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完成台里的考核指标
还请大家点击二维码收听音频
谢谢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点击音频可直接收听!
连续两周的百年老北京彩色修复影像穿越之旅,不知道大家对大谷网友重新制作的这段视频是不是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那在众多网友惊呼穿越时空的时候,我们可能要遗憾地告诉您,您看到的是100多年前的映像,可您听到的大谷配音配乐和吆喝可能会让您时空错乱,甚至只能回到七八十年前,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段配音,来自大谷重新修复的这段视频,这是他专门为这段视频所做的配乐,其中用到了两段京韵大鼓片段,分别是骆玉笙的《祭晴雯》和闫秋霞演唱的《探晴雯》。
首先,咱们说这两位演唱者,骆玉笙生于1914年,闫秋霞生于1927年,而我们已经说过多次,这一段视频,是卡恩先生在1909年1月拍的,所以,这段视频拍摄的时候,这两位艺术大师还都没有出生。所以,画面中有一段,好像是很多人看演出的场景,放的京韵大鼓片段,就显得很穿越了。也许很多人以为京韵大鼓有个京字,那肯定是老北京原汁原味的曲种,其实,京韵大鼓还真不是老北京起源的原汁原味的曲艺。
虽然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华北及东北地区,但其实它在清末的时候,是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经艺人改革后发展而来。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但直到1946年,也就是民国三十五年,北京成立曲艺公会后,才正式统一名称为'京韵大鼓'。虽然这是真实的历史,但清代还是有京韵大鼓流传的,只不过当年不叫这个名。在清代咸丰年间,也就是公元1851-1861年,旗籍出身的艺人金德贵,在长期演唱中将有板没眼的木板大鼓,发展成一板一眼的板式,称为双板,字音也改成接近北京的语音。他曾命名为'京气大鼓',但没有流传开,人们仍然称他演唱的为怯大鼓。到了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住在北京石头胡同的艺人胡金堂,也叫胡十,为提高怯大鼓鼓词的质量,适应城市听众的需要,开始移植子弟书词《长坂坡》等入怯大鼓演唱。他的演唱嗓音脆亮,一气呵成,被誉为'一条线',声名渐起,代表曲目有《樊金定骂城》、《高怀德别女》等。后来,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京韵大鼓才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形成了以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为代表的三大流派。其中刘宝全的造诣最高,有'鼓王'之称。以后有女艺人小彩舞(骆玉笙)崛起于鼓坛,她兼容刘宝全、白云鹏等人之长,结合自身特点,创出自己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在低音方面吐字真切,声腔清楚,为一般女艺人所不及。她因此成为曲坛女鼓王。
而我们之前提到过的闫秋霞,是白云鹏的弟子。所以,1909年的北京,京韵大鼓根本就不流行,并且难登大雅之堂。
那当年什么曲种最流行呢,如果给这段视频配乐,配什么音乐才合适呢?告诉您,应该是八角鼓岔曲或是京剧才对。
这八角鼓,八角,表示满洲的八旗,周围有二十面小铜镲,表示满蒙汉三八二十四固山,也就是二十四旗,仅蒙一面蟒皮,代表内外蒙古。没有把,叫永罢干戈。鼓下面有两根绳子,代表左右两翼,下缀双穗儿,象征“谷秀双穗天下太平”。
八角鼓是鼓,又是一种小曲。那是乾隆年间,阿桂大军征伐大小金川,用兵日久,八旗兵丁思念家乡。军中有位叫宝筱槎的,按北京人爱听的腔调,发明了一种小曲,叫“小岔曲”,可以随意填词,用八角鼓击节伴奏,此曲调军中广为传唱。到后来,阿桂平定金川得胜还朝,八旗兵丁,打着八角鼓唱着岔曲回归北京,这就叫鞭敲金蹬响,齐唱凯歌还。由此,八角鼓盛行于京中,八旗兵每逢亲友聚会都要唱上几曲。
后来有御史言官参奏一本,说兵士出入民家,男女混杂,演唱淫词艳曲,有伤风化,应该禁止。乾隆爷细查之下,见其词句文雅,不伤风俗;咏的是风花雪月,唱的是春夏秋冬,讲的是琴棋书画,赞的是天下太平,反而十分欣赏支持,还引入了紫禁城。在宫里,是文臣编词太监演唱。在民间,特地发给龙票,所有八旗子弟凭龙票就可以成立票房公开演出。流传至今,我们都是子弟票友,唱的各种小曲歌词,统称叫全堂八角鼓。
说到八角鼓岔曲,1909年前后,最火的一位叫何质臣,他是满族镶黄旗,一出生就享有朝廷的俸银、禄米。因家境好,衣食无忧,一方面精通满汉两文、文采奕奕;另一方面又多才多艺,骑马射箭、遛鸟唱戏、琴棋书画,样样得心应手。以曲艺单弦为例,他嗓子特好,吐字清晰,人物表演恰到好处,加上文化底蕴厚实,自编自导的演唱曲目,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使得他很快就成为北京茶楼的名票,享誉京城。
才子佳人 何质臣 - 单弦牌子曲—何质臣、常澎田老唱片选集
可没想到,1900年慈禧出逃,他就只好开始出票以单弦谋生。但他迅速享誉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济南和江南等地。他的许多唱段:《翠屏山》、《醉打山门》、《挑帘裁衣》、《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岔曲《风雨归舟》、《秋声赋》、《嗑指换袄》、《八花八典》、《雨打桃花》等,都非常脍炙人口、耐人寻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EMI(百代唱片公司)进驻中国,和他签约,当时每月包银500银元。步入梨园后,因旧时称呼艺人为老何,所以他就改姓何。
八花八典 何质臣 - 单弦牌子曲—何质臣、常澎田老唱片选集
何质臣非常爱国,在清末民初,他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自编自演了反映反抗清王朝统治的《秋瑾就义》唱段,揭露社会黑暗的《莲英被害》的唱段,反对投降主义的《反对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的唱段。他将宣传爱国民主,揭露社会黑暗,反对投降日本,倡导爱国、和平、民主的思想作为己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翠屏山 何质臣 - 单弦牌子曲—何质臣、常澎田老唱片选集
在唱《反对二十一条》、《还我青岛》演出时,被日伪军警关到局子里禁唱,并被要求用银子赎罪。但因他当时在天津影响很大,加上当时学生示威游行、工商界人士和其他社会阶层的极力声援,最终在一个年轻的、思想进步的警官努力下才得以将他放出来。
秋瑾就义 何质臣 - 单弦牌子曲—何质臣、常澎田老唱片选集
他在茶楼演唱《金山寺》,心怀义愤,临场现挂,将〔南城调〕中的曲词“虾兵蟹将前来助阵,领兵的元帅就是大老鼋”,唱为“领兵的元帅名叫土肥原”,立时引得观众哄堂大笑。哪知第二天就接到一张请帖,正是日军司令土肥原请他到司令部去唱堂会,而且点名要听《金山寺》。何质臣料到此去凶多吉少,在临行之前对为他伴奏的儿子何庆煜说:“我若遇害,由你葬埋;你若遇害,由我葬埋;你我二人若双双遇害,老百姓会为我们收尸的。”当他们来到日军司令部时,正值一个穿和服的朝鲜人因“奸细罪”被杀于院中,满地血污可见。临场演出时,何质臣毫无惧色,从头至尾按传统原词演唱了《金山寺》,土肥原一看找不出岔子,让他走人,只是不准他再在天津演唱。事后,土肥原派人砸了茶楼,借以泄愤。而何质臣不畏强暴之名,则在曲艺艺人中间广泛传开。所以,如果在这段视频中配上何质臣的单弦牌子曲或是岔曲才最为吻合。
大谷配的吆喝,总共有三段,可惜,这三段都配错了。咱们先来听听。这里面,是大谷配的臧鸿先生的卖麻花和蹭油的,以及侯宝林先生相声《改行》里卖青菜的一段吆喝。为什么说配这些吆喝是错的呢?
咱们先说卖麻花和卖菜的,那都是走街串巷的吆喝,是不可能在庙会中出现的,那如果在冬天过年的庙会中配什么吆喝最合适呢?告诉您,配卖冰糖葫芦的吆喝是最恰当的。我们也来听听臧鸿先生卖糖葫芦的吆喝是什么样的。
当然,如果您觉得这里的冰糖葫芦的吆喝都能在庙会里出现,也不太可能。一开始,葫芦儿葫芦儿冰糖多呵 大糖葫芦儿呵,这是东南城前三门一带的吆喝。后面呢,蜜来哎 葫芦儿 冰糖儿多呀哎葫芦儿 冰糖儿多呀哎 这是天安门以西贯西城区一带的吆喝。再往后, 哎 大糖葫芦儿呵 哎 扛串儿 哎 小朋友扛串儿 大糖葫芦儿呵 这是庙会上的吆喝,厂甸啊,隆福寺啊,都可以这么吆喝。最后一段:葫芦儿呵 葫芦儿冰糖儿多呵葫芦儿 将蘸得耶 葫芦儿 大糖葫芦儿呵 葫芦儿 将蘸得耶 多么 老大的串哪 这是东安市场的吆喝。这么一解释您就明白了吧,第三个吆喝如果配在隆福寺庙会那段是最合适。
告诉您,这可是天桥独有的。那什么是蹭油的的呢?蹭油的是天桥八大怪之一,那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报刊上,曾经记载过他的一些行为,他就是卖癣药、蹭油的崔巴儿。他的原名叫周绍棠,崔巴儿是他的外号。为生活所迫,他独出心裁,自制了一种蹭油的药和治癣的药,每天在天桥的南头地下摆设浮摊,专卖这两种药。他不是坐等,而是口里不住地眩喝:“蹭呀蹭,蹭油的,擦癣的。” 他手里拎着个铁匣子,坐在路边唱,蹭呐、蹭呐、有油蹭蹭就干净呢,不管您身上蹭了什么样地油,香油、酱油、煤油、花生油,给您蹭蹭就干净啦!见到人过来,发现人家身上有油点,一把拉住说,挺好到大褂,有个油点子多寒碜呢,我帮您蹭蹭保管干净。边说边打开铁匣子,拿出一块小药皂,蘸点水就在油点上蹭。蹭几下,稍微一搓,用另一块布蘸水一擦,油点子就没了。用现在的话说,他卖到是药皂,但您不买也没关系,赏俩钱,不在乎多少。如果有谁脸上长癣,他便马上用一块蹭癣的药往脸上蹭,蹭几下果然药到病除,价钱又便宜,于是人们纷纷购买。这不是艺术表演,但是干他这行业的却只此一家,人们都知道天桥有这蹭油的,因而也算一怪。
FM103.9 →周一至周日
早6:00-6:30 →徐徐道来话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