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新生 | 前门情思

每当听到《前门情思大碗茶》这首歌,你眼里总有些湿润。那座位于京城中心地段、几经磨难、见证沧桑、依旧矗立于斯的古代门楼,尽管在周边的豪建巨厦前,难比高伟。但丝毫不影响你这个北京人对它的浓厚情感。

你岂能忘,在被长者牵手逛街的年月,前门街巷中随处可见的名店,让你睁大双眼。

“一条龙”古老牌匾中,深藏一段“龙游”史话;大北照相馆展柜照片,拥揽一份亲情记忆;庆林春茶叶店的清香,沉淀一段闲情逸致;瑞蚨祥绸布店色彩,留住一片陈年往事……

渐入老境的你,在秋阳初起时重游前门老街巷,尽管仿古商幌依然飘动;尽管访旧商品亮相展台;尽管仿制建筑焕然一新,尽管仿效吆喝不时入耳,可失去本真的民俗,真的能靠“仿”字,还原底色吗?

你沐着晨光走进前门鲜鱼口小街,直奔天兴居炒肝店。小时候,曾在伯父引领下来过这家老店。一角钱交到柜台,便能端来一份盛在青花茶盅、晶晶亮亮盈盈满满的炒肝,刚刚托在手上,诱人的香气便让很多穿戴讲究的人失去矜持。当时,你自恃年幼,根本不顾长者叮嘱的食相,也未按照老北京人的食俗——转着圈儿吸溜着吃。结果,炒肝吃完了,一盘包子还静静地“待命”。为此,你让喜爱京味儿小吃的伯父笑弯了腰。

进入这家老字号,你本想情景再现一把,掏出自带的白酒,斟满一杯,然后买了炒肝包子。谁料,旧时的印象,竟被眼前一幕颠覆殆尽。但见8元钱一小碗的所谓炒肝,早已没有那深褐色、亮闪闪、香喷喷,粘稠适度的品相,当年那皮儿薄、馅儿大、汪着油,香美程度直入高端的包子,也变得缺少滋味。是双鬓染霜的你,味蕾退化,口味刁钻?还是当下食材、烹制技法不似从前?你用迷茫的眼,扫视装潢精美的食境、闪动金色的新牌匾。

疑惑之余,你拿起手机,向曾经接受你采访的名厨咨询。对方话语不多,却让你恍然大悟。原来的炒肝,是从清洗新鲜大肠开始加工制作。当启明星升起时,老店小徒工就开始忙乎,反复清洗过程中,既把不佳气味彻底根除,还要保留本身的肉香味儿。数十道工序一丝不苟,做出的炒肝色美味香。名厨叹息说,当下都是购进加工好的大肠,味道差远了。

小时候,你住在护国寺大街一条胡同里。有时,在天色蒙蒙亮的时候,端着小铝盆去小吃店买豆浆。时而,站在店门西望,望着望着就走到铛铛车前。载着悦耳节奏的车,缓缓从街口通过。车厢里昏黄的灯、牙白色圆圈形拉手、长长的本色木椅、车下闪着寒光的钢轨、车上沉默无言的乘客……让你陷入沉思。有一年春节临近,你尝试乘坐,第一次感到,雪花飞舞下的铛铛车,有一种超越感,似乎驶向老电影的屏幕中。

今天,你在前门城楼下,再次登上前门——珠市口的铛铛车。然而,年少的记忆失落了!

崭新的车厢、满车嘈杂的议论声。看窗外,国外时尚品牌店光鲜靓丽,与铛铛车隔代相望。

追寻不到旧时感觉,你自然不甘心。走进大栅栏,穿过在史潮涌荡、刷新百年之上的内联升鞋店、盛锡福帽店、同仁堂药店、张一元茶店……去寻觅你曾偏爱的一款吃食——恩元居炒疙瘩。

那是一款很悦目的主食,曾一度让你骑着自行车从京西海淀赶到前门煤市街,只为品尝。一盘传统格调的炒疙瘩,做工绝不含糊。通过“和面”、“揉面”、“搓面”、“揪面”、“捻面”,个头均匀、煮后不粘,筋道利口。配料颇为讲究,用牛羊肉鲜嫩部分切细丝加糖色煸炒,每斤疙瘩必用一两香油单勺小炒,根据时令,或洒芽豆、青豆,或洒青蒜、菠菜、黄瓜丁、青豆等。装盘后,上浮亮晶晶的明油。淡黄如金粒的疙瘩中,黄绿相间的时蔬点缀其间,尤其是翠绿的青蒜末,如堆积的金粒上撒上一层玉屑。食后,讲究盘中留一层若有若无的底油,满口余香但无腻感。记得那年,吃过炒疙瘩之后,你为了钩沉史话、寻根溯源,迎着秋风一路奔向人大藏书室,在那里当馆员的文友以为你搜寻什么创作资料,急火火引领你来到群峰林立般的大书房。在墨香、纸香交集氛围里,你终于翻出一张发黄的旧报纸,上面有一段广福馆的报道,你由此知晓,广福馆原来是恩元居炒疙瘩的前身!那是1936年7月21日北平《时报》上登载的文章,其中有“北平全市,无论男女老幼,不分富贵贫贱,都知这家广福馆的炒疙瘩。广福馆之所以红,就因那位女掌柜手艺好……”那时,你的唯一感慨是:食文化这片知识海洋,最为宠爱的弄潮儿是不断创意者。

让你有些失落的是,前门一带,很多旧民居、老胡同已被满目新建筑替代。那座本不起眼的恩元居饭馆,早已不知所从。

你在迷茫寻觅之后,不觉又回到前门城楼下。复建后艳丽的前门牌楼,在支撑历史回望。修葺一新的正阳门楼,在显露高大辉煌。名街综览,凸显的是一个时代的豪华修饰与刻意复制。然而,你多么希望,在“还原历史文化”的进程中,在古老的门楼下留几蓬衰草,让蟋蟀叫声支撑起秋韵;在遗留的老巷留几片旧居,让相互问候把民俗延展;在老字号店铺中留几位长者,让逸闻趣事把氛围渲染,在古街两侧留一些古树,让寒蝉凄切把秋凉诠释……

好在城楼之西,老舍茶馆依然维系着历史风貌。“老二分”的大碗茶,尽管被某些苛责者视为“作秀”,但粗茶大碗、双手端捧、满脸微笑、情深意长的商情,着实罕见啦!

于是,你细细品味着茶中滋味。游走时,在心境泛起的惆怅,竟然被微黄的茶色所淡化……

新生(心声)生长于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旅游报社资深记者、编辑。自1979年至今,在省市级以上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杂文约6000余篇(首),在省级刊物征文中获小说一等奖、诗歌二等奖,数百余篇文学作品被散文丛书选载,近百篇散文,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播、北京广播电台文艺台作为系列配乐散文播放。数十篇作品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所编的《课外语文》选用。出版、发行在全国新华书店的小说集、散文集有《茉莉香茶》《物华天宝》《行者手记》《游出滋味》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