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8吴聪:大学生缘何提问困难
关键词:大学生;提问困难
摘 要:大学生提问困难是一种令人感同身受的现象,造成了多方的尴尬。提问困难有历史原因、能力原因和文化原因。首先是源于讲授主导下“听讲的惯习”;其次是源于查漏不力造成“诘难的无力”,最后是源于从众压力下“沉默的风气”。
对于像我这样初入大学的本科生来说,感触最为深刻的就是课堂上司空见惯的沉默,也就是大学生提问困难。是什么让提问变得如此困难,值得我们进行分析和反思。
一、尴尬的现场:大学生提问困难很有画面感
在大学课堂上,当老师讲授完一段内容,往往会停下来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台下一片寂静。我们在尴尬之中不禁扪心自问,是什么使提问变得如此困难?寂静尴尬了我们,也尴尬了老师、尴尬了学校,尴尬了高等教育。因为“提问困难”是一件值得警惕之事,没有提出问题的“破”,也就没有解决问题的“立”。解决大学生提问困难,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当务之急。
二、听讲的惯习:大学生提问困难源于讲授主导
中国从小学到大学都采用的是“以教为主”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占了主导地位。单纯的传递与接受固然方便快捷,但这也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至于到了大学,亟需提问时,才发觉学生失去了提问的能力。所以,为了缓解大学生的提问困难,必须从小开展“以学为主”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呵护学生的探究欲。
三、诘难的无力:大学生提问困难源于查漏不力
提问的前提是能发现问题。但我们逐渐发现,很多时候不是不想提问,而是找不到问题。学生的知识储备基本停留在应试层面,是各种有标准答案的知识。而对于老师或其他人的发言,如何进行总结,如何逐级提炼、如何发现疏漏之处,却完全缺乏知识储备,不知从何做起。这反映出大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查漏”意识,也没有相关知识和训练,导致无法找出漏洞或是值得推敲之处。
四、沉默的风气:大学生提问困难源于从众压力
解决大学生“提问困难”,除了找到问题,还需要他们勇于开口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藏匿问题。在“枪打出头鸟”的思维惯性下,绝大部分人都倾向于从众,这就导致有些大学生在课堂上明明存有疑惑,但就是不说。这种“藏匿问题“也许是出于对老师的“尊敬”,选择课下表达而不是课上表达,甚至完全不说。所以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尊师和谨慎。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这更是一种“从众”导致的悲剧。不难发现,在学生之间,对于偶有爱发问的同学,大家大多报以“某人爱出风头”的眼光。这种眼光,让“无疑处生疑”的提问,变得似乎多此一举、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主动提问,尤其是并未思考成熟的提问,收获的“他者的眼光”,至少会让提问者倍感压力。所以,有问题者选择隐瞒,也许反映出众人选择对提问进行排斥,体现出对于“另类”的压迫,最终制造出流水线批量复制的大脑思维。
总之,大学生提问困难令人担忧,它源于“讲授主导”的教育方式,源于“查漏不力”的学生能力,更源于“从众压力”下的沉默风气。尽管面临着历史的不足、能力的不逮、风气的不正,我们还是要努力提出问题。要认识到“不会提问”是大学生学习中的最大软肋。在“中国速度”甚至“中国制造”已经远近闻名的现在,我们同样需要“中国创造”的崛起,需要大学生踊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