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为何如此青睐“南阳”?晚年为何劝王昌龄到南阳隐居

文/苏雁滨

我该在哪个时间遇见你?是月影寒蝉?还是乍暖还寒?是仰天长啸?还是仗剑天涯?我只是一个码头,默默地等你,无论人生初见、还是秋风画扇,哪怕等闲乱了你的心,可我仍旧静静地念你!

——致李白

一个盛名赫起的“人物”、一个游历了天下名山大川的“历史名人”,一个不愿被“情”所困的“浪子”、一个“嗜酒如命”的饮者?会为一个籍籍无名的“南阳盆地”钟情?

显然,这样的“青睐”让普通人觉得无法理解,但在真实的历史中,李白确实想过到南阳隐居,甚至还曾在《邺中赠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幽居》一诗中,劝王昌龄到南阳的石门山中隐居!这究竟原因为何?李白与南阳之间又有着哪些不解之缘呢?

人生初见

李白出生于武则天执政后期,在李白的少年时代中,他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除了儒家的诸子百家与古典文史之外,还浏览了大量的“宗教”书籍,而他更是信赖与崇拜道教,于是,在他的思想领域之中,常常存在着这样的矛盾:一面喜欢归隐山林、求仙学道,与此同时,另一面又存建功立业、心怀天下的入仕情怀,一面渴望超凡脱俗,另一面又想游戏人间,因此也就有了他“悲剧”的命运和“天才”的文采!

公元730年,30岁的李白自安陆向长安的路途之中,第一次初见南阳,当时的李白还处于人生的低谷之期,从3年前的727年,李白与故宰相孙女完婚,开始了他对仕途的第一次准备和洗礼,加上这一年,朝廷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本来李白认为自己“才高八斗”又“剑术无双”,可谓是文武全才,加上名门的依托,当地的官员应该早就把他这样的“才俊”推荐给国家,可在这随后的3年里,却始终不被重视,这其中李白多次谒见当地裴长史皆无音信,以至于到了730年,忍无可忍的李白终于决定,要亲自入京,展露才华!

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之下,李白与南阳初次相见,初见之时,李白被南阳的风景所陶醉,更因南阳“赫赫有名”的诸葛卧龙所感触,与情、与景、与心、与声,他写下了三首“名作”《南都行》、《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和《游南阳清泠泉》,其中以《南都行》与《游南阳清冷泉》最能抒发他的心声和感触!

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

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

清歌遏流云,艳舞有馀闲。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在《南都行》中,无论是对景色的描写还是对名人的推崇,字里行间中,我们看到了李白此时心中对“名仕”的向往与羡慕,无论是借古讽今的“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还是末尾的心声“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我们都能感受到他“怀才不遇”的痛苦和无奈,而从另一首《游南阳清冷泉》中,我们看到的又是一个不一样的李白!

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泉清。

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

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

在这首《游南阳清冷泉》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子“孤寂、彷徨”的感受,当太阳的余晖慢慢落下,一个独在他乡的异客,一人一马在山水之中放歌,家中亲人可好?我的抱负能实现吗?一曲唱尽,留下的,依旧没有回音,只有寒风中松针的沙沙声!

结果,这次的入京,终究无果!即便李白不惜亲自上书“自荐”,但仍遭到他人谗谤,终被所拒绝!

再遇南阳

在公元732年,李白经过了长安无果之后,陆续周游,如游登封嵩山,见元丹丘等,又到洛阳赏游之后,后自洛阳返回安陆时,再次途径南阳,此时“旧地重游”的李白,遇到了“饮者八仙”之中的崔宗之,并与其相识、相交!李白与崔宗之的故事,留诗多首,但存世的主要以李白的3首和崔宗之的1首为主,其中以《送友人》为最盛,堪称“五绝诗”中的绝唱!(当然很多学者,习惯认为李白写下的《送友人》和《南阳送客》和《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三首,时间应该相近,但实际上,我们可以从诗词中看出,三首诗,应该相差时间不短,最后一首回忆诗,是在崔宗之去世后,李白回想曾经与好友在南阳的往事,心中无尽的忧伤与悲痛!)我们首先来看看这首最美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实际上李白之所以与崔宗之如此交好,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崔宗之对李白的崇拜和赞赏,除此之外,崔宗之是“名仕”之后,沿袭着齐国公的身份,而且崔宗之在随后的时间里,不遗余力地利用各种机会和人脉,帮助李白达成“入仕”的心愿!而且与此同时,崔宗之与李白都“性格相投”、又都是“好饮之人”自然也就格外亲近!

在《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中,李白写下了曾经与崔宗之在南阳的过往,心中百感交集,但此诗应该在743年以后,因为在杜甫的《饮中八仙》之中,崔宗之赫然在列,而李白与杜甫相遇是在741年,足以看出崔宗之去世至少应该是在743年,甚至更靠后!

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

忆与崔宗之,白水弄素月。

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

泛此黄金花,颓然清歌发。

一朝摧玉树,生死殊飘忽。

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殁。

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

泉户何时明,长扫狐兔窟。

南阳寄心声

实际上,在740年开始,40岁的李白开始了1年多的隐士生涯,隐居于祖徕山,其中,受李白的提议,曾带友人再游南阳,在纵意山水的日子里,李白之所以选择南阳,实际上背后蕴含着其“半隐”之心,因为南阳与洛阳相近,洛阳是陪都,又有一大帮李白“做官”的朋友,其次,南阳处于通往京城长安的官道之上,在这里既能“神龙见首”了解京城,又能“不见尾”的过着“隐士”的生活!

当然这样的“半隐居”没有持续太多时间,在742年,李白在登封与元丹丘再次相遇,这次在元丹丘的帮助下,李白如愿受到了玄宗皇帝御妹“玉真公主”的称赞,并在贺知章的推崇之下,李白被召入宫,赐供奉翰林,之后的事大家都很熟知,不再细说,可好景不长,到了743年,李白便对御用文人渐渐厌倦,纵酒不歇,不久之后,李白离开皇宫,从此之后,李白开始对“道教”更加推崇!

劝隐南阳始末

李白的一生之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挚友,便是“元丹丘”,可以说从李白的人生轨迹之中,几乎处处都有“元丹丘”的身影,无论是《爱神仙》、《将进酒》等等诗文之中可以看到元丹丘的身影之外,在李白人生重要的时刻中也都少不了元丹丘的身影!

元丹丘,是当时道教名士胡紫阳的弟子,他参与并兴建了京都长安的玉真公主别馆,还曾在河南嵩山掌教数年,后来云游四海,天宝九载(750)前后,元丹丘隐于唐州湖阳县石门山(今河南省唐河县西南湖阳镇)李白曾前往探访,写有《闻丹丘子于城北山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群远怀亦有栖遁之志因叙旧以寄之》、《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等诗。《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诗亦当写于此时,中有“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疑元林宗即元丹丘。

在此之后,李白写下了《邺中赠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幽居》,表达了自己对“时政的看法”和对“求道隐居”生活的向往!

安史之乱后,元丹丘不知去向,李白晚年写有《下途归石门旧居》诗,其中有“将欲辞君挂帆去”中的“君”,疑即元丹丘。李白与元丹丘“弱龄接光景,矫翼攀鸿鸾,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一起共享欢乐和失意,贯穿了李白的一生经历。李白的道教思想,显然受到元丹丘的深刻影响。

因此,受元丹丘的影响,李白与南阳便结下了难以为继的“不解之缘”,也就有了为何诗仙李白“青睐”南阳的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