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二)

伤寒论第70条辨: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解释: 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原因;不怕冷,只有发热等症状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可给予调胃承气汤治疗。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汗发太多后,身体虚掉了,这恶寒是表的恶寒,人身体虚掉了就有怕冷的现象,这种人用温药,桂枝加附子都可以。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发汗了以后,如果不恶寒,很热,这是实证。所以,如果发了汗以后,身体怕冷,代表是虚证。发了汗以后,寒还在的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寒没有发透,一种是人虚掉了,人虚掉时看得出来的,人会没有力气讲话,就不可以再发汗,还有一种是身体素壮的人,发了汗以后津液没了,但热不寒的,这就进入了阳明证,阳明证是看不到寒证的,阳明证的时候,看到病人两眼很亮,因为阳气很旺,这就是实证。“实”,就是东西堵到,因为桂枝汤发汗了以后,胃的津液没了,堵在胃里面,所以当和胃气,这时候用调胃承气汤。

发汗以后,病人有恶寒怕冷,这是病人有里虚,结合起来主是虚寒的症状,这就要用芍药附子甘草汤来温之。如果没有恶寒怕冷,反而还热,这是表示有实,应当调和胃气,这就是调胃承气汤证,大家一定要记住一个中医的慨念:只要是但热不寒,那就是阳明证。所谓的阳明证,阳明无寒证,全部都是热证。不管是白虎汤也好还是承气汤证也好,统统都是热证。

但热不恶寒者,产热机能亢进也。见烦渴者,为“白虎汤证”;见腹满者,为“小承气汤证”,见腹满而谵语者,为“大承气汤”;只见热而不烦,那就是“调胃承气汤证”。

以病虽在阳明、尚不为重,故不曰下而曰和。阳明指肠胃:仲师言胃,肠亦包括在内。人的胃,平常都有囤积食物在里面,在胃和十二指肠这一段,在下脘穴与建里穴有压痛,这就是所谓的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是承气汤里面最轻的一种,如果食物堵在小肠里面的时候,会少腹满。压压小肠募穴关元穴,会感到很痛。平常大便很少,屁放得很多,就是堵在小肠里面,这就是小承气汤证,小肠是经九转后出来,大肠很宽的,从升结肠到横结肠到降结肠到直肠。

如果堵在大肠,就不会放屁了,天枢穴会有压痛。这时候就用大承气汤。 临床上看到所谓的艾滋病,在西药治疗之前,都是阳明证,阳明无死证,是很好治疗的。西药治疗了之后,就会出现厥阴证,所以,我们可以判断病人是死在西药的副作用上,,不是死在 HIV 病毒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