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跨的平圆圈、立圆圈
太极拳练功札记
一江水白
所有的宁静悠远都来自于长途跋涉,所有的自在从容都来自于曾经的艰苦卓绝,所有的智言慧语都来自于复杂的思考和探究。
1、腿上用功——
承山穴,加上比目鱼肌筋,有助小腿上的松沉劲。
心意放在承山穴深处,垂直向下压缩。
心意再放在比目鱼肌筋处,是铺开的意象,即比目鱼在腓肠肌深处呈扁形(如薄薄的丝网膜状)松展到小腿肚的两侧边。
而后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尽量不让腓肠肌使劲,从而使得小腿至足松沉有力。
用功时久,承山穴深处意劲松沉至足踝骨(胫骨与腓骨头下端缝隙处),再用意劲弹压足背骨节(跖骨)形成反弹,其反弹意劲穿过足踝骨中间,顺着胫腓骨中间肌筋间隙,到达腓骨头上端和胫骨内侧上端。
用功纯熟,心意再分别放在股骨头前段内外上髁间隙(腓肠肌上端连接处)、坐骨结节(腘绳肌连接处),形体上作高半蹲式曲伸,引动腓肠肌肌筋与腘绳肌相伴,顺大腿骨后侧向上延伸至坐骨结节。
继续用功,腓肠肌、腘绳肌在坐骨结节和尾骶骨之间与股方肌、梨状肌以及臀大肌等相互融合。
此时,心意再关注环跳穴、承扶穴、髀关穴、风市穴、血海穴、膝阳关穴,以及足三里和阳陵泉穴等,引动阔筋膜张肌、髂胫束、股四头肌肌筋分别从大腿骨上剥离开来(肌肉离骨),一直松到小腿胫腓骨头上端下方。其松开后的意劲圆桶状似的(圆口上大下小类似圆锥筒)灌入小腿外层皮肉之内,最后一直松达至足踝骨下端。
用功至此,就好像是足底、小腿、大腿后内侧肌筋的意劲顺腿骨向上松到臀部深处。而臀部下方及大腿前外侧肌筋意劲则是松沉到足底。它们二者之间的劲路一上一下,同时并运。其大致意象是向下行的肌筋皮肉在外包裹着上行的肌筋。
这是胯骨以下相对比较简单的腿部曲伸运动。稍加时日,心意再加一个螺旋旋转运动。
2、胯上的初步用功——
心意放在两骨盆与大腿根节处(即髋关节窠臼),此处稍稍对拔。先做两个单向(顺圈或反圈)划圈运动——立圆圈和平圆圈。就在两窠臼处(也叫胯轴),两胯轴同步运动。
譬如,先做立圆圈,其初始意象是从两胯轴垂直向上延伸到骨盆内上缘,形成一个窄窄的长方形,心意就沿着这个长方形四角边线走立圆圈。
稍加用功,意象扩展至两大转子和两骨盆的外上缘,形成一个大的四边形,心意就沿着这个大的四角边线走立圆圈。
继续用功,心意就笼罩着大的四边形和窄的四边形上,让它们同步运动。
用功时久,两胯轴渐渐升至大四边形的中心,成圆转运动。其运动轨迹是沿着大四边形的四个内角,逐渐演变成一个大的圆圈运动。
运功纯熟,心意还可放大,此圆圈扩展至大四边形的外角尖,再沿着外角尖划圆。此时的意象就好比是一颗石子投入水里,水波从中心荡漾开来,形成层层波圈。
再来练习平圆圈。大致还是立圆圈的意象和内涵,只是胯轴走的是平圆。
这两个圈练好了之后,叠加在一起同步运动,最后才是胯轴处的圆转运动,即它是实实在在的圆球状运动,其运动轨迹是圆弧形。
此时,心意还可再变。心意可随便放在左或右胯轴上,一个为主一个为辅。心意还可再变,把一个胯轴提高一点,一个胯轴放低一点儿,这是再练虚实了。用功纯熟,则两胯轴可任意或高或低、或前或后、或左或右,如此一来,两胯轴渐渐从同步运动演变成既能各自独立运转又能相互协调运作。此时,在演拳时两腿的虚实变化就快了,两腿足也能活开了。
其实,此功还没有完结,随着胯轴的圆活运转,其周围肌筋(主要是臀大肌臀中肌)愈发松柔活泼,可以流动起来。此时,心意引导其肌筋意劲从后骨盆外缘翻上去,逐渐融入腰腹内肌。这个时候,就可以习练腰部运动了。遵循“言腰即胯”的说法,腰胯一起并运。
功到此处,再分别习练上下两头,即两腿的螺旋缠转和肩胸开合运转,以求得肩与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