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愤怒转移给了谁?

拥有各种欲望和攻击性是一个人原始生命力的表达,是一个人活力的源泉。几乎不存在没有挫折的攻击性行为,人的攻击性行为是个体需求遭受挫折的结果。生命成长中实现的越少,攻击性强,生命成长中实现的越多,攻击性行为的力量越小。

        生活中经常上演施暴受虐的戏码。施暴者的攻击性并非天生,受虐者也是,都是因生命早期得不到回应的绝境而生,一个人的攻击欲源自童年时期被忽视的愤怒,施暴者受虐者都有不被意识到的愤怒,他们愤怒的背后有深深的恐惧,是关于分离的恐惧,这来源于早期母婴依恋关系的模式。

被极度忽视的孩子对父母的攻击欲望是很强的,在孩子意识中不被自己接受,但潜意识里的对父母的愤怒却不会消失,他会在以后的施受虐关系中释放出来。

        生活中上演施受虐的故事,我们倾向于同情受虐者,谴责施暴者。其实施暴者和受虐者都是可怜者,受害者。施暴者和受虐者好像是一种合谋,心理动力学认为受虐者是幕后的主导,很多家暴其实是受虐者不断的通过隐蔽的方式来激怒施暴者造成的。
        受虐者经常通过情感隔离,被动攻击等隐蔽的方式来激怒施暴者,情感隔离是一种隐蔽的攻击,就像冷暴力。受虐者寄生在这种施受关系里通过激怒他人攻击自己来隐蔽的释放自己的攻击欲。受虐者认为自己是可怜者,受害者,他们看似是受害者,其实他们的弱里面有强的一面。一个系统中没有人是无辜者。

当愤怒指向伤害自己的人,愤怒释放完了就结束了,但当愤怒指向别人,释放多久也释放不完,并且会让伤害复制轮回下去。

        你在原生家庭中受的伤不应该由伴侣来承担,去和父母和解。遗憾的是太多的人无意识的想通过伴侣化解自己的委屈和不甘,来填补那些未被满足的缺失,这样在家庭中就会不停上演施暴和受虐的戏码。
        施暴和受虐的本质是相同的,也容易相互转化。夫妻关系中一方做了受虐者,他在孩子面前可能会变成一个施虐者。

去直面自己被遗忘的童年创伤,和父母和解,不转移自己的愤怒,不把与父母的戏码对自己进行自我惩罚,也不转移到伴侣和孩子身上让痛苦轮回。

        经由自己去实现的是理想,妄图经由他人的看见,接纳去实现的是欲望,欲望会滋生痛苦。去抱抱自己的内在小孩,认请真相,走出剧情,斩断痛苦的轮回。【稻生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