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星(第85期)/李昊健:愿你的生活与科幻相伴
李昊健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应用经济学系本科生,第六届中国华语科幻星云奖青少年作品奖银奖获得者,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奖者,奇点科幻社社员。
一个热爱科幻作品的普通人,偶尔写写科幻作品的业余科幻爱好者,作品曾发表于《科幻世界》,《知识就是力量》。
李昊健:如果说我最喜欢的话,那还是《三体》比较喜欢。虽然《三体》都快被说烂了,但我还是要吹一波《三体》。那些老一辈的大牛,比如说阿西莫夫等等,作为将科幻从旁门左道文学推向主流文学的一个独特分支的人,这些人的工作居功至伟;但是毕竟离现在也有一段距离了,那些老一些的科幻文学还停留在所谓的技术乐观主义和太空歌剧的层面之上,对人类社会本身的反思仍然是相对不足的。但《三体》就不一样,《三体》里面对人类社会的反思其实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我觉得在另一种意义上,《三体》证明了科幻拥有着可以成为伟大文学名著的潜力。
高校科幻:科幻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生存方式。那么,对您来讲,创作对您的生活占了多大的比重呢?您创作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您对于创作来说,想要对自己或者自我以外达成什么影响?
李昊健:比重不算很大吧,只是随性而为而已。我的专业是应用经济学,其实距离理工科的背景比较远,所以我对技术本身可能了解得不是特别深。但人与技术的关系,人如何在高科技的背景下生存,这也是经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曾经写过一篇论文,讲宇宙文明中的市场运作和分配体系的运转,这就是经济学与科幻的紧密结合,所以我对这方面的问题更感兴趣一些。
李昊健:其实怎么说呢,我只是做了一个小小的思维实验而已,其实我的灵感来自于大刘的《超新星纪元》,那个故事描绘了一个完全由小孩子所构成的现代社会中会出现什么情景。其实我觉得这个图景是有可能发生的,因为人的创造力主要就是在20岁不到的时候最为鼎盛,而在未来社会中,当机器在生产生活中扮演更多的角色之后,可能老人的经验相对少数年轻天才的创造力而言已经完全不重要了。众所周知,现在的社会资源代际分配中,老年人的权重是很高的。但是等到那个时候,或许这种代际分配的不公平将会彻底颠覆,年轻的天才可能才是掌握资源能力最丰富的的一个群体,我只是对这种未来做了一些小小的推演而已。
李昊健:其实在赛场上时间比较有限,而且这么短的时间内也不可能写得特别精致什么的,这是根本做不到的。所以只需要有个好点子就够了。有个好点子,一个比较新颖的设定,再辅以一个还凑合的小故事就可以了。至于如何要有个好点子,那就比较不好说了,这个影响因素比较多,只是平常如果多读书多看剧的话,可能想出一个好点子会相对容易一些。
李昊健:我觉得很好啊,有更多人参与到科幻写作的过程中来,这就非常有意义。大家只要感兴趣,我觉得就已经很好了。如果大家对科幻感兴趣的话,可以适当看看科幻小说,不喜欢看小说也可以看看电影和剧,比如说《异形》,《星际迷航》都可以的。如果想试试自己的文笔,也可以给很多做科幻的团体投稿,比如八光分文化就经常有科幻的征文活动。如果是中学生的话,欢迎参加科普科幻作文大赛,这些都是很好的途径。我觉得《高校科幻》这个平台也是很好的,我对此表示大力支持。
高校科幻:您对《高校科幻》平台有什么建议?最后有什么特别想说的话?
科幻是以一种合理的幻想作为基础进行展示、预见的艺术形式
谭钢 | 余人 | 陈震寰 | 侯似海 | 范恩正 | 柯昊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