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参考报•大美术周刊 │ 第2060期
目 录
封面人物 |
陈章绩、关 怡 |
名家赏析 |
王云亮 |
雅逸翰林 |
赵芝强 |
论 文 |
彭晗骏 |
石湾陶魂 |
童盛强 |
大画诗游 |
田 凤 |
文 苑 |
佛山来稿 |
01
封面人物
陈章绩| ZHANGJI CHEN
广东省阳江市人,1937年生,196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现为岭南画派纪念馆咨询委员,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广东省关山月艺术基金会顾问。201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岁月悠悠——陈章绩作品展”。2013年11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东莞市美术家协会、岭南画院在东莞岭南美术馆举办“奔腾不息——陈章绩从艺50年画展”。2014年初在广州美术学院举办“生活中来——陈章绩、关怡作品展”。出版有《陈章绩画集》等。
画格人生
—— 谈陈章绩的艺术
文/林若熹
古人以为人品即画品,故古人追求画的最高品格是画“道”——天人合一之道。这样看来,古人所谓的人品已超越了人类的道德品性,是宇宙的品性。因此对人生的修养,就是对画品的锻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为天下之大本;和达天下之大道。陈章绩教授的画绝无故作之态,也无惊心动魄之画构。平和正气之笔墨常常道来,却能使观者举手击节致中和。
一、讷言敏行
先生是属于那种讷于言敏于行的人。
先生为人不攀缘,谦和稳重,只求可以安静地追求他的艺术理想,专注于内心对艺术的追求,勤于教务及画事,而作风平易、实正。其艺事过程始终保持一种和平致远的心态,但其作品的量与质却表现出先生的勤敏与锐志。苍山如海,风起云涌,烟壑劲松,激扬睿智的胸怀溢然纸外。先生勤敏人生慰求于艺海中感觉骇浪涌击与婆娑倾动,而对于尘俗却如画面的平和与内敛。
在许多人眼里,岭南画派是一个符号,它代表着岭南地区的艺术特征,有些人却喜欢将此作为一种荣耀的身份。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关山月研究会理事,“岭南画派”纪念馆咨询委员,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或者是本分和厚道的性格使然,作为岭南画派弟子的先生却像是一枝饱满的谷穗那样低垂着头,平静地站在沉冗的介绍和约定俗成的论资排辈之外,从不以身份地位炒作自己,认为艺术自有历史和睿智而眼光犀利的评论家作定论。
令人羡慕的是,先生旁边有一位与之比翼画坛,对其在艺术上保持专注状态的支持者。先生夫人关怡为关山月之女,在艺术修行上自有见地。关怡老师既是关山月先生生前助手,也是陈章绩教授的贤内助,南方有比翼鸟焉,相得而飞。尽管伉俪之画各有师承,审美情感和表现程式大相径庭,在艺术追求中不但没有产生排斥,却是更相得益彰,相辅相承。更令人钦佩的是他们在艺术人生中并没依傍关山月先生,反而极尽弟子之诚敬。
先生早期的素描非常好,造型能力很强。下乡写生人物肖像不用炭笔起稿,而是笔墨直接写生。据说这是关山月先生所要求的。大学毕业留校时,杨之光老师建议他在人物组,但由于当时国画系的花鸟画专业严重缺教师,先生便根据安排的需要到花鸟专业那边去了,刻苦钻研中国花鸟画的传统技法和理论,继承、学习传统绘画的精粹。尽管从事的是花鸟画,但由于造型基础的扎实,除花鸟外,人物、山水等题材均有涉猎,并对所画题材都能形成自己的见解。罗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现代艺术史中的一个杰出抽象画家)曾说:“只要一个画家画得好,他画什么都无关紧要。好作品是纯粹的,它与任何东西都无关。”我觉得这一句话用来形容先生的艺术恰如其分,冲破了题材、专业的樊篱,更能关注内心本质的需要。
几十年来,先生笔耕不辍,一边以饱满的激情潜心创作,一边担任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在教育生涯中,他诲人不倦,亲自编写讲稿、范画供教学所用。他从给附中学生上课开始,到本科,然后是带研究生——除专业课外还指导毕业论文。即使到法定的退休年龄后,还毫无怨言地指导研究生学习。先生艺术的激情永远是充盈的,他在教学的同时,自己也创作不断。
艺术源于生活。“不到生活中去,就画不出画来。”先生受关山月老师的启发,深悟生活与创作的关系。先生是个勤奋的人,多年来,他走遍“天涯海角”,北抵敦煌,游历太行山、黄山、长江三峡等,收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令人惊喜的是,先生每次外出采风体验生活或参加活动回来后几乎都可以有新的创作出现。早期下乡武汉郊区得《归途》;在新会体验生活得《鱼米之乡》;和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老师等人赴湛江堵海工地劳动得大型师生合作国画《向海洋宣战》……
到70年代,先生终于以《春闹葵乡》《西沙丽日》而成名于世。之后,先生又源源不断地创作出像《红梅图》《黄山云涌》等一大批深受称誉的花鸟、山水作品。没有受到外界过多的影响与吹捧,先生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在艺路上迈进。1977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选为理事,其艺事得到行内外的肯定。在2002年,年逾花甲的先生竟然创作了一批高质量高格调的花鸟作品,这种永不停息的刻苦精神不能不使我等后辈自叹弗如!
二、奔腾不息
先生是那种为艺术理想奔腾不息的人。
先生传递给外人的信息永远是平静的、宽容的,低调本分的,几乎使人完全忽视了他与生俱来的汹涌激情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而大多数时候,他这一点只属于艺术,并且永远保持在饱和的状态。
对于生命的袒露,理想的表达,都在“胸中丘壑”“纸上林泉”中。先生在艺术中常用大自然一虚一实的两个母题——云海与瀑布,营造心灵的栖息地。云海激荡,不梦不幻,清朗明晰,虚物实现,深广无边;而瀑布奔腾,无偏无邪,源源不断,动态静现,畅致隽永。
先生善于在自然景观中寻找能代表自己感情的题材,并通过缜密的笔墨酿造,使之形象化、典型化。先生在山水画中偏爱选取高山大川、苍松古道、平云飞瀑等为主体元素。例如,《峡江云图》画面凝重厚实,壮丽浩莽。在构图布局上,大面积的群峰几乎占据了整幅画面,山间白云萦绕,只分别在山前松后的左上角安置了一线瀑布以及在右下角处画了一弯江水以及破浪前行的帆船。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烘托出三峡山峰的巍峨,同时突出了阳刚之中所含蓄着的灵动和旺盛的生命力。再看《奔腾不息》,一幕巨大的瀑布以排山倒海之势正从左上方飞泻奔腾而落,击起飞沫如雪,瀑布前方、画面右下角处巨石突兀,石上苍松挺拔,而一只黑鹰搏击于水汽之间,在画外仿佛依稀听到水声奔流不息的咆哮。除此之外,先生还画了《飞瀑长流》《红陵旭日》《幽涧》等一批同样沉雄博大、浑厚华滋、令人热血衷肠、心涛骤起的作品。罗斯科的目标是要走出绘画,全身心地投入灵魂深处。其实,从寓情的角度看,这种《峡江云图》《黄山云涌》《飞瀑长流》《奔腾不息》的状态又何尝不是先生的人生哲学、艺术修养和生活态度的不经意流露呢!
三、正道无邪
先生是那种经历无数,眼睛却依然清澈无邪的人。
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在广州,经济效益的概念延伸至各个角落,价格似乎可以衡量一切,艺术也不能例外。有人作假,有人以次充好,也有人通过种种社会活动以抬高作品价格。社会对岭南画派作品的炒作很是火热,由于先生作为岭南画派弟子与其艺术成就的缘故,自然也引起了商家与收藏家的关注。但先生只对艺术执著地追求,心灵和精神丰裕的他对艺术市场却关心甚少,在潜心绘画之外,倒是热心于社会公益活动。无论是“名家书画赈灾义卖会”“修复黄埔军校旧址筹款”,还是“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广州市文艺发展基金会”,只要是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的,先生总是不遗余力地通过捐赠作品的方式去回报社会。
在书画收藏上,普通人难分作品真伪,稍不谨慎就会迷惑上当。因先生的特殊身份,他经常无偿担任着为社会的书画收藏家、爱好者鉴别关老、黎老画作的事情。尽管有时要遭人诟病,但他依然一如既往,既认真又负责。
“你可以沉默,但不说违心话。”对作品真伪鉴别,先生心中只有真与假两个标准,并且要把它勇敢地说出来。他既不帮凶,也不帮闲。有一次,有个书画爱好者意欲买下别人以低于市场价格转让的关老的一幅《红白梅花图》。为求放心,爱好者将画送到陈章绩教授处请其鉴别。那画作效果乍看颇为不错,但是先生经鉴别后依理依据地指出该画为赝品:因为临摹者功力不足的缘故,致使该画背景不够自然,花瓣不符合关老画法等,并仔细与爱好者分析其中的许多不同之处。事情的结果,当然是爱好者因为陈教授不嫌麻烦的认真鉴别而避免了当一个假画市场的冤大头。在鉴别上,最轰动的一次是2005年的珠海市博物馆展出假画事件。先生与关山月、黎雄才家属和一批资深书画家一行去珠海亲自鉴别真伪。当时先生还带去关老的相关印章,与现场画作上的印鉴进行仔细比较。先生告诉人们,印章就是画家的标记,也是鉴定画作是真品还是赝品的重要依据。那些画被发现印章都不对了,几乎可以肯定画确实是假的。尽管这个事情后来还传出了很多版本,但先生从心底透出来的那股正气让世人清楚地看到:在这个奉行“人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年头,一个人如果在正道上行走,人正、气正,自然也就无惧于世俗的一些丑陋了。
四、厚积薄发
先生是那个在艺术修行上厚积薄发的人。
五十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就那么短短的一瞬间。从立志从艺开始,先生已经路过年轮中的“而立”“不惑”“知天命”和“耳顺”之刻度。自1957年考入武汉中南美专(广州美术学院前身)国画系至今,50年来,先生一头扎进艺术的海洋里,有幸受业于关山月、黎雄才等岭南画派大师,并于修业期间有缘得到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郭味蕖及田世光的言传身教。先生毕业后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同时,也致力于研讨中国画技法,在花鸟画、山水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曾参加北京毛主席纪念堂画创作组,并应邀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中南海及我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等处作画。1991年与关山月、黎雄才、陈金章等六人在新加坡举办“中国岭南画派六人画展”。此外,先生的作品还多次入选全国、全省美展,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省美术馆及国外一些美术馆收藏、出版,深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东坡云:“书画当以气韵胜人,不可有霸滞之气,有则落流俗之习,安可论画。”先生的书法就像早期的速写、素描、色彩的造型基础相当扎实一样,早在青年时期就短指于画界。大凡好画是写出来的,这已是共识,画法从笔法,近现代大家无不着力于“写”字,无论是以篆入画的齐白石,还是以篆草入画的黄宾虹,抑或是萧散飘忽的傅抱石,冷逸凝重的潘天寿,皆具“写”意。写之笔力墨势水性的气韵便融解了形的俗念套现。五十年的人生阅历,绝无悔怨之言;五十年的笔墨,毫无霸滞之气,娓娓地述说着人生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一切喜怒哀乐都化为美的笔墨,善的画构。
先生所取得的成就不仅给人展示一些已成定论的历史事实,重要的是,它显示着先生在艺术生涯中还有更多的可能性。而今,先生将及古稀之年,心路经历和艺术积累俱渐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对时间的沉浮、荣辱,对艺术的理解也到了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时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先生讷言敏行、奔腾不息、正道无邪地在艺术修行上已沉淀了太多的东西,是到了应该喷发的阶段了。先生正打算画几幅大的总结性的力作,我们翘首以待。
陈章绩的作品欣赏
陈章绩 云山晓色 178cm×97cm 1993年
陈章绩 广州农讲所 70cm×49cm 1976年
陈章绩 春闹葵乡 68cm×116cm 1974年
陈章绩 黄埔港写生 31cm×44cm 1971年
关 怡| YI GUAN
广东省阳江市人,1945年生,1970年毕业于苏州大学。现为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关山月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广东省关山月艺术基金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广东画院关山月院长秘书、岭南画派纪念馆研究部主任、广东省关山月艺术基金会第一届理事长。
擅长工笔花鸟画,作品《岭南春信》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和广东省美展。作品《丹荔图》入选全国首届工笔花鸟画展。1995年在台湾举办《关怡工笔花鸟画展》。作品多次选送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国家及地区展出。
出版有《关怡花鸟作品选集》《关怡花鸟画选》。
读关怡的画
文/关 伟
师姐关怡是山水画大师关山月的女儿,入室弟子。师事山水本是近水楼台,而关怡选择工笔花鸟作为其抒情天地,可见其避己所短,扬其所长之明智,也窥见关山月师教学的甄别各人气质、基础而授教的方法。
关怡早年于苏州丝绸工学院攻读花布设计专科,这和她后来选择工笔花鸟画创作不无关系。而近代岭南画派二高一陈及师祖居廉、居巢对花鸟画的创造性又正是关怡大可借鉴和发挥的天地,关山月早年亦攻过花鸟,且成就卓著,这周遭的环境氛围,从小也不无影响着关怡,加上岭南四季繁花迭放,更给其至为深刻的感受,因而对花产生极深的感情。花鸟画多讲意趣,这意趣何来?这必是经过画家深入研究事物的发现与独特感受。荔熟时节,关怡日啖荔枝时,也不忘观察荔枝的生长规律,或捕捉小小的天牛爬于红荔上这些生动的情景,或深入海南岛原始森林中,粉蝶依恋于山羌花上……这些都是极自然美的情景。而《妮嫩花》,色彩用得很少,叶只用墨勾勒,罩上淡墨,装饰味很浓,透露出她早年研习花布设计的独特观察眼光与审美。而她1984年入选全国美术展览的《岭南春信》,梅枝干大面积使用撞水撞粉法表现其质感,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也给人提供了对撞水撞粉法大面积使用的参考经验,更窥见其继承前人技法的大胆进一步尝试倾向,她的探索,从另一个方面给人启示:艺术家的体验生活,若不将己心之微与物之微相通、相融,只在生活中拾到那些“代表”表面生活气息的符号,也就不可能将生活变为艺术的情感化、诗化、意趣化、音乐化,创造者在创作中只有直通事物之微蕴,其作品才能直捣观赏者的心灵,才有创造者独有的发现。
关山月师曾要求我们在艺术创作上:“扎根传统,扎根生活,写己之感,不断创新”,这十年来,师姐关怡正是沿着这条路,写自己熟悉的岭南花果,抒发心中那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平和心境。她创作的《月下》,是取材于关山月师寓居的庭院一角景物,紧紧捕捉住月夜的一瞬间感受,一轮圆月,几枝修竹,摇曳的柱顶兰,似不经意的组合在画面上,细腻的渲染创造出浓重而又统一的月夜气氛,使人很自然地想起舒曼那段话:“到了晚上,人会不自觉地变得崇高和沉默起来。”她创作的画,诗意的追求和细节的真实同时并举,使她的画没有流于庸俗和匠气,更避免了空洞和抽象,相反,从形似中求神似,由有限中出无限。看她的画也会令我想到古人那“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之句,其实她做人平实善良,每天总勤勤恳恳地在关山月师身边工作,帮老师处理日常事物确又占去她不少时间,而她又从中学到不少东西,老师为人的真诚厚道,做学问的严谨认真,已是关怡默默中力行的。反映在她画中的正如关山月师常爱写的联语:“不随时好后,莫跪古人前,”不哗众,不追时髦,不随大流,正是她做学问之态度,使她在商品意识的尘世间,还始终如一地坚持这种慢工精研的工笔花鸟画创作,淡泊名利地追求她的理想,一如山间的小溪清流,默默地流淌,不知不觉间竟又汇入川流之中。她的画,无论小品或是巨制,都是数易其稿,一丝不苟,表现不同的感受,或娇憨,或颟顸,或天真,情态如生,静中取动,以小见大,以简现繁,逐渐形成自己的面貌特色,如徘徊着天光云影的半亩方塘,虽不是绚丽多彩,可是单纯清明,充满静气,耐人寻味。艺术的创造贵乎境界,人生亦然,俗者,是意志薄弱,意念游离所致,达到境界的人,必不俗。在我看来,她的画不流俗,首先是她做人不流俗,画只是她心胸的写照。
她的作品大都是立足于传统基础上,在对自然景物体验后的表现,也没有刻意求新,更不是那种惯于用一些华丽的手法,运用一点精巧的构思,玩弄一点技巧的创作,倒是透出追求真诚的美,便自然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不能不使我思考:“在创作上,是求新,求变,还是求真?没有真,何来格?没有格,新又如何?”艺术探索的方法可以多样化,但都离不开真,唯真、善、美可以长留天地间,而新正是在创造者的真诚中自自然然地体现了出来。人,都是追求美,而这追求美的本性的释放,也是一种生命的释放,读关怡的画,我同样得到这种感受。
关怡的作品欣赏
关 怡 我家的孔雀 130cm×66cm 1998年
关 怡 红荔黑猫 109cm×76cm 1988年
关 怡 岭南春信 155cm×90cm 1984年
关 怡 紫荆花开月更圆·书堂 24cm×65cm 1997年
关 怡 紫荆花开月更圆·画心 121cm×65cm 1997年
样报展示
02
名家赏析
王云亮| YUNLIANG WANG
2007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美术学专业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戏曲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教授、系学术委员会成员、硕士生导师、绘画专业学术带头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家生态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曾为文化部青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访问学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之子项目《当代戏曲绘画发展路径研究》负责人。
感物动心 诗情画意
—— 我近年写意花鸟画的写生与创作
文/王云亮
我一直认为在面对大自然的写生体悟中,蕴含着创新的可能性。所以近十多年来我的花鸟画创作均是来源于生活的有感而发。
芭蕉系列缘起于2002年夏在四川登峨眉山途中对芭蕉的观察,其浓郁的绿色和蓬勃繁茂的气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返京后尝试绿色满构图的画法。传统画法多用墨,且是只取几片叶子的折枝法。我放弃传统的惯用画法,只管大笔挥洒绿色画自己看到的芭蕉印象,较为注意绿色的冷暖变化,满幅枝叶交错寓构成于其中,形成了有别于他人的特点,如《绿辉》等。后来又于惠安、皖南等地写生芭蕉,在继续探索大笔泼色画芭蕉的同时,还探索用绿色意笔勾写蕉叶的方法,追求淋漓痛快的抒写效果,如《晓风带雨摇翠蕉》等。还有用毛笔对景写生直接成画的如《一岁一枯荣》等。
牡丹系列的作品直接源于在北京陶然亭公园对牡丹的体验。原本我并不喜欢画牡丹,这个题材容易画俗,所以很少画,大约2004年春在陶然亭公园看到大片盛开的牡丹,那时起对牡丹开始感兴趣了,每年春天都到陶然亭公园赏牡丹及其他花卉,每年都有新的感受。2009年看了盛开的白牡丹,心中涌起诗意,过了一段时日作《咏白牡丹》诗一首:“不施胭脂傅粉铅,似云舒卷态姿千。冰清玉洁身芳自,国色天香染坤乾。”2009年赏牡丹时又有心得,画出了有自己想法的牡丹,用松动支离的线勾出花头及叶子,用饱蘸草绿的笔随意点叶枝产生涨色的冲渍效果,淡红和白粉点染花头,画出清丽的效果,与传统勾花点叶或点花点叶的方法不同,与许多人表现牡丹的富贵气象也不同。如《晓色和露》《朝雨染国色》等。对这种技法的特点,我曾在一幅画里题字:“花影晃动影迷离,点画纷披意酣然”。在皖南查济村写生时看到一老院中一丛白芍药,雨后芍药花如玉一般晶莹剔透,带雨水露珠的叶子也清翠欲滴,这种感受后来画成了《香生院落自深沉》,画法与牡丹相近。
梨花系列的创作灵感源于在陶然亭公园赏梨花。大约是2006年春,原打算在陶然亭公园赏牡丹,但到了以前栽种牡丹的地方看到全部换成了梨花树,雪白纷繁的梨花一簇簇的,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洁白,风一吹,一簇簇的花头像白雪一样翻动,此景亦颇打动我。后来对此情景赋诗《题梨花图》一首:“去年此处牡丹开,今岁不知何处栽。换作梨花风里舞,熏风漫卷雪飞来。”先是画了几幅工笔梨花,突出白花绿叶的色彩对比效果。后来于2009年春画了一批水墨梨花,用淡墨点一簇簇梨花花头,只画印象,不画细节,花头淡墨润泽透亮,叶和枝干用浓墨写成,表现“梨花一枝春带雨”的意境。不过在大幅画中表现的多是繁复多枝的茂盛景象,或是临风梨树,或是风雨梨花,追求笔墨酣畅的效果。前人画写意梨花者似乎还没有,我只是我用我法画自己的印象而已。
桃花系列始于2009年春在陶然亭公园雨中赏桃花,小雨中的点点桃花极为清新润泽,在枝头嫩绿色叶子的映衬下,一派嫩绿轻红的春景,沁人心肺,顿时激起我画桃花的冲动。而在此前我也曾多次游园见桃花,却是无动于衷,只有那次在雨中才发现了桃花特殊的美。我画桃花花头直接用淡桃红点厾,形成一簇簇润泽的花头感觉即可,只画印象,不画花头细节,如传统画法中明确的花瓣形状及晏仰向背都不做具体交待,甚至花蕊也不画,只表现远观之韵致而已,这样更痛快,更便于笔墨的挥洒,也适合表现花头纷繁的满构图画法。《陶然春色》《满树和娇烂漫红》等作品便是此类。
蓼花系列创作冲动起于在河北野三坡的感受。2009年秋在野三坡拒马河畔写生时看到大片大片的红蓼花,高达一人多高,一丛丛的很旺盛,红色的花头在凉秋时节显得很艳丽,纷繁的花头在交错的枝干上很有风姿,水边红廖下、河里、渚洲上有群群闲逸的鸭鹅,清澈的河水潺潺而流,对岸山色明朗,好一派宜人秋景。由此对蓼花特感兴趣,当时画了许多钢笔速写,第二天夜宿十渡时,在旅店地上铺上画毡宣纸便挥毫画了一幅《蓼花秋》,画自己的感受。古代写意花鸟画中很少画蓼花,宋元工笔画里有,近现代齐白石等人的笔下才有了写意蓼花。前人画的蓼花多是折枝法,取几枝便成,我则表现自己看到的一丛丛纷繁高大的感受,加上河畔悠闲的鸭鹅,便成了我探讨不尽的题材之一。《秋江凫鷖》《秋蓼孤鹜》等即是此种意绪的抒发。在《秋江凫鷖》画中题诗:“天高云淡气空净,山色水光分外明。水畔微风红蓼舞,凫鷖对对栖秋江。”
紫藤花是我画中国画以来就一直喜欢画的题材。大约2001年春我在大观园看到一大丛紫藤攀挂在假山之上,串串鲜嫩的紫藤花挂在盘曲缠绕的枯藤丛中,叶子只有嫩芽还没有长出来,真是“枯藤挂壁通篆意”,藤与花之枯润、老嫩、陈妍之对比颇有画意。由此画了《春韵》等作品。后来又于陶然亭等地观察紫藤,常画此不辍。喜画紫藤一是喜欢润泽的花头,更主要是因为用篆、草笔法写枯藤能直抒胸意,痛快!
除了画画中常见的花卉题材外,也画画中不常见的而生活中见到的花卉,如串儿红、不知名的花木等,方法仍是画自己的感受而已。
鸭鹅燕雀等点景也来自生活的体验。近些年来我足涉大江南北许多地方,见游禽飞鸟品类很多,尤喜欢水禽,水禽中常见者是鸭、鹅,赏其悠闲之态,故多画鸭、鹅来点景。近几年所画鸭、鹅主要来自在野三坡拒马河畔的感受,喜在画中表现野逸悠闲的意境,并在画中曾题句:“十月秋凉红蓼艳,花鸭依水理羽颜。”
从自然到画作需有提炼、概括、升华,太写实则像标本,没有生趣,缺乏艺术性。在写意画中为了使笔墨运动起来,必然要抛弃部分形似,以意象手法写意最为合适,故齐白石老人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意象手法是中国写意画的根本特征,我在创作中深切体会到了这一点。
笔墨与意象手法直接相关,甚至可以说是二而一的东西。在提炼意象的同时也是提炼笔墨。我近些年追求朴厚而灵动、沉着而洒脱的笔墨,痛快淋漓、醇厚隽永的笔墨则是我梦寐以求的至高境界,希望离此越来越近些。
王云亮的作品欣赏
王云亮 春 园 68cm×136cm 2016年
(左)王云亮 蕉荫图 136cm×34cm 2013年
(右)王云亮 春桃华发 136cm×34cm 2013年
样报展示
03
雅逸翰林
赵芝强| ZHIQIANG ZHAO
出生于中国香港,毕业于中国台湾成功大学化学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师,企业家,书法家,珠海宝丰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书法的艺,商海的道
—— 赵芝强先生的书法与企业文化
文/王关朝
如果说到珠海“宝丰堂”,你一定认为这是一家画廊、书画院、文玩文创等经营传统文化的艺术公司,不会与电子高科技企业联系到一起。
珠海宝丰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引用源自美国40多年等离子系统研发技术,是一家全球领先的专业从事等离子蚀刻、清洁系统研发与生产制造于一体的高新科技企业。宝丰堂公司虽不是文化艺术类公司,却与文化艺术有渊源,因为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赵芝强先生不仅仅是一位企业家,还是一位热爱书法的文化人。
赵芝强先生出生于中国香港,机械电子工程师,毕业于中国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化学工程系。他主导的宝丰堂公司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珠海市高新科技百强企业。
作为企业家,赵芝强先生是成功的!作为书法家,他同样有自己的审美原则与创新追求。内陆人练字,讲究索源与传承,习惯从古碑帖入手;赵芝强先生拜了香港著名的书法家余寄抚为师,余老先生原籍广东,书法真、草、隶、篆兼工,尤善行书,在香港书法圈内有很高的声望,在余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不断的研习、进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赵芝强先生的草书是比较有特点的,起笔含蓄委婉,行笔自然飘逸、行云流水,字体结构稳健秀美,圆而有力的笔法,丰富多样的笔势,赋予了他的草书跳跃式的韵律,整体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习草书者都知道,书写时运笔的节奏是相当重要的,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情致,快则流畅飘逸,慢可赏心会意;畅快的书写需要娴熟的手法,劲迟的运笔需要气定神闲,两者结合则比较难,赵先生便做到了迟速兼施、劲畅相宜,所呈现的作品无不酣畅淋漓、一气呵成,笔法则提按分明、遒劲有力。
赵芝强先生写字运笔精熟、起势自如,整体的规模布局也非常讲究,纵横自然、形意于心,既注重大局,也不忽视单字单句的取势呼应,这应该与他的为人处世是分不开的。做为公司的管理者,赵先生既要把握公司的整体发展方向,也重视每一位员工的成长。我曾经几次去过他的公司,也在公司的餐厅吃过饭,只要他在公司里,必定与员工一起在餐厅午餐。宝丰堂的员工吃饭是不分餐的,都是围坐大圆桌一起吃,赵先生常说他的公司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个员工都是大家庭中的一员,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这样把员工当家人的企业是非常有凝聚力的,也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
宝丰堂的发展前景是无限的,近年来公司不断地推出新的半导体设备,这其中赵芝强先生无疑是很忙的,许多的事务需要他去处置,但他能忙里偷闲提高自己的书法境界确实难得。书法创作是与书者的心情思绪、创作环境有很大关系的,只有在精神愉悦、事务悠闲、书写欲望很强时才能写出神情交融、畅达奔放的好作品,这就说明了赵先生书法功底深厚,已领其意知其妙。
赵芝强先生的书法源自于喜爱,他在香港也常参加一些书画展览,他的老师余寄抚先生今年已是百岁高龄,不时地组织自己的学生、书友一起办展览,不为名利、只因内心的热爱!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是指语言符号、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自古以来便是高官达人、王室贵族张显身份、地位和社交的不变工具,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文人文化史,普通大众很难参与其中。如今习书法的群体在不断壮大,特别是从领导岗位、工作岗位退下来的离退休人员用以打发闲暇的慢时光。赵芝强先生是企业家、是忙人,却如此的坚持与投入,这份执着令人敬佩。多年前我是个书法门外汉,在赵先生的影响下也开始爱上了抄写,他不断地鼓励我,并精选了一些适合我临习的名家碑帖,让我找到了研习书法的乐趣。
如果你到珠海宝丰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吸引人的不仅仅是公司制造的高科技电子先进设备,还有挂满墙的专利证书、荣誉证书,欣赏赵芝强先生的书法作品,就是意外收获,也绝对让你眼前一亮!
赵芝强的作品欣赏
赵芝强 贺 寿 180cm×55cm 书 法
(左)赵芝强 杜甫诗 136cm×68cm 书 法
(右)赵芝强 辛弃疾诗 136cm×68cm 书 法
样报展示
04
论 文
彭晗骏| HANJUN PENG
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人,1998年生。202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主要研究国画山水、花鸟,本科期间参与京师美术馆知白守黑-本科素描教学课程成果展,主要代表作品:《莽山游》《跃》等。
浅谈刘奎龄走兽画艺术语言的创新
文/彭晗骏
摘 要
刘奎龄(1885─1967),字耀辰,号蝶隐,自署种墨草庐主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开派巨匠,动物画一代宗师,被誉为“全能画家”,能工善写,擅长动物、植物、人物画及山水画,他描摹的动物种类之多,范围之广至今无人可追。
刘奎龄也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不可替代的工笔走兽画画家,在继承中国传统工笔走兽画的基础上,把东西绘画技法融会贯通,创新了中国走兽画的表现技法,丰富了传统绘画的艺术语言,对中国工笔走兽画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刘奎龄 走兽画 全能画家 湿丝毛法
一、刘奎龄走兽画中的写实造型
刘奎龄说过:“画走兽也同画人一样,一定要让人看着像,稍有不足,一眼就看出来了”。他对动物习性神态的观察,精细入微,对走兽的造型生动准确,使笔下的走兽形象生动逼真。在走兽画创作中,刘奎龄往往惜线如金,隐迹立形。重视线的作用,但在画面上的线只表现在关键的地方,能不用线的地方就不用,并且还像素描般那样,特别讲究边缘轮廓的虚实感,这样的用线更突出动物画的自然天性。如作品《动物四条屏之一》,只有狮子的脚掌、头部五官、和背部用了墨线,墨线带有力度感且粗细合适,狮毛中带有少许的虚线,虚实结合,仅仅几条墨线,却将狮子的形体、形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刘奎龄 动物四条屏之一(局部)
139.6cm×34.3cm 1945年
刘奎龄在创作走兽画时最初都用丝毛法,在动物上色后等动物的颜色自然干透再用丝毛法一根一根的画出动物的毛发,如此画出来的动物毛发很清楚的展现在观众的眼前。但是这样画出来的毛发太过清楚却显得呆板缺少柔顺感,因此很容易破坏走兽画的整体感觉。因此,刘奎龄开始尝试寻找新的表现技法,经过不断地探索终于独创出“湿丝毛法”。“湿丝毛法”就是在处理动物的毛发时用水把要绘画毛发的地方打湿,在纸处于不干不湿的情况下,用毛笔一根一根地画出走兽的毛发,然后再上色渲染。这种绘画方式,使画出来的走兽毛发不再呆板,看起来给人一种柔顺的感觉,如同真正的走兽毛发。“湿丝毛法”成为了刘奎龄画走兽的主要方法,经过不断的完善熟练,最终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如作品《结伴收秋》,图中松鼠的毛发在纸半干的情况下刻画就显得不再呆板,画出的毛能很完美地与松鼠的身子相互和谐融合起来,这样画出的松鼠十分柔顺又不突出,并且将松鼠毛发的浓密感也很好的表现在画面中,显得更加逼真。
刘奎龄 结伴收秋(局部) 31cm×34.5cm 1945年
二、刘奎龄走兽画作品中的渲染设色
南朝谢赫曾在《古画品录》中提出过“随类赋彩”,就是以现实事物的固有色为基础,在这基础上来进行设色赋彩。在工笔画面中色彩是不可缺失的部分,可以说色彩是中国画美学原则的重要品评标准之一。刘奎龄在他的走兽画作品中更是讲究渲染设色,注重画面色彩的表现力。刘奎龄的走兽画在设色方面可分两类:一类设色艳丽、浓重,即有西画效果,又有“院画”遗风;二是设色浅淡、俊逸,更贴近“文人画”。
刘奎龄的第一类设色主要体现在扇形画中,如作品《空山虎啸》,树木树叶采用双钩设色法,而老虎采用渲染湿毛法,结合使用,将两种设色方式运用的淋漓尽致,树干、叶子、石头渲染的颜色清雅,而老虎的设色略为艳丽,如同真虎般生动活泼。老虎的形体塑造体现出了西画写实的效果,而树木树叶则体现出“院画”的效果,两种效果结二为一,画面感强烈富有装饰意趣,耐人寻味;刘奎龄将西方绘画的写真设色体系融进走兽画创作中,让走兽画在具有中国传统意味的同时又呈现西方油画效果,产生与众不同的走兽画风貌,给审美观众带来新的视觉冲击和艺术感受。
刘奎龄 空山虎啸 22cm×35cm 1943年
第二类多体现在大画当中,如作品《荷塘双猫图》,为表现两只猫的柔顺小巧而将两只猫放入荷花背景中,而荷叶用花青加墨淡淡加之渲染,猫用白色和浅淡的朱砂颜色加之渲染,猫毛用渲染湿毛法画出使得猫的绒毛顺滑蓬松,表现的十分生动,整个画面清新淡雅脱俗,给人以宁静之感,散发着 “文人画”的气息。再如《动物四条屏之一》,整个画面都以墨色为基调,草中的两头狮子用淡赭石与淡墨渲染,整个设色浅淡俊逸。在这种方式中,刘奎龄以中国传统工笔绘画的设色方式为主,展现出日本绘画里清新雅致色调的效果,画面带有浓郁的装饰味道却又不失中国传统绘画的文人气息韵味,让整个画面具有张力和冲击力。刘奎龄吸取其他人艺术之长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各种艺术色彩的精髓再加上自己的见解领悟,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赋彩形式。
三、刘奎龄走兽画作品中的构图与情境
一副中国画的完成,不仅是需要笔墨技巧,还需要画面的精心构图布局,画面中各个物体的位置和布局都需要特别讲究。刘奎龄在走兽作品中的构图运用有着自己独特之道。在刘奎龄的走兽画作品中构图有四大特点:第一点是刘奎龄总将走兽立于画面的中心位置,这样更好的体现出自己笔下的走兽。第二点特别讲究画面留白,巧妙精心布置的留白不仅有利于清薄质感的体现,还增加画面的空气感。第三点重视走兽画里物体的层次、疏密和虚实关系,以及画面里不同物体之间的视觉平衡感,将其巧妙的融合在一起,风格独树一帜。第四点注重画面的“动势”,这一点精心体现在他的构图当中。如作品《动物四条屏之四》,图中鹿的身子和地面的动势都呈横向趋势,鹿头与树干的动势呈现出纵向动势,纵横动势平衡使画面给人一种和谐宁静的动视美感。
除开构图外刘奎龄的走兽画创作偏向写实但不会忽略笔墨笔意的运用,用自己高超的技法和雅美的色彩表 现动物,意韵淡雅,笔墨灵动,画面浅淡。刘奎龄的走兽画画得很通俗,他的走兽画能让人们感受到轻松愉快。同时他的画又很优雅,他把传统的意境美完美的体现在画面里,并利用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恰当的将西方绘画的写实精神表现在画中又不破坏画里的意境美。刘奎龄的画还流露着生趣味道,赋予笔下的走兽仿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让人感叹大自然生命之美。
结 语
刘奎龄的走兽画作品拥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其作品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动之美、生命之美,处处流露出清新典雅的气息。在走兽画改革的道路上,他在继承传统国画意境与格调的同时还吸收了中外不同的绘画技巧,将不同的艺术语言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新的走兽画形象,给观众们带来崭新的视觉感受。刘奎龄在走兽画技法上的尝试,推动了中国走兽画的发展,给当代画家在走兽画创新上提供了不一样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何延喆,齐珏著,《刘奎龄》[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5.
[2] 邢捷,于英著,《刘奎龄书画鉴定》[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1.
刘奎龄的作品欣赏
刘奎龄 动物四条屏之一(局部)
139.6cm×34.3cm 1945年
刘奎龄 动物四条屏之四
139.6cm×34.3cm 1942年
样报展示
05
石湾陶魂
童盛强| SHENGQIANG TONG
1979年出生于福建省南平市,2005年从事陶艺创作成立肃雅陶意工作室。结业于广东省岭南美术专修学院雕塑系,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研修班,结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举办的广东省民间文化技艺大师传承班。
现为广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理事、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副研究员、广东省锃风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兼职教师、广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佛山市陶瓷艺术大师。
童盛强的《九歌》之研究
文/高世现
童盛强的《九歌》无疑有“当代”的意味。
我这么说,是看到童盛强的《九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当主角山鬼去衣裳去鲜花遮掩之后,神亦是人。不必借薜荔、女萝、石兰和杜蘅,来传递灿烂的意象价值,而是直接呈现山鬼的裸体之美。豹之阳烈与山鬼之阴柔,它本就是超前的中国版的《美女与野兽》,所以我想当下的经验是过去的,因此在经验的内容里不必过多注入非个人的感受。我们的感受历史化了,但是历史是触摸不到的,它通过大量的遗留物压迫我们的心灵。在这一连串的悖论中,童盛强用“极简主义”重新塑造山鬼这个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也就是说,山鬼之前是自然的精灵,是人间的女神,也是中国的美神,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学象征,而如今她也可以是一个现代少女。古今无界,方为大成。
文学作品中的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的夸张造型,集古典佳人与西式美人的曼妙于一体,但我更倾向童盛强的“当代少女”。而屈原《九歌》的艺术成就极高,其中就以《山鬼》尤著。诗人以高度浪漫主义手法,把人们在幻觉中憧憬着的、同时在祭祀中召唤着的山鬼,刻划得淋漓尽致,声情并茂,充满了缠绵依恋之情。山鬼与其说是神,毋宁说是人——一个含情脉脉、窃窕婀娜、对人们充满着一往情深的“人”。童盛强可能正是以这样一种认识和遐想,来塑造他的“山鬼”的。如果说,作为语言手段的屈原的《山鬼》,是通过时间上的承续,来开展山鬼的形象与情节的话,那么作为造型手段的童盛强的“山鬼”,则是通过特定的空间来概括山鬼的风貌和感情的。譬如在画面上完全省略了原诗中的“辛夷车兮结桂旗”,而纯粹地强化了山鬼以赤豹作为座骑的独特风采。他对于屈原的《山鬼》,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再现,而是一个崭新的艺术再创作过程。所以,当童盛强将“山鬼”落实到一个“当代少女”,毋宁是更有艺术温度的。
之前诸多艺术作品中的山鬼,艺术家往往会在忠于屈原原诗《九歌》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多是表达出对女性的赞美、对爱情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表现出对人精神上的感召、精神上呼唤,不断的追求美,追求理想、追求爱情、追求大自然的美。
我反而觉得如此,比较空泛。
眼前这个少女,是“山鬼”,又不是“山鬼”,是“山鬼”在文学世界的巨大投影。
对于“山鬼”的理解是有很多的,一般分三种:1、山神。《史记·秦始皇本纪》:“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2、山精。传说中的一种独脚怪物。3、 泛指山中鬼魅。不过,关于《山鬼》的解释尚存在争议。又说是与楚怀王离别所作,或是与屈原所恋女子杜若子所作。
梁启超说:“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显然,童盛强是读过《楚辞》的。童盛强的山鬼出自《九歌》,又跳脱《九歌》,还原的是一个置身于梦境和现实中的少女,还原的是一个身材秀颀面容冷艳的少女,还原的是一个神彩奕奕从容自若端庄而又奔放的少女,充分表现少女优美的身体线条,那富有弹性的女性肌体,充满了一种具有诱惑力的曲线美。画面当中少女人的脸微微侧向左边,是立体派表现的一种手法。少女人的面部表情安详,柔和,眼睑低垂,看得出她半梦半醒,让人有种欲醒还睡的感觉,少女的身体比例很是夸张,右腿弓起来恰到好处遮住私处。少女软弱无力的身体向前耷拉着,显得那么的无力,仿佛又要进入睡的状态。少女的上身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来,她圆滑,挺拔的胸部是那么的迷人,真实展现女人身体质感。而搭在膝盖上的右手,纤指细长,而从左腰钻出的小狐狸色迷迷盯着少女,显得那么的突出,给人视觉冲击。
显然,我更于接受童盛强的“山鬼”是一个少女。
就像我们不可能去问屈原“山鬼”是否存在,在奇崛的美学意境前,童盛强所塑的少女就是“山鬼”。
童盛强“山鬼”的整个画面视觉效果舒服,野兽与美女对比的运用,小狐狸补位的运用,对比中不失协调。颜色的协调运用,让整个画面显得那么的协调,整体有种梦的意境。所以我甚是看重《山鬼》中的“赤豹”。《九歌》中的“山鬼”坐骑赤豹身体起伏如弹簧柔韧有力,因体贴主人焦急兴奋的情思,它一边平衡尾巴全力向前,一边凝神回望小心呵护。尤其其中一只前脚小心翼翼探出去,凌在半空,它轻盈矫猛的动势与温情脉脉的忠心,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极具视觉张力。
童盛强的“山鬼”和“赤豹”是一种形式的完整性,这种表现是结构性的,是经营的结果。而《九歌》这个完整的画面,会让你感到陶艺家的才情在画面中充满着“爱”。而石湾陶塑中,人物以“全裸”的形象出现也不多见,但在《九歌》不见情色,而见情意,不仅仅是野兽对美女的情意,还有灵魂对身体的情意。之前,我看见钟汝荣的《山鬼》,还有冼有成的《山鬼》,也是“全裸”形象。无论是钟汝荣、冼有成,还是童盛强,他们都为了突出人物的形体美和线条美,没有按照诗中的女鬼身披树叶和蔓生植物,而是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大胆地设计为“裸身”。童盛强最终作出了勇敢大胆的尝试与探索——给予山鬼以“全裸”的审美准则,又略与钟汝荣、冼有成不同,那严谨不苟的解剖、透视,显然是兼蓄了古希腊绘画与雕刻的意韵。
说到“裸体艺术”,我们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古希腊街头,竖立起了一座座裸体雕塑;1000多年前,甘肃酒泉,裸体女性画像被绘在了墓壁上;500多年前,米开朗琪罗创造了裸体雕塑《大卫》,闻名于世。而在石湾陶塑中,以“全裸”的形象出现多集中在“山鬼”这一个角色上。童盛强用一个完全赤裸的“现代少女”来表现“山鬼”隐藏的美丽,饱含着色彩学、透视学、构图学、艺用人体解剖学的强烈张力。
为什么这么多东方神女,偏偏选择“山鬼”来“裸身”,我不是考古学家,不想去深究。但我知道,远古洪荒,没衣服才是“正常”。崇尚自然,追求和谐,“山鬼”所表现出来的女性的柔美与蛮荒时代野兽的凶悍,给人视觉的震撼和心灵的撞击,在让人体会现代与联想古远之间,产生奇异的美感。但为什么童盛强的“山鬼”给我感觉,是“当代的少女”?他本人未必定义为“当代的少女”,但我是这么想的,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过分的精神化以至于“神”化时,往往需要世俗生活的协调,当“世俗”到了一定程度时,理想主义的声音也会重新出现。在《九歌》这件作品中,我“认定”这是个“当代的少女”,“山鬼”是可以一路跟着历史走过来的,此时她不再是野性的“山鬼”,而是单纯的“少女”,与“赤豹”一同出场的弥久常新的生命意识,与“大自然”一起永存的亘古未变的精神气质,这不能不归功于陶艺家精湛的技艺。
将神祇归还人体,显现于心灵的镜子,最大的美就在于此。我想,只有大爱,方能发现永恒的思想,“赤豹”与“山鬼”,不啻是一种博爱情怀,也是一种超神性和兽性之上的人文性关怀。
童盛强的作品欣赏
童盛强 九 歌
犹抱琵琶 暗 香
样报展示
06
大画诗游
田 凤| FENG TIAN
祖籍南通,职业画家,诗人。师承蒋采蘋先生、王超先生、杨振廷先生。现任中国李可染画院外联部办公室主任、中国当代女子画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中国写生会直属分会策展会长、徐州山水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州民进书画院常务秘书长、徐州西楚山水画会秘书长、徐州大艺术展馆馆长。
田 凤 登黄山顶峰 68cm×68cm 中国画
天地小区
—— 题田凤山水画
文/高世现
我有一所红房子
在高岗上,唯一的一所
白云是物业管理
碧水是保安
每天,鸟鸣自然醒
天然的闹钟压根不用充电
红房子也没山下的信息
没有路由器,日月,星辰
是一张大网,抬头
我就能与宇宙对话
田 凤 苍山碧水图 210cm×160cm 中国画
家在苍山
—— 题田凤山水画
文/高世现
把家筑在苍山上
门前
挂一条瀑布
屋后,悬一轮明月
苍山是小区,草木天养
原来山神
才是我的邻居
田 凤 古刹佛境 180cm×97cm 中国画
无中生有
—— 题田凤《古刹佛境》
文/高世现
徐州有一间兴华禅寺
我也画上一间,不在云龙山
而在我内心,没有大雄宝殿
也没有天王殿,没有三圣殿
没有藏经楼,没有法堂
没有方丈室,没有僧舍
只有层层楼阁,住雾住云
只有处处飞檐,挂星挂月
繁华世界,红尘紫陌
心中有寺,诗中有神,仙乐飘飘
我想到的就有啊
才是极乐世界
样报展示
07
文 苑
在黑暗中渴求光(组诗)
文/叶舒怡
冬
最后一片枯叶跌落,
冬应声而至。
它的凛冽与粗莽让人猝不及防,
细细端详,
冬日眉目间,羞赧的温柔。
温暖只有在冬才会被珍惜。
但冬不善言语,
打好草稿的软语温言,
一张口,成了咆哮的冷风。
天边下起刺骨的雨,
它望着苍白的天,
叹了口气,
手足无措地坐在地上哭泣。
此时,世间飘起鹅毛大雪。
点 燃
在黑暗中渴求光,
在荒芜享受荒芜,
我游离在热量与温度的边界。
无数个黯淡的夜,
连同冷风、树影,湖水,
凝结成一片沉默的星群,
藏在我眼底。
静静地散落、沉溺、瑟缩着……
直到你出现,
众星喧哗。
于是我诚惶诚恐。
在光亮中思考光亮,
在葱茏中怀疑葱茏。
而沸腾的星群翻滚依旧,
将万分之一的炽热,
传递到你的掌心。
灰 烬
我是被抖落的一片烟灰,
瞬间燃烧,永久蜷缩。
折叠、撕扯、旋转,
落入浩瀚宇宙。
那一刻,我抱住一颗星星
灵魂再次沸腾。
被水的温柔点亮,
为它翻滚、破碎、毁灭。
我的身体变成了无数个太阳。
烈日赤裸躲藏,
藏进每一个屡战屡败的孩子心里,
叫他在无望的人生中铭记热。
热是高山与长河的内部规律,
是宇宙和灵魂。他
弹指一挥间,
掉落满地日子的骨灰。
被人类挤到变形的火车
被人挤到变形的火车,
在轨道上奔波。
身体被不同的人
方言、味道,
不断充斥、抽离、再次充斥。
不分昼夜的奔波,
夹带着乡愁的酸臭。
拥挤、碰撞、摩擦、踩踏,
皱起的眉、厌恶的目光……
一个个瞬间,被黑暗不断吞噬,
又被光亮一次次拯救。
人性向善,只不过阴暗过于漫长。
被人挤到变形的火车,
贪恋在终点,
乘客一泻如注。片刻空虚。
空虚是轻盈的,而奔波沉重;
轻盈是短暂的,而沉重却永恒。
桂城记忆(组诗)
文/周崇贤
东二出租屋
把青春出租给东二。一九九六的
桂城郊区。蚊子在暗处
城中村,握手楼的窗口
深不可测。一些念头可有可无
有一个男人,打算与夜晚和解
肉体内部的枪口,闪着蓝光
东二影剧院
三月热浪是一匹加急快马
有些想法如同爱情,已呈奔腾之势
一个时代的胶片正在投影
黑和白。路过历史枯寂的现场
谁家的悲欢离合准备填词打谱
花前月下的妹子,昼伏夜出
南海文化公园
需要买门票。成人一元
公园如同秘境,很适合恋爱
椅子、荷塘。还有假山
可以发生很多故事
也可以,什么都不发生
偶尔。会有东南风吹过西北
卷起。一米红尘
石肯大桥
再小的河也是河。伊人在彼岸
隔河相望的叙事风格,可以让时光倒流
保持静默。有些事物适合反复咀嚼
如同昨夜的桥身浮现和沉没
有人说,水是鱼的故乡
鱼和水,注定会深陷其中
桂城记忆
记事簿里的繁体字可以简化吗
风过大地。满头白发写下的省略符
其实内容并不多。过往被风吹散
我在时光的深处捧起酒埕
倒一碗江湖夜雨,敬天敬地
为这即将到来的爱情。歃血为盟
回到延安(组诗)
文/张喜洋
在延大
在延大
那六排窑洞
向我张开怀抱
仿佛看见 羊肠小径
祖国青年们奔来的影子
一支笔
在大地书写救国书
一面旗
高高举起
映红黄土地
一腔热血
喂养着父老乡亲
“延大啊
这个温暖的摇篮”
在杨家岭
从赣南突围
血战湘江
强渡掌纹上的乌江
在时间的节点上,巧渡
飞夺一个词
他们爬雪山过草地……
在杨家岭。窑洞里的
那盏灯火
照亮着一个国家的命运
梁家河
在陕北。泥泞的地图上
爬险崖沟壑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为何千万双脚印
重新丈量这片土地
梁家河水,细流涓涓
滋养着黄土地
历史积淀。草垛 石磨 老井 柴油机
都纷纷写进镇志,村史里
陕北的第一口沼气
从这里取火
我仿佛看见滚烫的火苗
一个人留在这里
改变了中国
“我在这里流泪
把心留在这里”
今天,我来到历史的节点
吃下烤月饼,麻饭汤和人间的杂粮
天空下起了小雨
六祖岩
文/梁伟静
每一棵大树都可以请出菩萨
时间的龟嘴岩,历经
多少风雨,才咀嚼出道场
令众生抛却执着,一心向善
一千多年前,你逢怀则止而静
面壁修炼,顿悟成禅
一千多年后,我遇你遇佛遇众生
邬寨松风。化成山的韵脚
人皆草木,随缘随善
世本是世,出世入世仍处世
红色江美
文/陈月婷
杂货店,伪装成联络点
潜伏在南街镇志
筹集粮响,打探眼色唇语
游击宣传,在风声中激流暗涌
一些热血的觉悟,纷纷加入
用蕃薯叶乔装,掩护情报
放牛站哨,巧妙拖延瓜牙
赢取时间筹码,虎口脱险
耕友会的枪支,使劲撬开
地主的粮仓,救济穷苦
红缨枪响起减租减息的呼号
农民运动,如强心剂一样亢奋
江美坪秋收起义,穿越子弹的发声
满地的悲壮,触目惊心
一些发痛的词语,勒紧胸腹
血肉燃烧的无畏,在历史的伤口
结痂成一个红色标记
千年红豆
文/郭杰广
大地的柔光
正在收集草木的语言
秋风来时我已交付给温暖
唯有深处的寂静
一千年一开花
一千年一结果
风吹不动山顶的羊群
满树摇晃星光
是时间留给远方的馈赠
开凿在年轮里的缘
千年红豆,岁月饱满
一粒粒古典的相思
像枝头上风雨飘摇的棋子
每一粒,暗中相认的果实
都曾经是我们
似曾熟悉的前世
它知晓我们今生的命运
样报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