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学习进阶|授课手记(三)

提要:

报刊型商务英语文本的文体杂糅性

商务英语文本的“词与物”、“因与果”和“上下文”

商务英语文本的分析方法知多少

如何快速有效地对他人的观点做出回应?

思考“3C”关系是有趣和有益的一件事儿

【报刊型商务英语文本的文体杂糅性】

报刊型商务英语文本指的是,报纸或商务期刊中的商务评论类商务英语文本。该文本有文体杂糅性特征,比如一篇谈及技术型公司国际投资的商务英语文本,可能就会涉及国际投资、国际营销、全球化战略、技术创新与转让,知识产权保护,国际税收,国际融资、外汇交易,法律风险,风险管理,成本分析,收益预期,文化差异等多个专业领域的主题知识,从大类上讲,涉及经济、法律、文化等专业内容,从语体上讲,涉及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和商务英语 (Business English)、法律英语 (Legal English)、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金融英语(English for Finance)等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类型。这种类型的商务英语文本多见于目前相关商务英语精读教材或泛读教材等,但更多的则是英文报刊中的商务板块文章,以及某些专门的商务类报刊的文章中。

当然,除了报刊型商务英语文本,还有理论性商务英语文本,这主要涉及论述经济、贸易、金融、投资、营销、谈判、国际商法、商务管理等方面内容的专著、教材或论述等。这是一种非常正式 (very formal)的文体,存在大量术语、命题、判断、逻辑推导、数据、案例等内容形式。在语体上,这种类型的商务英语文本更倾向于学术英语 (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EAP for short)。程式化的句法结构和篇章结构有利于学习者较快地进入文本,但其难点是术语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术语系统的知识管理。

【商务英语文本的“词与物”、“因与果”和“上下文”】

无论是报刊型还是理论型,商务英语文本都属于严肃型文本,常常要求表达的准确性、逻辑性、上下文的连贯性和语境性,这就涉及商务英语文本的“词与物”、“因与果”和“上下文”。

首先,“词与物(words and things)”指的是商务英语文本的语词要与所描述的事实对象一一相对应,这里没有太多的隐喻化表达或华丽的辞藻,要求语言直抵事实,目标事实经由语言直接得以勾勒和陈述,相对来讲,是一种自然主义式的描述。

当然,我们经常说,阅读他人的论述要学会两个“剥离”,一是剥离“偏见”得相对客观的事实性“观点”,二是剥离“观点”得具体性的“事实”,因为偏见大多蕴藏在观点中,而“事实(facts)”与“观点(opinion)”又不是一回事儿。经过这两次“剥离”,我们就大致可以走近作者所陈述的“事实”或“信息”,获致其到底可能的原来的事实性面貌是什么了。其实,这也是理解评论性或论述性商务英语文本(understanding of business English Text)的核心要义所在。

其次,“因与果(cause and effect)”指的是商务英语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s)。很多的商务英语文本读下来,都有一种“层层铺排的架构”和“逻辑推进的魅力”,如因与果,内容与形式,先与后,内与外,显与隐,手段与目的,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归纳,演绎,同与异,结构与功能,本质与特征,规则与机制,等等。这样的逻辑范畴首先是商务英语文本的内在结构,同时这也是我们进入商务英语文本的视角(perspective)和入口(access),可以有效地让我们看到文本下面的一些隐性的东西。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商务英语文本的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的习得和商务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尝试获得文本下面的“意义”和“精神”。因为职业生涯中的商务英语阅读肯定不会是以“获得/理解”为本,而是以“产出/决策”为旨向,即通过“获得”和“阅读”而产出“解决方案”或“应对策略”,以形成商务决策和行动规划。所以,文本的逻辑分析在这里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寻找“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的一个基础所在。显然,这样的文本分析实践对于未来的职业操作,其意义不言而喻。

最后,“上下文”指的是商务英语文本上下文的衔接与连贯,以及与文本相关的语境。关于前者,这个其实是上述两者、尤其是第二者的自然结果,但同样要注意的是文本的显性或隐性的衔接手段,以了解文本的连贯性。当然这里的“上下文”作为语境,更是对我们的商务英语文本理解有所帮助。广而言之,凡理解都要尝试“链接”和“锁定”文本内(internal context)和文本外(external context)的语境信息,尝试在相关语境中获得“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而不仅仅是基于词汇的词典意义而来的纯语言式组合意义。另一方面,语境的获得也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理解作者一路走来,所得出的相关观点和结论,或者说观点集或结论集。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即,我们通过上述三个方面,分析了商务英语文本的构成,以及由此而来的我们理解商务英语文本的进路和方法,可我们理解了作者的观点,就一定要顺着并进而接受作者的观点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阅读在于对话,我们当然可以同意或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可以接受或不接受作者的观点,那,问题来了,如何置疑商务英语文本中的别人的观点呢?其实,这还要从上述三点来进行。

首先从“词与物”来看。通过上述所言的两个“剥离”,我们要看“作者所说”与其所描述之事实/信息是否“名实相符”,“名物相合”,因为我们要尝试得到的是“事实”或“事实性信息”,而不是作者的“话语”。所以,置疑的第一步便是看作者的描述是否是自然主义式的描述,若描述本身就有问题,有偏见,是选择性的,那无论后面的逻辑如何,其论证的基础便有问题了。

其次从“因与果”来看。若其“词与物”没有问题,那就看其基于“事实性陈述”的“逻辑推理”如何了。如果其推理存在逻辑问题,如变量并未全部被考虑进去,如归因偏误,归纳不完全,演绎失当,本质与功能不分,范畴外延不明确,等等,那么其观点或结论也就可能可疑了。学问生于质疑处,于可疑处疑之,其实这也是我们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形成和建构自己观点的有效切入点和方法。

再次从“上下文来看”。若上面的“词与物”与“因与果”都没有问题,那我们要接着问,而且是从更广的“语境”上来问,首先是文本内的语境和连贯问题,其本身是否上下前后贯通一致(语言表述和逻辑架构上),“其言”是否合于“其语境”;其次,就文本外语境来看,“其言”是否与相关语境相合。这样一路问下来,其实也是和作者对话的过程,对话激发思维,多思出智慧,多对话,多沟通,多交流,多交际,或许探索、发现和创新就在其中矣。

当然,最后附带一句,逻辑思维能力应该是人文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也多有助益。

【商务英语文本的分析方法知多少】

长话短说,商务英语文本的分析,尤其是报刊型商务英语文本的分析,可以有以下的分析方法,因果分析,语境分析,历时分析,共时分析,比较分析,要素分析,案例分析,理论分析,结构分析,功能分析,特征分析,矛盾分析,本质分析,变化分析,恒量分析,内部分析,外部分析,形式分析,逆向分析,发散分析,点辐射分析,线性分析,立体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等等,关键是你需要有你自己常用的分析方法,分析方法不一而足,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还存在着分析方法的组合使用或迁移使用等。

【如何快速有效地对他人的观点做出回应?】

How to quickly and more effectively respond to other’s idea, this is a question. 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个人可有个人的方法和手段,只要有针对性、行之有效、便于自己的观点产出和知识建构,就行。这里只是提供一些建议和策略。

1. 善于generalization和specialization。前者指的是要善于总结、归纳和提升,针对作者的陈述或论述,要善于多维赋签和多次赋签,然后再从这种赋签出发回过头来,返观作者的观点,往往就会有新的发现,也往往可以产出自己的观点,从而构建基于文本主题或观点的对话;后者指的是要学会将作者的观点进行基于自身生活或实践的“具体化分析”,换言之,你提出理论,我推出例证,相类的、相关的甚至是相反的例证,都有可能,也都是可以的,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回应,而且往往还能派生出更多的对话和发现。其实上述二者的方向正好相反,一个抽象化,一个具象化,甚至我们有时可以说,你提出案例,我拿出理论;你拿出理论,我推出例证等。

2.善于利用关键词技术(key words identification and key words relation construction)。这个其实毋庸多言,即随时随地,无论看到还是听到别人说什么,随时在脑海中快速有效地提取或归纳出对方言说中的“关键词集”,而且这个“关键词集”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它们在你的脑海中不断地出现、碰撞、归位、组合,调整等,如有可能,最好可以快速地形成某些已经范畴化、形式化的理论模型,如某些线性关系、三角关系,三段论关系、多边关系、程序关系图、结构关系图,等等。如果,我们在“听”或“读”的同时,能有效地同时形成这些“关键词集”和“关键词关系群”,那么,对方结束谈话时,或你结束阅读时,就可以接着跟上去,对其观点或提供的信息进行回应或对话了,你回应的基础就是你的这些“关键词集”和“关键词关系群”。当然,如果你手头有“笔记本”,加上“思维导图”,再加上你自己基于自身的知识或生活经验的“头脑风暴(即,关键词集和关键词关系群的建构,不一定一定要亦步亦趋于对方的言说或文本,由对方观点激发、并基于我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结构的、“他视角”的关键词集和关键词关系群的建构,其实更为重要)”,更能激发和促进你快速而有效地对对方的观点作出回应或批判性的评论,或构成产出性的、互动性的对话。

3. 善于classify。这一点其实和第二点有点近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第二点着重于话语形式的范畴的生成,而classify更侧重于对items, layers / levels或factors的分类梳理,更多地指向事实性、事物性或事务性的要素勾勒。

4. 善于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或工作经验(to introduce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or personal stories, or working experiences)。凡事求诸己,归己而推于外物,自己的事情往往自己比较熟悉,自己经历过的相关生活经验或工作实践经验自己比较了解,如果这些经验在此相关,则往往可以拿出来作为论据或支撑性材料,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回应或构建对话,而且这往往还会产生较为有效的评价结果或对话效果,因为起于实际和我们自身的东西,往往有切肤之感,也就往往更有说服力。

5. 要善于reorganizing和reconstructing。有了上面的access, techniques和materials,那剩下的工作就是reconstructing your idea和reorganizing your words了,进而是讲礼貌、有礼仪的responding和conversation-composing了。你的personal与professional,critical和creative或许就在里面了,你的logical thinking和positive discourse production或许也就在里面了,祝大家好运,祝大家更上一层楼。

【思考“3C”关系是有趣和有益的一件事儿】

这三个词是“change”, “chance”和“challenge”,但“change-chance-challenge”,“chance-change-challenge”,“chance-challenge-change”,“challenge-change-chance”,“challenge-chance-change”,不同的排列组合,或许有不同的意义在里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