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PPP模式三大风险分析及四大战略建议
引言:PPP模式由于其灵活性和长期稳定性,备受各国政府青睐,现已覆盖全球欧、亚、非、拉美五大洲,涉及各种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服务类项目。然而,PPP模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企业开展PPP项目存在很大风险。本文将为大家分析PPP模式的风险及PPP投资的“四大战略”。
作为一种创新的政府采购模式,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弥补了各国财政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上的不足,提高了项目的品质和服务,同时也提升了政府对公共项目的管理效果。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中国工程企业可以利用PPP模式这一载体,和六十多个沿线国家政府部门保持长期紧密的合作,实现共同合作、共谋发展。
因此,PPP模式不仅是一种潮流和趋势,也是企业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新方法。
“一带一路”给“走出去”的中国工程企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可以预见以PPP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一种潮流,席卷沿线多数国家,弥补政府投资的不足。
然而在热浪面前,依然需要冷静地思考中国工程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市场风险。
1、起步时间晚,经验不足。在中国,PPP市场刚刚兴起,大多企业在PPP行业底子不厚、经验不足、信心不够、信息不灵、语言不通、团队不强;同时,很多PPP项目集中获批,甚至有的企业盲目上马,大家并没有真正了解PPP的经营模式,不懂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概念,且缺乏社会责任感与参与感。
2、面临多重风险。PPP模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参与者众多、组织结构复杂、运行周期长,受货币贬值、增长缓慢、市场波动、国别风险评级下降、利率升高、新的监管/财务规定等多种市场条件因素的影响。
3、政治的不确定因素影响巨大。“一带一路”投资最大的风险是政治风险,由于PPP项目都是企业与政府合作类项目,政治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操作和收益,而政治类风险是不可控风险,无法转移到企业。
中国工程企业开展PPP模式仍处于“摸石头过河”的阶段,特许经营权的金融市场评估也尚未形成体系,企业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开展业务都会存在很多风险和难题。以下四大方法将帮助企业更好地落实PPP项目,把握时代潮流。
1、投资平台战略。
除传统的总承包模式外,中国工程企业应探索股权投资与建设相结合、基础设施合作等多种商业模式,实施跨境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解决投资者的退出渠道问题。中国工程企业可以按照契约精神,发起建立“一带一路”的PPP合同标准,在尊重地方行政法规的同时,保障私营投资机构的权益,引入安全的退出机制。
2、全产业链战略。
中国工程企业需要延伸产业链条,与外交、商务、发改、财税等有关部门密切协同、高效配合,与国外相关方磋商和促成一批以国内外民间资本为主导的“一带一路”PPP项目,打造典型范例的同时,强调基建与相关产业上下游服务咨询业相结合,实现利益最大化。在运作工程项目的同时,中国工程企业还可以联合国内优势产能企业,开展“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促进全产业链共同发展。
3、高端人才库战略。
中国工程企业应联合成立“一带一路”PPP研究中心,积极培育和促进国内专业机构、中介组织、智库平台和高校研究中心等,开展配合“一带一路”建设相关PPP机制创新的科研、咨询服务和专业团队定向支持,同时构建相关人才挖掘和培养的机制,形成PPP人才库。
4、本土化战略。
中国工程企业需要与当地企业和机构合作,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战略。项目团队需有一定数量的所在国人员配比,特别是管理团队要有属地化意识,可通过海外并购的模式,吸取海外优质资源,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当地操作惯例、工作模式和社会风俗习惯。
总之,以PPP投资带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即将成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主旋律,中国工程企业要从全产业链的概念出发,发挥资本优势,利用好国家的金融支持,引入国际化专业人才,通过PPP模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部门实现合作共赢。
本文选自:《“一带一路”大实践——中国工程企业“走出去”经验与教训》
作者:周蕾 基业长青联盟单位上海龙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