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记》:世间真正的“救主”,是对规律的遵循与觉知

一、

在《遥远的救世主》中有一句话,叫做:世上本来就没有救主。

在这世间没有人能够拯救自己,唯一能够改变人生的,就是自己对规律的觉知和遵循,世间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容不得自己思议,每一种人生轨迹,都需要遵循这些规律存在和发展。

但是遗憾的是,在这世俗之间,多数人存在的问题都是缺乏对规律的体悟,更谈不上能够合理追寻,但是每一个人却又不缺乏对于物质的欲求,在这样无法察觉问题本源的状态上,一味去追逐自己所期待的生活,便有了希望通过外界力量满足自身目的的思维,这就是“救主思维”生成的状态。

但问题却是,“救主思维”是自身主观意识之外的外界力量,所有的外在力量对于人生来说只是强力作用的影响而已。

很多人都企图遇见人生的救主,认为这样就可以抓住人生的救命稻草,但是殊不知,当你自身不够丰富的时候,强行依附于他人,即便表面得到了暂时的安稳,这一份安稳也不能长久,而且也需要承担生命的风险和丢失尊严。

列子穷困的时候,有人对郑国的国相子阳说:“列御寇是有道的人,他在您的国家挨饿穷困,这不是您不爱惜人才的原因吗?”

子阳听了之后,就派人去给列子送粮食,但是列子不接受。

列子的妻子非常痛苦地说:“我听说做有道之士的妻子儿女,生活都很快乐,但是我们却穷成这个样子,难道是命里注定的吗。”

列子就说:“国相并不是了解我,只是听了别人的话就来赠送粮食给我,但是有一天他可能也会凭着别人的话加罪于我,这就是我不接受粮食的原因。”

后来,郑国的民众发动叛乱杀死了子阳,而列子虽然一直保持贫困,但是也避开了殃及池鱼的祸患。

人生真正的自由状态都应该是在内心富足的基础上,吸引到外界的力量来完成自身的成就,但绝对不是完全的依托于外界因素来拯救自身,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即便不会丧失性命,可能也会丧失尊严。

因为对于一个不属于自身的事物来说,想要攀上这层关系,就要以牺牲代价为基础,而这个代价要么是风险,要么是尊严。

二、

《小窗幽记》之中有一句话,叫:

苍蝇附骥,捷则捷矣,难辞处后之羞;茑萝依松,高则高矣,未免仰攀之耻。所以君子宁以风霜自挟,毋为鱼鸟亲人。

苍蝇依附在马的尾巴上面,虽然不费力就可以驰骋千里,但是它不免要遭受马屁股上的肮脏和耻辱。茑萝顺着青松的枝干向上攀爬,虽然可以很轻松的长到很高的位置,但是也不免受到攀爬依附的羞辱。所以君子宁愿像风霜一样令人讨厌,也不会像鱼鸟一样向他人低头谄媚。

所有不能通过常理而存在的事物,都要通过非常规的手段去获取,这样的话要么违背法律,要么违背道义。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宋国有一个叫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秦国,他出发的时候得到好几辆车,到了秦国之后秦王非常喜欢他,又赏赐他一百辆车。

而曹商回宋国见到庄子之后,就在庄子面前炫耀,说:“住在穷街窄巷,只能靠编织草鞋为生,脖子干瘪而面黄肌瘦,这不是我想要的状态,而我能够说服万乘君主,而获得一百辆车的赏赐,这才是我擅长的地方。”

庄子听了非常不屑地就对他说:“我听说秦王得病,就召集很多大夫来医治,凡是能治为他医治的人就可以获得一辆车,凡是能够愿意为秦王以舌舔痔的人,就可以获得五辆车,据说治疗的方法越是低贱卑下,获得的车辆就越多,莫非你也是用这个方法得到的车子吗?”

在违背自然天性的基础上执着于外物,必然需要通过非常规的手段达到目的,庄子对这种这样违背常理来获取事物的手段是极其不耻的,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也不能给人带来最终的幸福和自由。

一个人若是依托他人来得到富贵,通常不会长久,当一个人将命运寄托在别人手中时,命运也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甚至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这种祈求救主的态度就是如此,而且从根本上来说,则是因为自己找不到自身的文化归属,从而导致过于浮躁。

刚才我们就说,世间有因果,有规律,所有既定存在的事情都有背后看不见的存在因素和发展过程,而世俗之人不能意识到这些因素和发展过程时,也就抓不住自己应该遵循的规律,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做起,于是便祈求通过救主来满足自身期待。

而这便是人生应该摒弃的思维误区,正如《道德经》说“轻则失本,躁则失君”的道理,人生所有的轻浮,都会让自己失去本来有机会拥有的东西。

所以能摒弃浮躁,从根本处着手,从根源处遵循,才是达到目的的有效方式。

作者|国学书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