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片】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大地温暖》封面

《大地温暖》封底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叙事散文阅读教学”专题活动文本材料

写下这题目,仿佛又看到母亲——从一柱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矮檐下,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她的身影,矮小,滞钝,略有些苍迈、颤巍。满脸皱痕间,洇濡着细细密密的汗珠和柴灰,微微地泛着黄。双眼却红红的,潮潮的,似乎还暗溢着斑斑点点的泪痕。

我知道,那是长年累月,为柴草烟火熏燎的缘故。

时间往往是在黄昏,彩霞满天,或傍黑,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从学校回家的路上。正猛长身体的年龄,中午在学校里草草对付的那点儿“伙食”,显然供不应求。下午还没上课,肚里就唱响了“空城计”,叽叽咕咕地,闹得人心烦意乱,立坐不安。好不容易捱到放学铃响,便急煎煎、忙慌慌地往家里赶,像被鬼追撵着——的确有鬼,“饿痨鬼”——回到家,不及放下书包,就径直奔向灶屋,找寻可填肚充饥的东西。

“饿痨鬼变的?”母亲总是这样嗔骂着。那低沉的声调里,有笑,有爱,更有轻微的叹息。

嘴里包满食物,又只顾着咀嚼吞咽,我们甚至来不及回答母亲的问询——可真是饿啊!那年月,饥饿就像一条疯狗,一只厉鬼,紧紧地纠缠着我们,追逼着我们。我们的全部心思,几乎都用在对付肚皮这事儿上了。母亲更是为此,耗尽了差不多全部心思和才智。

尽管如此,家里那口补了三枚钉子的铁锅,煮得再多,似乎也填不饱我们的肚子。每到该吃饭时,它就唱起歌来,比闹钟还准。而那时,我们最切迫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含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就只是“饭”而已。川中丘陵,别无长物。少量的米外,多半就是红苕、麦子、苞谷。自每年春三月下秧,到秋八月,才有新谷入仓。在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饭,或稀饭红苕(有时,连这也不丰足)。痨肠寡肚的,吃得让人烦厌了,诅咒了,却还是要吃,想吃。有时,就忍不住冲母亲撒气,皱了眉,苦着脸,说“又是红苕稀饭,又是红苕稀饭!”仿佛母亲真是要故意克扣我们。

母亲默然无语。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显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只煮出这样的饭食。只在偶尔的夜里,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儿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的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忍受着饥饿外,还承受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我们的碗空了,母亲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

后来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每顿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但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挂角”的地方了。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

那时,母亲最大的快乐,或许也和我们一样,就是逢年过节。因为,她终于能给我们做出一顿好吃的饭菜来。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都要忙得腰酸腿疼好几天,但她发自内心地高兴着。进进出出,风风火火,嘴里,却常常悠闲地哼着歌儿。我小时唱会的那有限的几支歌,都是煮饭时,跟着母亲学的。

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啰,开饭啰!”那神情和声音,老让人联想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告。至少,那骄傲自豪和喜悦幸福的感受,是相同的——现在想来,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连我家屋顶上,那缕缕飘散的炊烟,或许也该是香喷喷的,乐陶陶的。就像母亲那溢满快乐和幸福的脸。

那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而是凝望着我们,嘴里喃喃着,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自然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儿们吃饭了不。父亲又讲,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说看啥时能回来,她给你们煮着吃。

父亲在信里讲着,讲着,不知道我鼻子已是酸酸的,喉咙里,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新书下月出版,欲购签名本可微信:jhyd007)

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良善,慈蔼,无私。虽然今天,这种传统的母亲,已经越来越少,因为,物质艰困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和母亲,都不该再经历那样的悲苦和酸辛。但我依然留存着岁月馈遗的记忆,就像一棵树,用年轮记录曾经的风雨和沧桑。

“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飘升,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溶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怀,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潮润,仿佛正被烟火熏燎着——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柱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1997.7.苦茶居

(有删节,原刊《读者》杂志,先后入选2009年广西河池市中考语文试卷、2016年绵阳市初中教学质量统考试卷、2018年乐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2018年四川乐山中考试卷截图

1

2

3

4

5

6

降落

(0)

相关推荐

  • 陪伴母亲最后的日子

    母亲于2017年12月15日晚10时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在母亲最后一次住院的12天时间里,我天天陪伴着母亲,直到母亲安详地离开我们去找父亲团聚.我含着眼泪写此短文,以示悼念.祝母亲一路走好,在天堂 ...

  • 一缕炊烟

    更新于 刚刚

  • 炊烟袅袅岁月长

    几声雄鸡叫,划破了黎明前的黑暗,唤醒了沉睡的乡村.天渐亮,炊烟起. 偶尔有几声轻微的咳嗽,将我和父亲从被窝里惊醒,那是母亲在外屋的灶台下引火,为去几里地外上小学的我和教书的父亲准备早饭.在我记忆里,那 ...

  • 诗词丨总有一缕春风,柔情似水,只为你而来

    春风化雨,福泽万物, 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 激荡起你我心中的涟漪. 指尖划过片笺, 那里有易水边的白衣胜雪, 那里有杨柳岸的晓风残月, 惊鸿一瞥间,已种下柔情无限... <诗经·击鼓&g ...

  • 总有一缕春风, 柔情似水, 只为你而来

    春风化雨,福泽万物, 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激荡起你我心中的涟漪.指尖划过片笺,那里有易水边的白衣胜雪,那里有杨柳岸的晓风残月,惊鸿一瞥间,已种下柔情无限... 点击加载图片 <诗经·击鼓 ...

  • 那一缕炊烟,那一缕思念

    图文/网络    整理/大连人的图书馆 岁月,过春风十里,闻蛙声几更,念秋意微凉,忽而初冬.撑伞,遮朦胧烟雨,午夜梦回,一阵寒风袭入窗扉,莫名忍了一阵心疼.沉重的灵魂,提携着无尽无眠的思念,浮生未歇. ...

  • 【推荐诗人】一壶山水(赵民)|记忆中的那缕炊烟(外二首)

    诗人简介 赵民,昵称[一壶山水],转业军人,在地方做金融工作,现自己创业.曾在<解放军报>和<北京青年报>做实习记者和特约通讯员工作.业余时间以看书写作消闲淘趣.作品擅长自由诗 ...

  • 【远方•青春之声】山西《那一缕炊烟》 作者•陈太兴/诵者•喀秋莎

    作者:陈太兴 主播:喀秋莎 编辑:落落 那一缕炊烟 小时候放学回家 远远地望见家中升起的炊烟 袅袅娜娜似云似雾 心中无限欣喜 似乎闻到了饭熟薯香 雀跃着朝炊烟奔去 母亲早就倚门瞭望 才到门口娘就把我抱 ...

  • 一抹残阳醉云峰,一缕炊烟几多情。闲云游走...

    一抹残阳醉云峰,一缕炊烟几多情.闲云游走世外梦,几度寒凉秋露凝.

  • 【诗家风采】李俊国 || 一缕炊烟牵月梦,琼花灯火唱大风

    ▲  关注 广东诗人 ,寻找惬意诗生活!       李俊国,网名:黄山云烟,辽宁本溪人,1960年10月出生.曾供职本溪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现辽宁诗词学会理事.本溪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本溪作家协 ...

  • 马喜军:永远飘荡的那缕炊烟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二刊""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 ...

  • ​張志雄《一缕炊烟》【朗诵|雅君】

    一缕炊烟 文|張志雄(武汉),朗诵|雅君  主编|若欣 一缕炊烟绕着屋梁 挤出瓦缝飘飞远方 那是母亲每日为儿女谱写温饱的诗章 粗揉细    细拉长 有鱼吃鱼 无肉 用南瓜野菜做羮汤 与星星日月结伴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