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双梧:纸的故事

山东邹平市  姚双梧

  我开始上小学,大约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家里穷,学习用的本子,除了作业本是学校统一发的,而练习本则是从村西的供销社里几分钱买来的大白纸裁成,然后用母亲纳鞋底的锥子、针和粗麻线订起来的,用完了正面,再写反面,最后甚至于封皮和封底的里面也都写满了字。
  那个时候家里孩子们多的,大白纸也舍不得买,怎么办呢?家里大人真有办法,裁一块本子大小的硬木板,在上面涂抹一层黄油(黄油从村里负责维修机器的人那里弄来的),再在上面固定一张透明的塑料纸,就做成了一个简易而且能够反复使用的本子。上课时,用拇指和食指捏成笔的样子,在塑料纸上写字或者做题,写满了之后老师看过了,就用手一掀塑料纸,字迹消失得无影无踪,可以从新开始。如果按现在人们的命名习惯,可以称之为“一掀得”,一掀就得。这种“本子”的缺点是有个黄油味,还经常弄的手上油乎乎的,班上用“一掀得”的不多,也就一两个。还有个别同学用小石板的,用滑石粉作笔在上面写写画画,可以擦掉重写,类似现在的“小黑板”。
  好在那个时候作业不像现在小学生的作业那样多,但也常常为没有本子发愁。有一次我在家里的一间杂物间捣腾,竟然意外地发现有十余册线装书,蓝蓝的封皮左侧贴有一张白色的签条,上写“柳公权金刚经”,里面的书页已经泛黄,突然发现一个“秘密”:每个折页里面是空白的,于是用小刀割开折页,这不就有本子用了吗?兴奋之情没有多久,就复归失望:书页泛黄发脆,一写就烂,一划就碎,这可怎么用呢?哎,后来知道这就是“鸡肋”啊。
  那个时候不懂这些都是文物,要是搁到现在,这样的文物要搜罗还得不到呢,竟然让我白白的糟蹋了,真是罪过!罪过!后来知道这些残存的线装书是“破四旧”等历次政治运动的幸存者,听父辈讲,祖上也是书香门第,祖父曾做过本县督学,本地那些八十岁以上的健在老人,都言称祖父是他们的老师,只是在父亲七岁时祖父已遭冤屈不幸而去,虽然无缘得见老人家真容,毕竟我也从父亲手中继承了祖父的衣钵,走上了杏坛。
  物以稀为贵。那个时候的小学生对于纸、本子和笔的喜爱远远胜过今日的孩子们。比赛获个奖,老师发个本子;学校里受到表彰,校长发支笔,好长时间都会觉得生活里充满了阳光。有一年寒假,父亲去镇上办事情,给我带回来两个方格本,高兴得不得了,仔细地看着上面或红色或绿色的方块字,认真地看着里面方方整整的格子,一股油墨香萦绕在周围,久久难以散去。小心地收藏好,生怕被别人窃去。
  过年时,姑姑带着表哥来走亲戚,我禁不住拿出来向表哥炫耀,表哥艳羡不已之余,便提出了分享的要求,我傻眼了:炫耀带来的后果竟然是嫉恨和占有。后悔不迭也无济于事,表哥已经因没有满足心愿而哇哇大哭,姑姑亲自来同我商量,忍痛割爱无异于割肉,我岂能肯!我断然拒绝,以至于表哥临走还在哭哭啼啼,姑姑临出门边走边同我商量,我最终还是没有应口。如今,姑姑和表哥早已作古,我为当初的固执而追悔莫及。
  小时候,写作业的本子虽然稀少、珍贵,可小朋友们的本子用完了之后,就东扔西放,不再珍惜,有的叠飞机,有的叠纸包,甚至上厕所当做手纸。母亲虽然识字不多,文化不高,但老辈人的观念已牢牢扎根在心里,告诉我们说:早先的人都说要“敬惜字纸”,写有字的纸不可以随意损毁和糟蹋。
  当时,我们都不理解,没写字的纸珍惜是对的,写了字的纸为什么还要珍惜呢?后来大了,渐渐明白,“敬惜字纸”是对文化的一种尊重!不尊重文化甚至破坏文化,人类必将倒退回野蛮时代。历史上的例子很多了,大家熟知的“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就是对于文化的严重摧残!
  大学期间,开始学写毛笔字。用纸成了问题,本子纸可以应急,毕竟吸墨性太差,而且纸张太小,于是我瞄准了班里一天一张的报纸。等辅导员发下来的报纸传阅到我手里的时候,也就到了报纸终结者手里,先是就看一下报纸内容,就用一支名叫花枝俏的毛笔在报纸上临习柳体楷书,每天一张,正面写完写反面。有时候等来等去,不见报纸的影子,便有些空落落的,课余时间,竟然发现那张报纸被踩在了脚下或坐在了屁股下面,于是小心地掸去上面的灰尘和足迹,抻平整后继续我的柳公权玄秘塔临写。
  参加工作后,还没有丢下写毛笔字的习惯,纸张还是问题。曾用过废旧的学生试卷练习,毕竟太少,不凑手。当时在小镇工作,交通没有现在便利,而且县城里面也几乎没有装裱店、书画社之类可以供应毛边纸,更别说现在的水写纸、水写布和拷贝板、临摹台等等的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教师微薄的薪水养家糊口已是不易,买毛边纸实在是一项不小的开支。说实在的,习字之初,由于基础还薄,身边同好几乎没有,独学而无友,也谈不上交流和切磋,很长时间处于闭门造车阶段。
  幸遇一伯乐校长,吩咐图书阅览部门的废旧或过期报纸尽我所用,于是我成了图书阅览室的常客,去了就弄一大摞报纸带走,有《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回家后,我先翻看一下其中副刊里面的文学类文章,然后裁成合适大小,放在被褥下面压平整,随用随取。
  用报纸作书法练习纸,也坚持了十多年的习惯。其间,也偶尔参赛、入展,有一次准备参加市临帖展,觉得平时写得《颜勤礼碑》也有模有样了,但在宣纸(应该是书画纸)上写时,竟然一塌糊涂,成了所谓“墨猪”,不禁目瞪口呆,急得想哭,手足无措。后来经过多次试验、调整,总算能够拿得出去,虽然不及平时的顺手和称心,毕竟只能是这个样子了。那次虽然勉强入展了,也明白了:写什么字用什么纸,写什么字用什么笔,真实感觉到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笔墨纸张对于书法是何其重要!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经济发展迅猛,文化事业蒸蒸日上,书画比赛和展览日渐增多,县城里的书画社、装裱店如雨后春笋,交通日渐便利,逐渐放弃了用报纸习字的习惯,改用毛边纸、元书纸等临习书法,也逐渐认识和使用各种各样的宣纸进行书法临习和创作。
  刚开始用毛边纸的时候,也不太舍得用,常常是写了正面写反面,写了小字写大字,先用淡墨写再用浓墨写。后来条件好了,慢慢变得“大手大脚”起来。
  现在,买纸购笔邮墨已经成为习惯,囤纸、囤笔和囤墨,以备不时之需。囤的纸,有生宣有熟宣,有创作用纸也有毛边纸,有白宣有色宣,大的有六尺、八尺,小的有二尺、三尺等,不一而足。囤的纸多了,写起来也放开了手脚,心情也放松畅达起来,没有物欲的束缚,写字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
  纸寿千年,文化之树长青!
  2020.07.26
责编:丁松 排版:夏显亮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姚双梧,男,教师,山东省邹平市人,爱好书画和文史,常有文章见诸报端和公众号。

孔雀文化投稿须知(新)

(0)

相关推荐

  • 写了十几年的报纸 ,今改用宣纸和毛边纸写...

    写了十几年的报纸 ,今改用宣纸和毛边纸写毛笔字,开始很不习惯,写了十多天感觉有点适应了,望书友老师多指导.

  • 四招教你写出苍茫的线条,让你的书法更精彩,更有感染力

    很多人都想写出苍茫的线条,可是就是不得要领,甚至有很多书法老师都搞不清其中的奥秘,下面嘉强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关于如何写出苍茫线,我总结了四条经验,分别是用纸.用笔.用腕.用墨,嘉强书法也称为&q ...

  • 姚双梧散文《父亲的自行车》(纸刊备选)

    <乌苏里江.绿色风><知青>杂志选稿基地 音乐    父亲的自行车    文/姚双梧 我上高中以前,家里只有一辆自行车,也是家里唯一的一件高档家产,便是父亲的金鹿自行车.弯把, ...

  • 略读《灌木集》笔记 | 姚双梧

    作者 略读<灌木集>笔记 姚双梧 <灌木集>是著名教育家.诗人.文学评论家李广田于一九四三年出版的散文选集.之所以命之为<灌木集>,是先生的自谦说法,因为集子中几乎 ...

  • 【涨知识】《石头记》中的俗语 | 姚双梧

    作者简 <石头记>中的俗语 作者:姚双梧 第一回 1世路宽平者甚少 2天机不可预泄 3团圆之节 4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5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6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第二 ...

  • 《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随读散记 | 姚双梧

    作者简 <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随读散记 姚双梧 近来刚刚购得<癸酉版石头记后28回>,便迫不及待开读.刚刚读过两回,落差太大了.如果说前八十回是豪华宫殿,那这后28回,仅仅相 ...

  • 姚双梧:缓行漫味

    缓 行 漫 味 山东邹平  姚双梧 1 分母是因,分子是果.没有一定数量的分母,就不会有相应数量的分子.人才的数量,离不开芸芸众生这分母的大小. 2 叶嘉莹先生终生矢志于古诗词的研究.赏析.吟诵和传承 ...

  • 《石头记》随读 | 姚双梧

    作者简 <石头记>随读 姚双梧 读<红楼梦>要有<幼学琼林>的知识基础和古诗词基础.比如:贾宝玉发现林黛玉和薛宝钗握手言欢之后,便问林黛玉:几时孟光结了梁鸿案?&l ...

  • 《且行且味》 作者:姚双梧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表面上毕恭毕敬的人,一定包藏祸心! 当教师.当工人,都不会上瘾,没白没黑.操心劳神.身心俱疲,退休后没有几个人还想 ...

  • 姚双梧:访 友

    访   友 山东邹平  姚双梧 今天闲来无事,去拜访了李磊.李磊者,醴泉联中昔时之同窗也. 李磊家住绿芷山西麓的一套独栋别墅,依山势由南向北有前后两进院落,南院低北院高. 主人李磊首先带领我参观了一下 ...

  • 胡思乱想 | 姚双梧

    作者简 凡参赛必加微信:shuai_pengju     胡思乱想 姚双梧 1 办公室里同事lxb有几大特点:一是自己的框里没有烂杏,自己的事情都光彩夺目,灿烂辉煌:二是规劝同事们,孩子找对象,千万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