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 ‖ 中元,魂兮归来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哟
☀ 在这里,你会更懂巫山!
刚刚走过中元节,触动了心底最柔软最肥厚的那一部分,禁不住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印象中,中元节一直糅合了太多的悲情和凄美。华夏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具有浓厚人文情结的民族,为了延续一脉相传的文化风骨和精神内核,他们从来都没忘记在浓墨重彩的民族节日里,为劳苦功高的祖先们留下一席之地。于是,阖家欢乐的春节,万物复苏的清明,龙舟竞发的端午,月圆人圆的中秋,登高望远的重阳,为我们架设了和祖先的灵魂直接交流的桥梁。
中元,巫山又称月半,顾名思义,当是一年月份已经过半。其时,刚刚立秋,正值处暑,也许“二十四个秋老虎”正大发淫威,——立秋这天要是不下雨,天老爷是会连续用恶毒的太阳来显示自己的存在的。如果是“顺秋十八暴”,当然更好,一场秋雨过后,天空更蓝,霞光更加炫美,夜晚的星星越发妩媚。无论如何,水稻、油菜、玉米等主要庄稼已然收获,心灵的净化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据考,中元节之由来可谓源远流长而又汇集了更多的因子。最先源自周朝祭礼,由天子在七月小秋时节,象征性地以新谷祭祀祖庙,表达对祖先的敬意,称作“荐新”,毕竟慎终追远在中国人的信仰中是相当重要的一环,所以这一习俗得以存活数千年。后来,该习俗渐渐淡出,但随着道教的发展、传播、兴盛,佛教的传入、滋延、光大,道教的中元祭祀和佛教的盂兰盆节迎合了人民的需要而掺杂到其中,衍变成一个宗教节日。同时,民间传说中元当日地府要放出全部鬼魂,民俗中新丧人家照例要上新坟,一般民众年年要祭孤魂野鬼,又逐渐发展成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一脚跨入七月,空气中随时都能捕捉到缕缕新粮的馨香,一张张洋溢着丰收喜悦的脸上流淌出来的是圣洁、从容、恬淡。这个神圣的节期中,蜻蜓、鸟雀、蛇蝎等极为平常的生灵,只要闯入百姓家中,立即就赋予了神秘的色彩,成为祖先的魂魄、游荡的幽灵、视察风物的使者。每次在触摸这些诡秘的习俗时,我不愿用环保主义、自然主义等现代思想来解释这些现象,宁愿相信这就是多年来赖以支撑我们朴素身体的精神骨架。在人类涌动的潜意识里,贵贱、美丑、贫富、尊卑,都只是社会的属性,从自然上讲,脉管里都流淌着同样的血液、同样的欲望、同样的追求。今天,不过是昨天和明天的过渡,正如今生仅仅是前生和来世的连接点。不错,我们的祖先拥有足够的光荣与梦想、骄傲与自豪、风采和基业,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有相同的基因,越发仰之弥高,念之愈切。常常想,每年一度的中元节,恐怕不仅仅是为了昭示自己从未忘记祖先的存在,更多的是希望后人们沿袭这传统和仪式,在我们的灵魂四处游荡的未来,给自己孤寂的灵魂一点慰藉和爱抚。现代人有祖先不去恭敬地祭祀,甚至产生蔑视和鄙夷,那是因为他不知道,这是我们的祖先流了多少鲜血才争来的权利。对现代很多人而言,物质的享受越来越精致奢华,但精神却始终停泊在沼泽和泥潭的边沿,甚至每况愈下,对于传统,对于祖先,简直就是犯着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罪过!
“年小月半大”,巫山人都熟知这句话,意思说过年可以简单一点,过中元节一点儿都不能马虎,实际上就是给了中元节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位。中元这天,家家都要上街买一块五花肉,切成薄片儿,拌上混和着花椒炒香碾碎的新米,上笼蒸熟,做成香糯味美的蒸肉,再配上新鲜的菜蔬。吃饭前要祭祀或者简单地说就是祭奠,巫山俗称为“叫老辈子”,即在饭菜准备齐整之后,斟上酒,主人虔诚地请家族里已经过世的长辈来“吃饭”,略略将酒倾洒于地,以示长辈享用过。程序过后,全家一起上桌,欢乐活泼代替了刚才的肃穆与凝重。夜幕降临,星火闪烁,那是虔诚的人们在为死去的先辈焚烧纸钱,寄托哀思。本来这很讲究,得写“袱字”:中元之期奉送冥币,故某某某收,某某某奉送。现在,一切都简化,边燃烧纸钱边划圈,口中念出某个长辈的名称就行。最有人情意味的,焚烧纸钱首先得给“地盘业主”,借了人家的地盘得表示一下,相当于买路钱。其次,得给那些孤魂野鬼烧,他们在今天没有人惦记,出于人道主义象征性地表示一下。焚烧完毕,泼一碗事先准备好的“水饭”,即祭祀过的饭再兑水,同样是犒劳那些没有人祭奠的野鬼们。
曾经,在家乡大昌一带,过中元的时候,有放河灯的习俗。河灯的样式很多,一般是用彩纸做成小船、莲花、灯笼之类,也有的用半个茄子做托,或用中心掏空的西瓜、南瓜,插上点好的蜡烛,使其飘浮在水面。水灯与河里倒影相映成上下双灯,一队队随波荡漾,灿若繁星,场面蔚为奇景。有时,微风拂来,一些河灯很快被水波吞没,肃立在岸边的那些点灯的人们,想起“人死如灯灭”的俗话,禁不住悲从中来。也有的河灯,摇曳闪烁着,绕过了弯弯的河道,小心地避开了波浪,飘飘摇摇消失在视线的尽头……一抔黄土,阴阳两隔,那直达心扉的关切,却能穿透死亡的城墙,直达黄泉。假若黄泉之下有知,定会痛定思痛,长歌当哭。遗憾的是,这一习俗在当年“破四旧”中被当作封建流毒铲除了。
近日,喜欢在灯下翻翻《诗经》。“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这些简单朴素又深邃奥秘的文字,隔着千年的时空依然震撼了我。中华民族传承千年,造就了悠久灿烂的文化,而世代相传的民俗中的节期,应该就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被中元节感动,并不是简单地因为这些程序化的形式。形式是必要的,礼仪之“礼”即合乎社会规范的形式,但更重要的是“德”,即节日里人们发自内心的佩服、尊敬、谦恭、仰望。屹立这样的高度,似乎看到了中元节夜晚的队队河灯,在缓缓流动的河面上,晃晃悠悠,明明灭灭。(作于2007年9月14日秋雨后)
(作者系县文管所长、巫山博物馆馆长,县作协主席)
如何关注
①复制本微信号“wsrwdl”,在“添加朋友”中粘贴并搜索号码、关注;
②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会出现“添加朋友”,进入“查找公众号”,输入公众号名称“巫山人文地理”,即可找到、关注;
③用手机扫一扫下图或长按下图,选择“识别二维码”,然后关注。
主 编:刘庆芳
微信号:461269457
投 稿:cqwslqf@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