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学诗词要下“笨”功夫!

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晚年改字瞿髯,别号谢邻、梦栩生,室名月轮楼、天风阁、玉邻堂、朝阳楼。浙江温州人,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一系列经典著作无疑是词学史上的里程碑,20世纪优秀的文化学术成果。胡乔木曾经多次赞誉夏承焘先生为“一代词宗”、“词学宗师”。主要著作有:《唐宋词录最》、《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月轮山词论集》、《瞿髯论词绝句》、《夏承焘词集》等。

关于我的学词经历以及学词心得,六十年代初,曾经在杭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室,向研究生们介绍过。我是个天资很低的人,从事教育、文化工作,六十余年间,如果说在学词方面还取得了某些成绩的话,那就是依靠一个“笨”字。我曾经告诉一位朋友:“'笨’字从'本’,笨是我治学的本钱。”因此,提起治学经历,还得从这个“笨”字说起。
从十五岁到二十岁,是我读书很努力的时期。当时,一部《十三经》,除了其中的《尔雅》以外,我都一卷一卷地背过。记得有一次,背得太疲倦了,从椅子上摔倒在地。我在求学阶段,举凡经、史、子、集,乃至小说、笔记,只要弄得到书,我都贪婪地看。我体会到:如果不刻苦读书,就谈不上治学,谈不上什么科学研究。
二十岁在师校毕业后,我到北京、西安等地谋职,花费了五六年时间,进行做学问的尝试。
二十五岁时,我回到温州,那时瑞安孙仲容先生的“玉海楼”藏书及黄仲弢先生的“蔘绥阁”藏书已移藏于温州图书馆,我将家移至图书馆附近,天天去借书看。二十五岁至二十九岁,我在严州第九中学任教。严州第九中学原来是座州府书院。我到学校,拿了钥匙,一个房间、一个房间打开看,发现一个藏书楼,里头尽是古书,真是喜出望外。尤其是,其中有涵芬楼影印二十四史、浙局三通啸园丛书,在严州得此,如获一宝藏!课余时间,我就在此地扎扎实实地读了几年书。有关唐宋词人行迹的笔记、小说以及有关方志,我几乎全看了。就这样,天天读书,天天将读书心得札入日记,直到三十岁前后,才逐渐试做专门学问。
题 谢玉岑《青山草堂鬻书图》

刻苦读书,积累资料,这是治学的基础。但是,究竟何时试手做专门学问较为合适呢?从前人主张,四十岁以后才可以著书立说,以为四十岁之前,“只许动手,不许开口”。这虽是做学问的谨严态度,而四十岁才开始专,却几乎太迟了。我自师校毕业后,因为家庭经济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未能继续升学,苦无名师指点,才走了一段弯路,花费了将近十年的探索时间。我想,如果有老师指导,最好二三十岁时就当动手进行专门研究工作。要不,一个人到五十岁以后,精力日衰,才开始专,那就太晚了。我见过一些老先生,读了大量的书,知识十分渊博,但终生没有专业,这是很可惜的。因此,在刻苦读书的基础上,还必须根据自己的情性、才学,量力而行,选定主攻目标,才能学有专长。

最近几年,报上经常表彰社会青年坚持自学、著书立说的事迹,我看过深受感动。我也没念过大学,在自学的道路上,可以说与这些青年同志,有着相同的甘苦和希望。

第一、买不起书怎么办?

我当时,除了依靠图书馆,就是借和抄。因为得来不易,每一书到手,不论难易,必先计何日可完功,非迅速看完不可。同时,看过之后不是就此了事,而是坚持天天写日记。

温州师校的国文教员张震轩先生曾对我说:“为诗学力须厚,学力厚然后性灵出。”在师校时读元遗山诗,我曾一首一首抄录下来,朝夕咏诵。以后作《白石歌曲旁谱辨》、札词例,也离不开“抄”的功夫。任何天才,都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在自学过程中,我利用各种机会抄书读书,为以后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台城路》词稿
第二、没有名师指点怎么办?
师校毕业时,我才十九岁。离开学校时,才更加觉得学生生涯的短促和宝贵。我多么渴望能有机会继续深造啊!
第二年,南京高等师范开办暑假学校,我和几位同学前往旁听。如胡适之、郭秉文等新学巨子,当时都亲自为暑假学校开课。一个多月里,听了胡适《古代哲学史》、《白话文法》,梅光迪《近世欧美文学趋势》以及其他许多新课程,大开眼界。返回温州后,苦于失去进修机会,时时感到困惑。但是,在自学过程中,我也找到了许多老师,其中包括不会说话的老师。比如,我看了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就以李氏为榜样,坚持写日记,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又比如,读《龙川文集》,便为陈亮平生抱天下志的大丈夫气概而感动,着意效法。同时,经常与同学朋友一起探讨,也大受其益。在温州任教期间,我先后参加了当时的诗社组织——慎社、瓯社。社友中如刘次饶、林鹍翔、刘景晨、梅雨清、李仲骞等,于诗学都有甚高造诣,经常与他们在一起谈论诗词,收获很大。我的诗词习作也开始在《慎社》杂志上刊载。
为了争取名师指点,一九二九年(三十岁)冬,由龙榆生介绍,我开始与近代词学大师朱彊村老人通信。彊村老人对后进尽力栽培。我寄去的论词文稿,他都细心审阅,给我的鼓励极大。我的第一本专著《白石道人歌曲考证》,彊村老人亲为题签。彊村老人并约我“相访”。能有机会得到彊村老人的教诲,对于我这个由自学入门的词学爱好者说来,实在难得。那期间,直到彊村老人病逝为止,我们通了八九回信,也见了面。我去求教时,老人十分诚恳地给予开导。老人博大、虚心,态度和蔼,这对于培养年青人做学问的兴趣,关系极大。至今这位老人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词学研究过程中,除了利用书信的形式各处求教,我还曾特地外出访师问友。近代文坛先辈吴梅、夏敬观、冒广生、蔡嵩云、陈匪石、马一浮等,我都登门拜访。对于词学同行,我都尽量争取向他们求教。当我闻知江都任中敏、南京唐圭璋于词学素有研究,就马上与他们取得联系,共同探讨问题。
此外,在具体研究工作中,既要多读书,又要力忌贪多不精。
怕书多,读不了,是一个错误的想法。章学诚《文史通义》里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假年》(“假年”是用孔子“假我数年以学易”这句话),文章说:有人认为古代书少,后来书一代多一代,后人要把所有的书读完,就要有古代人几倍的年龄。章学诚批评这种人说:读书犹如饮食,如果有人要多住几十年吃光天下的好食物,这不是很狂妄可笑的吗?怕书多的,实是对学问没有入门的人。我们读文学作品,若是为了欣赏,并不要读许多书。若做专业研究工作,就是很大的图书馆,也只怕书太少。
专家做研究工作怕书太少,而一般初学却不要贪多。近代扬州有一位《文选》学家李详,少年时家贫无书,却读熟了一部《文选》。古人说:“案头书要少,心头书要多。”其实这两句话是有因果关系的。案头书少,所以心头会多起来;案头书多,不能专精,心头的书便多不起来。但是,心头的书,乃是平时于案头积累起来的。看问题不可持片面观点。
我在治学过程中,也常出现多与少的矛盾。师校毕业后,带着一股年青人的锐气,雄心勃勃,曾发愿研究宋代历史,妄想重新编写一部《宋史》,并且花了五六年时间,看了许多有关资料,后来知道这个巨大工程决非个人力量所能完成,方才放弃。但是,我又想编撰《宋史别录》、《宋史考异》,想著《中国学术大事表》等等。对于如何做学问,我常处在矛盾斗争当中,早晚枕上,头绪万千:专心治何业,始能不再旁鹜呢?常苦无人为予一决。经过反复探索,我发现了自己“贪多不精”的毛病,根据平时的兴趣爱好和积累,决定专攻词学。
最后,谈谈如何做读书笔记。我依自己的体会把它概括成三字诀:“小、少、了”。
(一)小,是说用小本子记。我从前用过大本子做笔记,读书心得和见到想到的随时记在一个案头大本子上,结果不易整理,不易携带。后来读章学诚的《章氏遗书》,其中有一段讲到做读书笔记,说读书如不即做笔记犹如雨落大海没有踪迹。我就用此意把自己的笔记簿取名为“掬沤录”。我开始改用小本子,一事写一张,便于整理,如现行的卡片。苏东坡西湖诗曰:“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创作如此,写心得体会做笔记亦当如此,有用的知识才不致任其逃走。
(二)少,是说笔记要勤,但要记得精简些。做笔记要通过自己思考,经过咀嚼,然后才落笔。陆机《文赋》中有两句话:“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这是说做文章。我以为做笔记也应有“倾沥液”,“漱芳润”的工夫。如果不经消化,一味抄书,抄得再多,也是徒劳。顾炎武著《日知录》,自比采铜于山,往往数月只成数条,可见精练之功。这里,我所说笔记要记得少,是指每条的字数而言,条数却要记得多。每一个问题陆续记下许多条。孤立的一小条,看不出学问,许多条汇拢来,就可成为一个专题,为一篇论文。顾炎武的《日知录》、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王念孙的《读书杂志》,都是这样积累起来的。
(三)了,是说要透彻了解。记下一个问题,应经过多次思考,要求作彻底的了解。有时要经过漫长时间才会有接近于实际的认识。浅尝即止,半途而废,便前功尽弃。所谓“了”,就是要让所学到的东西,经过思考,在自己头脑里成为“会发酵”的知识。如果是思想懒汉,即使天天做笔记,也难有多大心得,因为那只能叫做“书抄”,叫做“知识的流水账”,严格说来,不配称为“读书笔记”。
以上所谈是我在学词方面用的“笨”办法,所下的“笨”功夫,仅供青年朋友参考。
------------------推荐------------------
(0)

相关推荐

  • 纪念夏承焘先生诞辰120周年 | 周笃文:侍读札记(上)

    夏承焘(1900-1986) 字瞿禅,别号瞿髯.温州人.词学家,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曾在温州任教,1930年到之江大学任教,居秦望山月轮楼,先后与龙榆生.朱疆村.冯沅君.陆侃如夫妇.冒鹤亭等把晤 ...

  • 钟振振:明词新解(4)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 ...

  • 纪念夏承焘先生诞辰120周年 | 周笃文:侍读札记(下)

    夏承焘(1900-1986) 字瞿禅,别号瞿髯.温州人.词学家,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曾在温州任教,1930年到之江大学任教,居秦望山月轮楼,先后与龙榆生.朱疆村.冯沅君.陆侃如夫妇.冒鹤亭等把晤 ...

  • 一代词宗秦观的经典爱情诗词!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 夏承焘:学诗词要下“笨”功夫!

    问:您是怎样自学的?研究与创作又是怎么结合的? 答:我没有很高的学历.十九岁温州师范毕业就工作了.教过小学.中学,后来教大学,专治词学已是三十岁左右的事了.如果说,我在这方面还多少有点成绩的话,功夫就 ...

  • 刘学锴:下笨功夫,做真学问

    中州古籍出版社二〇一九年版<唐诗选注评鉴> 学人小传 刘学锴,1933年生,浙江松阳人.1952-1963年,就读并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顾问. ...

  • ▷ 肯下笨功夫,才能练就真本事

    作者 | 子非鱼 · 主播 | 空空 首发 | 推么推文化传媒(ID: atu0003) 1 过年家庭聚餐时,表婶一脸郁闷. 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小表妹还有几个月就要高考了,可是英语成绩却怎么也提升不上 ...

  • 真正聪明的人,都愿意下笨功夫

    除了把事做好,生活没有给你任何捷径 探索人生哲学 | 追求自我成长 『自言稚语』 之前在我的新书直播中,有个读者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觉得自己的心智很不成熟,个人能力也很差,不管是学习, ...

  • 画家何云贵:越是聪明人,越要下笨功夫

    画家何云贵:越是聪明人,越要下笨功夫 图/何云贵    文/文涓 何云贵,号凝心堂主,1992年出生,四川德阳人.201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宋画研修班,并获优秀学员称号.现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 ...

  • 真正聪明的人都是下笨功夫

    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读了多少篇还背不下来.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 ...

  • 吴镜汀:画画就要下“笨功夫”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好的山水画不仅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着美的意境.有时候看一个山水画,感觉是清新自然的,还有时候感觉是波澜壮阔的,无论是恬淡的还是热烈的其实都是意境的一种.当我们感叹一幅山 ...

  • 那些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这样下“笨功夫”!分享实用的四招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把事情做成,有些人往往都是"浅尝即止"呢? 很多人说,可能那些人有天赋啊,他们去做什么都很容易上手,所以不管想要学习什么技能,总会比其他人厉害. 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