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大全(隋唐--明)10
181、白玉双人耳礼乐杯
元
通耳高 7.5 厘米
口径10.8厘米 足径4.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细润,随绺纹有黄褐沁。圆形,里外雕纹饰。里壁至底琢朵云,共四周三十二个。口沿外阴刻圈纹二十个。外壁两面饰阴纹锦地,各凸雕持乐器之女伎乐人五个,并衔灵芝鹿一。杯两侧各一脚踏朵云仙女耳。小圈足外侧阴琢双朵云三组。为元代器皿中之珍品。
182、青玉火焰珠把杯
元
通耳宽1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呈青白色,局部有黄色绺纹和条斑浸,杯口作圆形,平足,侧有一环耳,耳面呈三角形,上饰火焰环抱宝珠纹,余皆光素无纹。上饰火焰珠纹,为佛光的标志,故此器可能为一佛教用物。
183、 青玉雁柄杯
元
高6.5 厘米 口径 4.5 厘米至 7.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杯有沁色,上粗下细,椭圆形口,杯身饰荷叶、荷花、鸳鸯,下部为水波纹平底,底部琢水波卷成的漩涡,杯下部右侧,有一雁首式杯柄,雁颈自杯下角向右伸出,回转呈环状,雁回首,头前部接连玉杯。
184、 白玉山茶花杯
元
高3.75 厘米 口径 6.4厘米至6.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有人为的赭色沁。圆雕,中空,五瓣花形,圆口,口沿带小凸齿。器里中心一圆柱形花芯,顶端阴刻网状纹。以此为中心向里壁阴刻五条花瓣界纹。器外透雕莲花枝以示器柄,并雕花蕾三个花叶四片,向器底延伸,花萼衬底巧妙,构成器足。构思精巧,琢磨圆润。作饮具和精美的陈设品。
185、 青玉十角双耳杯
元
高4.6厘米 口径9.6厘米 足径5.6厘米 对角10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局部光亮,大部分有腻子沁。杯体、足皆作十方形,口沿下一阳弦纹。杯体光素。半圆形夔式耳,下部有尾,外翘。耳的上部与杯口相平,分两层。第一层为镂空蟠螭纹,第二层的边沿各五个颠倒灵芝纹。为宫廷珍贵的元代传世陈设品。
186、青玉龙首柄杯
元
高4.9厘米 口径 13.9厘米 底径 10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青白色,圆形,直口,平底、壁较厚,壁外侧浮雕双龙纹,龙细长颈,发长而后飘,四足短粗,回首状。右侧有一龙首柄,龙首雕琢精致、圆润,似兽头而有角长发下垂。上唇长,口微张,目视前方。
187、白玉葵花杯
元
高5.1 厘米 口径 8.5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经火,一侧焦黑。杯为六瓣葵花式。圆口,内壁琢秋葵纹;底部凸起五瓣花芯。外壁琢边缘略卷的秋葵花瓣,花瓣上饰细阴线。一侧镂雕缠绕枝叶为柄,杯底一秋葵叶为足。玉杯雕琢,自宋以来大量出现花、果式样,到元代更加兴盛,并运用镂雕技法,表现花枝花叶,这件玉杯在造型设计、枝叶雕镂方面都很成熟,表现出很高的技术水平,为元代玉器代表作品。
188、青玉婴戏坠
元
高5.8厘米 宽3.5 厘米
1979年西安市北郊六村堡出土
西安市文物局藏
青玉,有土浸白斑。两童子戏玩,大童子跪于地上,小童子爬在大童子背上,攀折灵芝。童子穿圆领宽袖长袍,腰系带,生动活泼,天真烂漫。
189、青玉桃形洗
元
长 11 厘米 宽6厘米
1960 年江苏省无锡市大浮乡钱裕墓出土
江苏省无锡市博物馆藏
玉洗为桃形。剖开的半只桃子琢刻成盛水的容器,衬托的桃枝、桃叶镂雕为把手,枝叶蔓延至玉洗底部,起到较好的平稳作用。玉洗的形式和取材的完整巧妙而自然地结成一体,造型新异,枝叶雕刻精细清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190-193、白玉雁
元
长 3厘米至 5厘米
1965 年西安市南郊东何家村出土
西安市文物局藏
白玉。玉刻鸿雁四只姿态各异。或伸颈前行,或回首向前行走,或振翅回首欲飞,或伸着长颈,展翅飞翔准备落地。四只均为尖喙圆眼,长颈短尾。其身体上用'阴刻细线'勾勒羽毛及其各部位的细部。其手法为浮雕,玲珑精巧,生动可爱。它们原镶嵌在器物上,构成一幅图,相互呼应。寓意吉祥如意,幸福美好。
从这四只鸿雁雕琢看,既注重雕刻技法,又重视写实,如回首行走鸿雁,颈曲腿微曲,前身微下低,把其形态与神态真实地表现出来,这是艺术匠人认真观察事物,准确地表现,以内在情感通过雕琢艺术表达。
194、玉鱼
元
高4.3 厘米 长 7.3厘米 厚 2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2/3呈黑色,圆雕,鳜鱼形,重环眼,张口,收腹鳍,摆尾,呈游水状,身两侧阴琢细密的网格纹以示鳞。鳍、尾阴刻细长线,背鳍雕出鳍骨纹。口下通口内一穿孔;腹部前后对穿四孔,均可穿系。为佩、坠饰。寓'富贵有余'意。
195、白玉鱼藻佩
元
长7厘米 高3.2 厘米 厚 1.5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有浅赭色沁。鲤鱼形,翘尾,口衔荷叶梗。身上部雕一荷叶,并阴刻叶脉,鱼身满布阴刻竖线及斜线,以示鱼鳞。背正中上下一贯孔,口部横穿一孔。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从出土和传世品看,各种质地的鱼型器,为宋、辽、金、元时期盛行的佩饰件之一。
196、白玉独角兽
元
高4.8 厘米 长 4厘米 宽1.5 厘米
1978 年西安市北郊六村堡出土
西安市文物局藏
白玉。独角兽挺胸昂首,突目大鼻,独角后抿,张口腻牙。下颌一束卷须,背部双冀上卷,曲卧于地上。其也称辟邪、天禄、麒麟。身形如虎或狮,体态矫健,充满阳刚之气,飘起的卷须显得威武,上翘的双翼给人以动感。在雕琢手法上简洁洗炼,删繁求简,对细部没有过多的刻画和修饰,显得古拙、粗犷、奔放有力。辟邪早在汉代,就以石刻置于墓前,它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以狮子造型为蓝本,加上人们的想像塑造的,历代都有,略有差异,各有特点,是人们将其神化,成为'神兽''瑞兽'。
197、'春水'玉饰 元
长8.3厘米 宽6.7厘米 厚2.2 厘米
1960年江苏省无锡市大浮乡钱裕墓出土
江苏省无锡市博物馆藏
以鹘攫天鹅为题材,正面镂雕荷莲、草卉为背景,中间一只白天鹅张口展翅,潜入荷丛之中,上方一只海东青鹘飞于荷上,正回首寻觅,伺机攫捕。背面以椭圆形环衬托,表现出淳朴的山林野趣和浓郁的北国情调。图案的设计,作者一反常见的鹘啄天鹅头颅的表现手法,采用鹘飞于荷上回首寻觅的瞬间,扩大了表现空间,富有感染力。玉雕在形制上比传世金代'春水'玉更趋于复杂。天鹅羽毛用阴线刻饰,形象逼真,制作技艺娴熟。'春水'玉饰,设计之巧妙,雕刻之精细,堪称元代玉雕工艺中的精品。
198、白玉镂雕双虎环佩
元
直径 5.4厘米 厚1.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片状,带有皮色。镂雕山石、树木,其下伏子母二虎,大虎后足坐卧,前足撑于地,低头舔幼虎,幼虎蜷于大虎头下,二虎身皆饰虎皮纹。玉佩下部承一圆环,环两侧可穿绦带。
199、白玉镂空云龙玉带銙
明初
长8.9厘米 宽7.4厘米
1970年江苏省南京市张家洼村汪兴祖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以新疆和田出产软玉上品羊脂白玉精工琢成,呈半透明油脂光泽。形体扁圆,葵瓣状,附一半圆形环。正面弧凸,镂雕游龙戏珠,间缀云纹,剔透玲珑,工艺精湛。背面托以金片,金玉相衬更为珍贵。
整副玉带由葵瓣形铸4、半葵瓣形铸8、圭形獭尾2,共14块饰件缀接而成,出土时鞋带已朽。此系明代开国皇帝御赐功臣汪兴祖之物,系明初制品,有宋元遗风。
200、金镶白玉带板
明
铊尾长7.6厘米 宽3.2 厘米 厚1.8 厘米
1971年山东省邹县朱檀墓出土
山东省博物馆藏
玉带板由20块白玉铸组成,玉铸多作长方形,铊尾最长,全部透雕灵芝纹,并由金片包镶,金片也镂雕花纹。另有金带扣两个。玉铸背面用铁丝固定在带上,带已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