5克,煨生姜3克,杏仁6克,太乙玉枢丹1克研细末分冲。
(三)芳香化浊法(上、中焦):
暑热湿滞、互助中焦。
证见:身热泛恶,呕吐痰水,心烦急躁,两目有神,口干不欲饮水。胸腹中阵痛,大便欲解不得。舌苔白腻,脉象濡数,按之弦滑且数。
应以芳香化浊法定呕降逆折热:
佩兰叶10克(后下),藿香6克(后下),制厚朴6克,半夏曲12克,川连3克,佛手10克,大腹皮10克,煨鮮姜3克,保和丸12克(布包),赤芍12克,焦麦芽10克。
沉香末1克、白蔻仁末1克二味共研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沉香末以降其气逆,蔻仁化开湿郁。治若不当,即可转痢。
(四)轻扬宣解法(上、中焦)
暑温蕴热,互阻肺胃。
症见:身热头晕,咳嗽痰多,胸脘痞闷。舌红苔白腻,脉弦滑略数,右脉濡滑且数。
热在肺胃,法宜宣解;湿浊中阻,又当轻扬。
香豆豉12克,炒山栀6克,嫩前胡3克,象贝母10克,杏仁泥10克,枇杷叶12克(布包),保和丸15克(布包),鮮芦根30克。
(五)宣肃疏化法(上、中焦)
暑湿热郁,蕴阻肺胃
证见:咳嗽痰多,胸中满闷,大便不通,小溲赤黄,舌苔黄垢而厚,脉象濡滑,右关尺滑而有力。
宜宣肃上焦,疏化畅中法。
前胡3克,象贝母12克,杏仁泥10克,香豆豉12克(布包),山栀子3克,炙杷叶12克,黄芩10克,保和丸15克(布包),焦麦芽10克,枳壳3克。
(六)轻宣清化法(上、中焦)
暑热偏多,湿邪略少。
证见:身热咳嗽,汗出口干,意欲凉饮,胸脘少闷。舌红苔黄,脉滑数略濡,右部有力。
宜清解暑热,轻宣化浊。
薄荷细枝2克(后下),佩兰叶10克(后下),连翘12克,炙杷叶12克,白蒺藜12克,前胡3克,杏仁10克,川贝母 5克(研冲),鮮西瓜翠衣30克,鲜荷叶一角,益元散12克(布包),竹叶6克,黄芩6克。
【注】益元散:滑石600g 甘草100g 朱砂30g
【制法】以上三味,朱砂水飞成极细粉;滑石、甘草粉碎成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七)辛开苦降法(中焦)
湿热病,热郁中州,湿阻不化。
证见:头晕且胀,胸闷而周身酸楚,漾漾泛恶,大便不畅,小便赤黄,苔白滑腻,脉濡滑而沉取有力。
宜辛开其郁以利三焦,苦降其热以燥湿浊,少佐淡渗分消。
白蒺藜10克,佩兰叶12克(后下),白芷3克(后下),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研冲),炒苡米12克,白蔻仁12克,赤苓12克,滑石12克。
(八)宣化通腑法(中、下焦)
暑夹湿滞,互阻不化。
证见:恶心呕吐,腹胀矢气,大便不通,小溲艰涩。舌苔白腻,根部垢厚,脉濡滑,关尺有力。
宜宣化降逆,展气通腑,一方两法,兼顾胃肠。
鮮佩兰12克(后下),鮮藿香6克(后下),香豆豉12克,山栀5克,老陈皮5克,佛手片10克,槟榔10克,杏仁10克,前胡6克,通草3克,煨姜2克,酒军0.5克,太乙玉枢丹1克共研末,装胶囊,分两次用佛手片10克,煨姜3克煎汤送下,先药服(此定呕法)。
(九)泄化余邪,轻通胃肠法(中、下焦)

湿温后期,身热已退,症状大轻,余热未除,湿热积滞退而不净。
证见:大便不通,腑气不畅,腹中不舒,舌苔腻根黄厚,脉象濡滑,右侧关、尺滑且有力。
宣泄化余邪而通胃肠。
白蒺藜10克,粉丹皮6克,香青蒿1克,枳实3克,鮮杷叶12克,保和丸15克(布包),全栝楼30克,知母6克,炒苡仁12克,山楂炭12克,杏仁10克,茵陈12克,白蔻仁末0.6克,生熟大黄末各1克,上三味共研末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
(十)泄化余邪、甘润和中(中、下焦)

湿温初愈,邪退不净,中阳未复,阴分亦虚,运化欠佳。
证见:胃纳不馨,周身乏力,舌胖而淡,脉濡滑缓弱,按之弱而无力。
宜泄化余邪,甘润和中,以善其后。病势向愈,饮食寒暖切当留意。
川石斛12克,丹皮6克,香青蒿0.5克,甜杏仁10克,建曲12克,鸡内金10克,冬瓜子20克,茯苓皮15克,生熟谷麦芽各12克,香砂枳术丸12克(布包)
本文时方部分来自:赵绍琴
(0)

相关推荐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九六)

    伤寒论第80条辨: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豉汤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伤寒症,医生误用泻下丸药峻猛攻下,出现身热不退,轻度心烦不安,并见腹满痛便溏等中寒症的,用栀子干姜汤主治. ...

  • 伤寒论第319条

    17.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见<论>第319条) 作者:蒋远东 通过对<少阴篇>的学习不难看出少阴病是伤寒传经而来的,寒邪在进入少阴经的同 ...

  • 温病神昏呆滞的几种情况你都知道吗?

    温病由于常见起病高热,常出现神昏谵语,大家习惯给予凉开三宝等治疗. 西医更是见发热给予输液清开灵,或者清开灵颗粒,这种办法无疑不辨证,属于低级的,根本不入流中医. 今天有必要探讨温病当中几种神昏谵语的 ...

  • 太阳伤寒证变化中的逻辑

    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大小青龙汤及越婢汤: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太阳伤寒证,发热.咳嗽.气喘,提示受寒后肺气宣发被寒邪力量 ...

  • 湿热辩证

    ​辨证说(五)与湿热相关的病证 1-湿重于热-①上焦-湿热困卫(藿朴夏苓汤,三仁汤,禁辛温,禁苦寒攻下,禁滋阴)②中焦-太阴湿热(雷氏芳香化浊法):湿困肌表(藿香正气散)③下焦-热神昏(去湿-苏合香丸 ...

  • 名老中医时振声与赵绍琴的湿热治法:经方VS时方

    公众号 小白郎中 :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一.经方治湿热之法 摘要:<伤寒论>是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证治的专书.<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 ...

  • 赵绍琴论湿热治法

    赵绍琴老先生擅长温病治疗,为当代着名温大家.湿热之邪,常缠绵难祛或误治生变.老先生从用药到病机,再到治法,及调护,为我们总结了他在临床治疗湿热病证的临床经验. 01用药平正轻灵 赵氏治湿,用药少而精, ...

  • 肝火小,做梦少!老中医谷振声的方子,帮你清火除梦,请欣赏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今天这篇文说,我想跟你聊聊,睡觉爱做梦这个事儿. 睡觉多梦,和不能入睡.早醒不同 ...

  • 民间老中医薛振声谈利水

    [编者按] : 最近笔者在研究五苓散和各种利水药物的功能,发现利水在人体本能系统中是极其重要的,而着名民间老中医薛振声在其全息汤中将五苓散中的五味药全部引入到方剂中,说明薛老对利水的重视,以下是薛老中 ...

  • 老中医薛振声:十年一剑“全息汤”

    薛振声是一位70多岁的农村家传中医.前半生他和普通医生一样,用传统辩证施治:后半生则用整体辩证施治,只使用一个自创的方剂--"全息汤".三十年来,一付"全息汤" ...

  • 梦,从肝中来!老中医谷振声的方子,帮你清肝除梦,请欣赏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藏象学>.<中医内科学> 你好,我是 ...

  • 梦,从肝中来!老中医谷振声的方子,帮你清肝火、除杂梦,请欣赏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藏象学>.<中医内科学> 你好,我是 ...

  • 梦, 从肝中来! 老中医谷振声的方子, 帮你清肝除梦, 请欣赏

    点击加载图片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藏象学>.<中医内科学> ...

  • 国家级名老中医乔振纲:一次既典型又神奇的中医药治疗

    为风寒感冒患者远程会诊开方,连服两天后,感冒诸症好转大半,服下第三剂后,患者突觉左耳'澎'的一声响,失聪近三十年的左耳,一下子能听到声音啦--这是国家级名老中医乔振纲教授行医生涯中遇到的一桩奇事:同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