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和抢人才,我有一事不明

对于学术圈,我是个旁观者和打酱油的。

我认识很多很有水平的教授、学者,也听过很多关于高校的传奇和传说,比如高校激烈的排名战,比如高校猛烈的抢人才风。

我不很理解现在高等学校的排名标准和抢人动机。比如说,什么样的学校够得着什么水平?到底什么才能代表学校的科研实力和水平?

我们出版行业,也是有职称有帽子的。

编辑也是有职称系列的,从初级编辑、中级编辑、副编审、编审,也需要一路走过来。

我们出版社为了鼓励编辑们更努力工作,出好书,多出书,也给了一些帽子,比如科学百人、首席策划、青年成长编辑,等等等等。

但是,我们分社之间并不会去抢这些编辑。

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编辑都是带着任务的,要为分社完成相应的任务才行,别的分社不能抢。当然,不排除别的出版社来抢,这种流动也跟帽子没有关系,别的出版社抢你,也是要你完成相应的出版任务。

其实,高校之间人才流动是很正常的事情。

要开门办学校,要互相交流,肯定不能限制人才的流动,这和社会上企业是一样的,打工皇帝唐骏也是价高者得嘛!

但是,我有一件事情,始终没有想通。

那就是,只看到这些个高校哄抢人才,但是对于人才如何使用,却没有一个学校明确公布合约,包括聘请时间、合约标的。

比如,对于职业经理人,确实身价很高,但是聘请的时候,会约定在什么时间内达到什么目标,解决经营问题,实现董事会的经营计划,如果达不到,就会被解聘,这在商界司空见惯。

对于技术高管,则需要根据董事会的经营目标确定技术路线,并推进执行,如果执行不到位,路线失误,也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就是普通员工也一样,如果约定的岗位职责没有实现,轻则降薪扣奖金,重则解聘不续约。

但是,对于高校抢的这些人才,我真没看到有这方面的要求。

难道是为了学校的数据好看,才抢人,仅仅是面子工程?

有的高校高薪聘请了千人教授,一年到学校全职的时间不超过3个月,干不了两年,又被别的学校抢走。有的帽子教授,比如长江杰青等,刚在这个学校拿到帽子,就被别的学校高薪抢走,或者刚被抢到一个学校一年或者几年,又被更高的薪水待遇挖走。

我就纳闷,挖人的学校不需要给被挖的学校经济补偿吗?难倒教授是在自己家做科研,拿到那些帽子的吗?

如果教授不是在自己家的客厅书房卧室做科研、做实验、带学生,那么他的成果是建立在学校投入上面的,他不是空手套白狼,变戏法得到的科研成果。

顺势推理,没有学校的支持,教授出不了成果,拿不到帽子,就没有别的学校来抢,企业跳槽有违约金,那高校挖人不应该给原高校一定的合同约定补偿金吗?

另外,学校聘请了帽子教授,学校马上就有了金字招牌,学校即刻就变成一流或者双一流吗?

难道不看看帽子教授在新学校的平台做出了什么新的成果吗?

对于教授们而言,他的帽子代表的是过去的成绩,到了新的学校,就得用新的成绩证明自己的价值,如果没有证明或者在证明之前就又换了平台,那这个教授对于这个学校而言,他的帽子的意义何在呢?

就好比我们分社社长跑去别的分社挖首席编辑、科学百人编辑过来,如果工作一年,这个编辑业绩不好,那他的称号,对于我们分社又有什么意义呢?

写到这里,突然又想到了房子,我本来决定自己再也不想房子了的,但是写到这里,真是不由自主想到了“炒房”两个字,有帽子的教授,这么被无序地抢来抢去,是不是也是“炒”?

这种现象叫炒什么呢?

可不可以叫“炒帽”?

炒作各种学术帽子,通过提高帽子教授的身价,间接炒高了各种帽子的价格,让教授们没有办法安心教学科研,戮力同心追求帽子。

我真是不明白这种抢人热面纱下,到底是有一双怎么样的眼睛在看着?

本公众号所有图片,均来自婳婳同学拍摄的照片或者画作,敬请尊重版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