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朱旭的故事

2012年,82岁的朱旭依然能够十分娴熟地烙春饼。他的春饼在北京人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堪称一绝,被叫做“朱氏春饼”。不少人回忆说,在朱旭家里,一顿吃下来,有人竟然能够吃掉22张饼。
朱旭做饼,使用开水烫面,面和好后反复搓揉上劲,接着用擀面杖擀成一张张薄而不破的面皮。随后,朱旭将春饼放在饼铛里烙熟,一次能烙四层,再放到蒸锅里蒸透。这样的春饼做出来,又圆又薄又筋道,
除了饼皮,朱旭炒制合菜亦相当讲究。这是一种由豆芽、粉丝、韭菜、木耳、鸡蛋炒制而成的菜。朱旭的经验是:“豆芽炒得支棱还得入味,粉丝不能扒锅还得弹牙,韭菜刚刚断生不能塌秧,木耳炒得还得脆生,鸡蛋焦黄不能见糊。”
此外,他还在合菜里加入了一些压碎的炸排叉:“其他的菜都是软的,加上这么一点脆的可以调剂口感。”将这样的合菜和片好的酱肘子用春饼卷起来,有头有尾地吃起来,自然是相当好吃过瘾。
除了春饼,朱旭还擅长制作一道东北家常菜——酸菜汆白肉。他先把五花肉放入汤锅中焯水,大火烧开后撇去浮沫,加入葱姜和八角,转小火煮约半小时。煮制过程中,朱旭将每个酸菜帮都片上两刀,从中间撕开来,再切成细丝备用。等五花肉煮至用筷子就能轻易扎透后,他将肉捞出晾凉,再将其切成大片,同时保留原汤。接着,朱旭取了一口炒锅,锅内倒入适量的食用油,下入葱姜末爆香,再加入酸菜丝煸炒均匀,倒入煮肉的原汤烧开后,再放入适量粉丝。最后他下入肉片,煮至粉丝透明成熟,加入盐、鸡精、胡椒粉调味,淋入少许香油,撒上葱花即成。他常对人说:“一年下来家中如果没有吃上几次酸菜白肉,那个遗憾呀!”
朱旭掌握着自家的锅铲大权,他不无幽默地说:“我在我们家算一级厨师。”他妻子胃口不好的时候,只吃朱旭亲手制作的菜肴。他也有一道家常绝活,用豌豆和黄瓜丁,再加一点火腿丁提味,之后直接勾芡成菜。
朱旭自己的日常饮食并不太讲究,外出演戏吃食堂时,他每天晚上必吃三样菜,尤其是洋白菜、小丸子,还有口味略重的鱼香肉丝,主食中总少不了小米粥和发糕。不过,他亦有讲究的地方,就是逢到节气要吃节气饭,立春了一定吃春饼。
朱旭很喜欢喝酒,且对酒的档次没什么讲究,经常喝二锅头,偶尔来点黄酒换换口味。饮酒时,哪怕只有一碟开花豆或者一盘花生米,也能喝得有滋有味。
1990年拍《清凉寺的钟声》,有天晚上,天很冷,朱旭去拍摄地附近的一个小商店买酒,买了最贵的一瓶酒,买回来跟另外一个人一起喝,结果越喝头越疼。第二天才确定,是喝了假酒。于是,他汲取教训,不再买瓶装酒,改买当地出的白酒。几次喝下来,他又有了新的体会:柜台上的酒,虽然上面是酒,但下面却大都是水。他问人家这个酒怎么样?人家说你尝尝,便拿个碗从上面舀点酒让他尝尝。他尝到的自然是酒。当他付钱后,人家拿个酒端子朝下面一沉,再提溜上来,回去喝到的就是水里头有点儿酒味的东西了。
朱旭喜欢喝酒,也能喝酒,但有一条,就是演出前绝对不碰酒。他说:“我跟年轻的同志说,我说要喝酒,就给酒留个好名声。因为你在台上,在台上很容易出点儿错。错了词了,或者是有什么地方出点儿错。你平常要出个错,就写个检讨啊什么,贴那儿也就完了。你一喝酒,这个那个都赖在酒身上了:就是因为喝了酒,所以你才出这个错!我说以后你再想喝酒,就不好意思了。所以演出之前,绝对不碰,绝对不能动。”
朱旭的酒龄是从1岁开始的,他自己说是童子功,真没办法:“我母亲呢,孩子多,我一周岁就把我交给一个大师傅。那个时候部队上叫伙夫,有个老伙夫,大师傅,交给他了。他每天晚上有牌局,我要老不睡觉就影响人家的聚会,所以每顿晚饭的时候,就拿东北喝酒那小酒盅,掐着我脑壳就来这么一盅。我当然就睡得踏实极了,他也放心地去打牌了。”
跟着大师傅的结果,除了会喝酒、会做菜,朱旭还得了个绰号——觉皇,睡觉的皇帝。1950年代进了北京人艺后,每天早晨必须得练形体、练声。一大早,别人都起来了,他还是呼呼大睡,人家只好过来叫醒他。时间一长,大家都不乐意了,但他第二天依然是睡得很香。终于有一天早上,大家连人带铺板,把他抬到室外,搁在院子中间。当他醒来的时候,还觉得很奇怪,奇怪自己怎么睡在了院子里?
朱旭始终保持着一种品尝快乐、享受生活的姿态,待人真诚、友善,为人随和、热情。他喜欢下围棋、放风筝、拉胡琴、喝小酒,他喜欢家庭生活和家庭氛围,他喜欢年轻人,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他出现在哪个剧组,哪个剧组就会有二三十口人聚在他家里吃饭。
1995年出演《变脸》中的老艺人变脸王时,他要与一只猴子演戏。刚开始,那只猴子拒他于千里之外,他也不急不慌,而是经常买点好吃的给猴子。慢慢地,猴子成了他的朋友。拍戏时,有场戏拍了整整一夜,猴子已精疲力尽,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别人的吆喝和摇晃,都不能让儿子打起精神。关键时刻,朱旭泡了一杯茶,在茶里放上糖。结果,糖茶下肚,猴子竟精神为之一振,把戏顺利地拍完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