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素之问 | 六经病欲解时的唯一价值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3月19日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
汉代时十二时辰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汉武帝颁布太初历后,地支纪时开始发展,早期只在术数家中使用,流行不广。
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官方仍未使用地支纪时。直至南朝史家仍未统一。如《宋书》(公元488年成书)未使用地支纪时,《南齐书》(公元502~519年成书)始用地支纪时。
这是两套计时系统,欲解时用了地支纪时,而《伤寒论》其它条文又用“哺时”(同晡时)或“旦暮”描述,这是不合常理的,没有依据认为张仲景同时采用这两套纪时系统。
《伤寒论》第9、193、272、275、291、328条分别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病的欲解时条文。欲解时的概念,意图用三阴三阳对应十二时辰。按照欲解时条文的时辰排列,三阳病占了九个时辰,彼此完全分开,三阴病占了五个时辰,彼此互有重叠,显然三阴三阳并不对称,而“以经解经”的方法同时却认为三阴三阳“两两对称”。
其中的积极意义是认识到六病定义存在交叉,但却是似是而非的。少阳病、阳明病里位均存在火证而可同有“咽燥口苦”“口苦咽干”的症状,而在时辰却无交叉,反而完全相对。
欲解时按时间安排六病,首先基于“四象图”(图略)。图中太阳与太阴相对,少阳与阳明相对,四种疾病均分一周十二时;厥阴与少阴、少阳、太阴部分重合;少阴与少阳、太阴部分重合。除了未能表达三阴三阳的“两两”对称之外,这个图没有中暑的位置。
《汉书·律历志》云:“太阴者北方,于时为冬;太阳者南方,于时为夏;少阴者西方,于时为秋;少阳者东方,于时为春。”四象本为太阳、太阴相对,少阳、少阴相对,表达寒热的相对、升降的相对,即太阳为南方主热,太阴为北方主寒。既然太阴主寒,阳明就不能再主寒。因此欲解时里面的概念已经排除了“阳明病胃中寒”,这是非常明确的参照。
四象与六经中的太少阴阳,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正因为如此,医经经常在四象与六经的太少阴阳概念上出现混淆错讹。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用四季生长收藏配四脏:“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浊沉。”
新校正《刺禁论》林校引杨上善曰“肺为少阴”,显然这一段把“肺为少阴”“肾为太阴”的四象概念,与三阴三阳经脉概念的“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混为一谈。
欲解时把四象中的少阴改成阳明与少阳相对,但是阳明并不属于四象,而是与厥阴同属于三阴三阳“六经”的概念。阳明是六经概念,却又占了四象的位置,是不愿意区分四象与六经中的概念有不同,反而以为一回事,还是认为起码六经中的三个概念,太阳、少阳、太阴与四象中的一模一样?连六经中的阳明概念也可以等于四象之一,是欲解时图式未能绕过的问题。
《伤寒论》条文中“阳明病胃中寒”“胃中虚冷”与“阳明病胃家实”不大便,即里位寒热定义的相反冲突,欲解时是想解释哪一种阳明病呢?在四象图的基础上扩展的欲解时,可以认为太阴主寒,阳明主热。因而欲解时作者并没有“阳明病胃中寒”“胃中虚冷”的概念,是因为当时胃中寒、胃中虚冷不是阳明病。
按使用地支配十二时辰纪时的官方时间是南北朝之后,而“阳明病胃中寒”是“六日六经”理论改天行五日为六日治法配三阴三阳经脉之后才有的概念,晚于欲解时理论的出现,之前已有“阳明里热胃家实”的概念存在,这或许是欲解时理论唯一的价值所在。
欲解时无法体现《伤寒论》基础概念七病的递归扩展,表里的多重对称,病传在时间序上的相互关系,也与治法不能对应,尤其是本病与中风的病机不同,如太阴本病里寒与太阴中风有热,再如中暍与伤寒都叫太阳病,病机有寒热表里虚实的不同,也就不存在同样的痊愈时间规律。
更因为临床所见多为复杂病机的合病、并病,“欲解时”用“六经病”套时间的凑数是不成立的。欲解时属于概念不清,分类混乱的凑数理论,无法解释《伤寒论》。欲解时相关条文一概不采纳,仅保留条文而不予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