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心灵之书

  《沉思录》是温家宝总理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他说这本书“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也许是这一缘故,《沉思录》突然在中国走红起来。前一段时间我有机会到罗马,想到《沉思录》的作者正是古罗马皇帝,于是带上了这本书。在来去二十几个小时的飞机上,以及会议间隙和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反复读了两遍,因为年代久远,又讲到很多抽象的东西,没完全明白,回来后再读,还是只能理解大意。有人说这本书不需要哲学基础就可以轻易读懂,其实不然。北大哲学系教授何怀宏的译著被公认为权威之作,作为最深入阅读《沉思录》的人,在他的品读之中亦常常出现“可能是、很可能、也许是、会不会”的理解,这说明要真正读懂《沉思录》并非易事。

  罗素说,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悲怆的人。马可奥勒留是古罗马帝国皇帝,他在位20年,始终面临内忧外患。即使他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走向没落。作为著名的“帝王哲学家”,马可奥勒留在希腊文学、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等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是晚期斯多亚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沉思录》是马可奥勒留在鞍马劳顿中所写,一般认为是留给自己反省用的,也有可能想作为遗产留给子孙。《沉思录》能流传至今应该说是个奇迹,因为当时只能靠手抄传播。《沉思录》篇幅不长,十二卷485小节,里面多数都是深刻的人生感悟。

  马可奥勒留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他认为生命的长短不是很重要,生命的质量才最重要,这质量不是用功名利禄来衡量,而是用德性来衡量。他推崇一切美好的德性:善良、谦虚、真诚、理智、镇定、豁达,强调“所以你要固守这几个名称,如果你能居于它们之中,那就仿佛你回到了某个幸福之岛居住。”他认为一个东西是否好,不是要看它是否对一个动物存在的人有用,而是要看它对一个理性存在的人是否有用,这样就没有什么比正义、真理、节制和坚韧更好的东西了。“如果你发现所有别的一切都不如它,比它价值要低,就不要给别的东西以地位吧,因为如果你一旦走上岔路、倾向于别的东西,你就将不再能够集中偏爱于那真正适合和属于你的善的事物了。”书中马可奥勒留多次探讨了死亡、欲望、灵魂、幸福,提醒自己保持宁静、与人为善、把握现在、克尽职责。

  “毕达哥拉斯嘱咐我们在清晨的时候抬头看天,这会提醒我们想起那些始终做同样的事情,以同样的方式去做它们的工作的物体,也会使我们想起它们的纯洁和坦露。因为在星球之上没有罪恶。”高远的星辰是一个象征,观察星辰也是一件崇高乃至神圣的事情,它使我们摆脱日常的功利和喧嚣,也使我们体会一种纯洁和无暇。难怪温家宝总理写出了《仰望星空》的诗作,也许那就是他的读后感吧。

  何怀宏教授在品读《沉思录》一书中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政要会如此耐心地聆听这样一位教导权力和名声并无价值的斯多亚学派哲人的声音?一个外在原因是马可奥勒留也同样处在这样一种权力的顶峰,有亲身的体验,他们想知道这位皇帝说了些什么;更深原因是想了解这位皇帝如何恰当地运用和把握权力,又不攫取和霸占权力的超越精神。

  马可奥勒留认为,世界不是一块净土,但心灵却可以是一块净土。外面的世界很热闹,但内心的世界却可以很宁静。内心宁静的人会更安全、甚至更幸福。“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通过考虑他们,他马上进入了完全的宁静。”(四卷22节)“那摆脱了激情的心灵就是一座堡垒,因为人再没有什么比这更安全的地方可以使他得到庇护,在此静候将来。这一堡垒是不可摧毁的。而不知道这一点的就是一个无知的人,知道这一点却不飞向这一庇护所的人则是不幸的人。”(八卷47节)

  对任何时代而言,一个人要做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诱很难。马可奥勒留不仅想到、写到而且做到了。他在位期间,国家不断遭遇到台风、地震、瘟疫等自然灾害,边境也不安宁,发生了外敌入侵和内部叛乱。对于这些灾难,马可奥勒留表现出无比的冷静和镇定,他以静制动,坚如磐石,克服了种种磨难,使他统治的岁月被史学界称为“幸福时代”,他本人也被列为“古罗马五贤王”之一。而传为佳话的是,马可奥勒留上任后,马上邀请他前任的养子卢修斯维勒斯共掌皇权,而且是绝对的平分权力,这一执政方式直至卢修斯维勒斯去世。

  细想一下,古今中外能有几人有如此高风亮节?我所知道的古代许多统治者,为了争夺皇位,就是亲老子、亲儿子、亲兄弟都杀,说到底就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在马可奥勒留眼里,一个人的权力以及由它带来的名声无论有多大,本质上都是过眼烟云。有了这种超越精神,人就不容易滥用权力。有人说县委书记是一个危险的岗位,那是因为权力和诱惑所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要使自己永远出污泥而不染,保持一份恬淡宁静的心境,是何等重要。万事万物都是瞬息即逝,一个人也很渺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物外,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对于时光飞逝、时不我待,必须紧紧抓住现在来思考和完成最重要的事情,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有一些论述,今天读来仍具有极强的启迪和教育作用。

  马可奥勒留说,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唯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如果这是真的,即一个人只拥有现在,那么一个人就不可能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的东西。在人的生活中,时间是瞬息即逝的一个点。道德品格的完善在于,把每一天都作为最后一天度过。

  塞涅卡也曾说过类似的话,他说一个人要是因为自己未能在千年之前就活着而放声大哭,你不认为他是大傻瓜吗?那么,为自己不能再活一千年而流泪的人,同样也是大傻瓜。这两个时期——你尚不存在的时期和你将不再存在的时期——是毫无区别的。你进入的是此刻——假如你要让它更长一点,你又能把它变得多长呢?

  人类的寿命,马可奥勒留时代一般只有四十年,现在社会一般也不超过百年,在这有限的生命里,我们确实应该倍加珍惜,把握好每一天。

  假如一个人的生命已经时日无多,甚至只剩下最后一天,那么他应当怎样度过呢?“你只有有限的时间,如果你不用这段时间来清除你灵感上的阴霾,它就将逝去,你亦将逝去,并永不复返。”(二卷7节)在这里,马可奥勒留进一步强调了自我反省、及时行德,要在精神上清洗自己、净化自己,否则死亡会在你还是一个恶人或庸人时就追上你,而每个人最好怀着一颗干净的心死去。

  马可奥勒留认为,伟人和小人、英雄和平民都将化为尘土,死亡最终使所有人平等,但理性的人应当真诚而正直地度过一生。他所理解的人生幸福,不是感性的快乐,而是一种心灵的宁静。他不否定神灵,但也不把希望寄托在来世的因果报应或死后的天堂地狱。让留就留,该去则去。人只做符合他本性的事,要积极尽本分,承担自己的职责。

  净化身体会看到污垢,净化心灵同样会看到丑恶的东西。对社会进步而言,一个人活得长不长,本身没有多大意义,关键是看他对社会有没有贡献,是一个有益的人,还是一个有害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强调德性修养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总是走直路,直路是自然的,相应地说和做一切符合健全理性的事情。”(四卷36节)总是走直路,也就是说总是走正路、走大路,做正确的事情。是的,只要我们活着一天,就要尽公民义务一天。陶渊明有诗云: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让我们一起辛勤地耕耘吧。(方标军 南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