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校友录⑻《诗意东篱》
原创|校友录⑻《诗意东篱》
文/欢爸
时间/2018-07-29 18:18
【引言】一身诗意,往往代表文人墨客对生命的最佳赞美和毕生追求。
【广而告之】胡桃里音乐酒馆(普陀店),地址:上海市普陀区118广场伯士路57号(农工商超市入口处),联系人:聂元彪15856188882/胡亚伟18816580187。
【正文】原创|校友录⑻《诗意东篱》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语出金岳霖,北京大学哲学系创始人,著名哲学家、作家、学者。)
古代八尺为一寻,“千寻瀑”用来形容(林徽因的)一身涌现的诗意简直就像千寻瀑布那样飞扬绵长,“四月天”在西方总是用来指艳阳,美好、丰盛与富饶,而金岳霖把林徽因形容为万古以来在人间出现的最美好的四月天。
一身诗意,往往代表文人墨客对生命的最佳赞美和毕生追求。
读马尔讲东篱故事久矣,一直一来都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词句来贴切地描绘东篱故事里的人和事,今天在马尔的视觉《娃们的东篱(2)》的跟帖留言里找到了。一个叫Mei的网友留言道:自然中学,学会热爱自然,东篱的娃们幸福了!下跪容易,难得孝于心,背百首诗也不难,难得一身诗意。
呜呼,好个“难得一身诗意”,这便是我要找的那个能贴切地描述东篱故事的词句。
马老师一直以来讲述的东篱故事里,多是小城的文化名家、巨贾、大咖,说实话我并不太在意,毕竟离开的太久,小城的变化太大,很多人和事,只是当做故事来听,其实并不熟悉,跟帖也是凑个热闹、套套近乎的多,总不能白听了故事,得给点儿掌声,忽悠马老师笔耕不辍,否则日子里会觉得少了很多乐趣。
记得我前段时间还在《老史说(2)》的后边跟了个长帖说:
今天的话题有些沉重,牵连到了文化和经营,我一直认为文化的弘扬和经营投入是政府的事儿,与屌丝无关,痴狂如沈庄主者可以有,但毕竟势单力薄,勉为其难了。如果个人来承担文化继承和弘扬的重任,未免杯水车薪,真如此,老沈已不是老沈矣,失去了文化的快乐和本真,只剩下付出和责任,此时的文化,也就失去了灵气和源动力,不可日久,日久必衰,结果是大家不愿意看到和接受的。正如文中提到的“文化魅力的核心是善良、热情、本真”,掺杂了经营的负重,文化已非原来的文化了。可能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经营就让懂经营的人去做,比如老史而非老沈。以商养文是历代主流文化的成功之道,而且要父父子子孙孙多少代地滋养下去才行,比如徽商文化、晋商文化,想毕其功于一代的想法还是算了吧,比如新浙商和新闽商有文化么?没有,除了强势的资本运作之外,看不到文化的痕迹,看到的只是文化的包装。
读马尔的视觉久已,知东篱老沈难矣,老沈做的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功德无量,却又“自不量力”,虽然老沈也集合了一群人,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于文化而言,依旧是小众的、自发的、艰难的,最终也会因为财力无法负担而走向衰落。尽管东篱山庄也有一些产品,但是对于开销来说,只能说聊胜于无吧。
文化是个烧钱的无底洞,情怀解决不了问题,需要商业的反哺。这真心不是一个人的事儿,我持悲观的态度。
个人不是不能做文化,只是要量力而行,不要超出了自己的经济能力。历来“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是文化,而且是文化的精髓。
浅见莫怪,得罪、得罪。
此跟帖还被马老师置了顶,整得我后悔说了好多不该说的大实话,怕一盆冷水浇灭了马老师写作的激情,那就就真的是罪过了。
而今天的推文《娃们的东篱(2)》,着实地让我感觉到了东篱故事的未来和希望,成人的文化或许有一部分真心,还有一部分是假意,而孩子们的诗意和幸福却是无法掩饰的写在脸上。
昨天在《娃们的东篱(1)》跟帖说:孩子们有幸感受东篱的大咖陪伴和文化传承,从长远来讲,都是无价的精神营养和力量,那种幸福感会让孩子们终生受益。
今天在《娃们的东篱(2)》里说:
自然是身最美的姿态,
自在是情最嗨的表白,
自由是心最真的本来,
体验民俗、熏染传统、根植快乐、启迪真爱...
又说:
潜移教有恒,
默化启童蒙,
无痕育正道,
润物细无声。
东篱故事最初给我的感觉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亲切和无拘无束,之后故事里的人多了,便不太敢随意留言、自由跟帖,生怕哪句话犯了忌讳,惹哪位大咖不高兴,扫了马老师的兴,再后,跟马老师熟络了,才放开了些。
一身诗意现东篱,
童稚无限叟无欺。
偶归相邀会熟客,
琴棋书画酒后习。
如今的东篱越来越有诗意,让漂泊的游子真心的羡慕起小城的日子来了...
相关文章链接:
资源持续更新中......
【欢言趣语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