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透过门窗,究竟看见了什么?——《影》终极解读
两天,我跑了两趟电影院。
后台,早已有不少人催更。
但,我仍然不疾不徐,精细地写下这篇。
不蹭热点,是为了缕清线索。
用一篇文章,解开它的种种谜团——
《影》
每当电影散场,我都听见有人吐槽“没看懂”。
无论喜欢与否,大多数人对《影》的评价就是“没看懂”。
在豆瓣,一条最热门的短评如此说道:
看完影,第一时间朋友问我如何?我说,一脸懵逼又问,为何?我说,很难说如果说电影好,我却一时不能道出好在哪里?如果说电影不好,我怎么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意犹未尽。
我相信不少观众,看完电影都会有这个感受。
这个感受,除了来源于水墨色调的悠然意境,也来源于开场与结尾的那个镜头。
开场,沛国朝堂内,小艾匆忙跑到门前,满脸惊惧地透过门洞,窥视外面的景象。
两小时后,我们才得知,影片其实采用了倒叙。
小艾窥视门外,其实就是正戏的结尾。
就是经过七天的生死搏杀,影片闭幕前的最后一个镜头。
追求极简的张艺谋,为何要让这个镜头,出现两次?
一个原因:留白。
我们知道,《影》全片弥漫水墨色调,表现手法颇具国画韵味。
而,国画的创作,或者说中式的艺术创作,最讲求的正是“留白”。
比如,南宋年间,马远的《寒江独钓图》——
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
没画出一滴水,却能使人感受到烟波浩渺。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小艾窥视门外,影片戛然而止。
张艺谋如此拍,就是要留下空白,引发无穷的遐想。
那么,小艾透过门洞,究竟看见了什么?
要想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缕清片中的人物关系。
《影》全片共九名角色,以及ABC三方阵营。
每方阵营,都分别有三名角色,象征三种不同的阶级。
听不懂?没关系,我做了张图——
看完此图,可能有人想问:
“替身,不就镜州是吗?为什么说鲁严和田战也算替身?”
关于替身,百度百科的阐释是:“代替别人做某事的人。”
在战争年代,所谓替身者,就是代替自己身处敌营。
镜州,表面是沛国都督,实则是代替子虞,与外敌杨苍交战,与内敌沛良斡旋。
鲁严,表面是沛国使臣,实则是代替杨苍,潜伏于沛国朝堂,获取沛国的情报。
田战,表面是子虞心腹,实则是代替沛良,探究子虞的虚实,给子虞布下死局。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观众“道不出好在哪里”的原因。
通过明线情节,观众都知道镜州和鲁严的真实身份。
但,绝大多数观众,都没能看出影片的暗线:田战。
田战,其实才是张艺谋最狡猾的设计,是沛良(沛国主公)所布下最阴险的一枚棋。
朝堂上,子虞(实为镜州)因违抗王命,遭到沛良革职。
田战见状,迅速“跳反”,为子虞说话,“主公不可!”。
田战的表态,让子虞以为,田战跟自己站在同一队。
接下来——
沛良用一句“你这是新伤”,诈出了镜州实为子虞替身的真相。
但,沛良并没挑明真相,也没下令铲除欺君的镜州和子虞。
这是因为,沛良还不知道,子虞身在何方,又到底有何意图。
所以,沛良决定,暗中派出田战去打听。
又一次朝堂上——
使臣传来情报,杨苍的儿子杨平,想纳沛国的长公主青萍为妾。
沛良刚要同意,田战再次“跳反”说:“沛国迟早要毁在你的手上,昏君!”
面对满朝文武,田战又骂又踢,不给沛良留丝毫情面。
沛良又急又怒,拿起身边弓箭,向田战射去。
结果,箭射到了地上。
田战捡起箭,说:“不劳主公费力,臣自己来。”
田战用箭,捅了一下自己。
捅的并非要害,却骗得了子虞的完全信赖。
《影》改编自朱苏进的小说《三国·荆州》。
在原始剧本中,杨苍就是关羽,子虞就是周瑜,沛良就是孙权。
后来,或许是怕被历史学者批评,就将背景改到一个架空的世界。
但,《影》似乎仍沿用了一些,三国时期的经典事迹。
比如,杨平要纳长公主为妾,其实就是“虎女焉能嫁犬子”的改编。
比如,沛良射田战,其实就“周瑜打黄盖”的改编。
不过,比原版更厉害的是,沛良一箭双雕,迷惑了两名敌方主帅。
得知沛良罢免大将,杨苍开始轻敌,将三万军队从城中撤出。
与此同时,子虞暗中找到田战,将田战纳为心腹。
为了诈出子虞的意图,田战问道:
“都督,何苦自囚于密室?何不取主公而代之?”
子虞毫无防备,既说出了关于镜州的一切,又表明了自己的真实意图:
“你帮我攻下镜州城,事成之后,拥我为王,你是都督。”
正因田战的情报,沛良才对子虞起了杀心。
正因田战的情报,沛良才得以知道,镜州城不日将破。
正因田战的情报,镜州快被子虞灭口时,沛良才能将镜州救出。
正因田战的情报,沛良派出的刺客,才能迅速就找到,子虞的藏身之所。
沛良,是沛国的主公,但并不是全知的神明。
唯有如此,才足以解释,为何沛良几乎能掌控全局,整部影片的逻辑才说得通。
沛良没料到的是,犹如病鬼的子虞,竟能杀光刺客,突出重围。
沛良更没有料到,犹如贱奴的镜州,竟会杀死主帅,企图逆袭。
影片最后,以杨苍为首的A方阵营,全灭。
而,B方和C方阵营的“最高主帅”,也都被杀死。
但,镜州与田战,两名次一级的“潜伏替身”,却仍然活着。
所以,作为唯一仅剩的“被牺牲者”,小艾透过门洞,究竟看见了什么?
田战绝无可能放过镜州。
遥想当年,为了救子虞,田战力博十几名山贼。
再看如今,为了救长公主青萍,为了救沛良的妹妹,田战险些被杨平砍死。
像田战这样的死忠,或许可能迫于大势,倒戈向子虞效忠。
但,主公已死,子虞也死了。
田战不可能屈膝于一名,杀死自己偶像的无名小卒。
镜州披荆斩棘,走出血海般的王宫后,仍要面对无止尽的杀戮。
这就是《影》的真实结局。
最近,面对种种采访,张艺谋最常说的三个字是“做自己”。
而在《影》中,我们也能看到,张式古装电影里,一些固有的东西。
比如——
吴磊演的杨平,就可与《黄金甲》中,周董演的元杰遥相对应。
统兵数量虽然不同,动作和步伐却相当一致。
杨平与元杰,同样是英年才俊,同样是孝义无双。
也同样是权欲斗争中,最令人痛心的“被牺牲者”。
使臣传来情报,沛国想与炎国联姻,将青萍嫁给杨平为妻。
杨平,既不知道青萍的样貌与气质,也不知道青萍的思想与灵魂。
在杨平眼中,青萍并非活人,只是一个符号,“沛国长公主”。
抱着“好玩”和“贬低敌国”的心态,杨平回复使臣,要纳青萍为妾。
数日后,战场上,青萍冲向杨平:“叫你欺负我!”
杨平茫然,百思不解:“我都没见过你,如何欺负你?”
这荒诞的台词,让我想起《芳华》里,一名士兵死前问护士:“什么是果丹皮?”
下一幕,两人互相砍杀。
最青春蓬勃的肉体,莫名倒在最鲜红的血泊之中。
最意气风发的灵魂,莫名被独裁者利用,灰飞烟灭。
为什么我说,杨平、小艾、青萍,是“被牺牲者”?
因他们和士兵一样,离真相最远,离死亡最近。
杨平当真以为,父亲战无不胜,敌方只配给自己做妾。
小艾当真以为,丈夫心存仁慈,会放自己跟镜州离去。
青萍当真以为,子虞为国为民,沛良所做是无奈之举。
他们都不清楚,在主帅心里,除了权欲,再无他物。
就像十六年前,王菲唱的那句歌词:
染红整个天空,成全了谁的梦?只是为了,叫千万人鞠躬!
《影》是张艺谋底色最为悲凉的一部作品。
就连对爱情的表达,都蕴含着一种残忍。
方才同时在知乎和公众号,看见某大V发表了一篇“影评”,说:
“情节没有交代,镜州和小艾的感情从何而来,所以这两个人并没有打动我。”
这样的“影评”,如果是普通网民随手一写,那我尚且能够理解。
但,它恰恰出自大V之手,还获得了不少流量与赞同。
这就让我有些担忧:
原来,掌握话语权的媒体人,其审美与文化水平,也似大多数般匮乏平庸。
镜州和小艾的感情,其实是完全符合心理学的。
镜州自幼走失,造成母爱缺失。
密室中,镜州被子虞的家族软禁:
“没有光,没有声音,我一个人在黑暗里,摸遍了墙上每一条缝。”
密室外,母性极强的小艾,就是镜州赖以生存的唯一。
注意两人这段情欲戏——
镜州蜷缩在地,宛如子宫胎儿。
小艾跑来,拍了下镜州,镜州猛然惊醒,像一个慌乱的孩童。
接着,小艾像母亲般,将怕黑的镜州拥入怀中。
这不叫“进展突兀”,这叫“俄狄浦斯情结”。
这不叫“不会讲故事”,这叫“运用视听语言去展示”。
可惜,我们的大部分观众——
既不懂得在留白中遨游遐想,又不愿意深究视听语言,读解大师级的影像。
网传,《影》的投资在三亿左右,票房需达到九亿才能回本。
然而,截止目前,《影》的票房仅四亿。
低于同期上映的另一部,同样讲述“替身逆袭”的作品。
坦白说,隔壁那部“替身逆袭”我也看了。
镜头语言低劣,毫无电影美感。
角色有多撕心裂肺地呐喊“鄙视金钱”,创作者想“趁热捞一笔”的真实动机,就暴露的有多明显。
其内容已经庸俗到,我不想再为它联想任何语言。
那为什么,它的票房,还能蹭蹭上涨?
我想起2017年,第8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中,有一处细节,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在现场的大银幕上,播放了一部纪录短片,大抵内容是记者通过采访各国人民,介绍电影对全世界的影响。
意大利人说:“电影让你体验其他人的生活。”
法国人说:“我喜欢为一部电影倾倒,带来永久的顿悟。”
美国黑人说:“能触动你的电影最棒,从每个层面影响你,使你借此作出改变。”
美国白人说:“电影是全球通用的语言,电影就是魔法,魔法是全世界共通的。”
而,轮到中国人时,镜头先给到万达广场。
一名黄皮肤的姑娘,用汉语普通话说道:
(我喜欢看)动感更强那一种所以我愿意来电影院看电影
注意——
姑娘说完,剪辑师安排的下个画面,是《霸王别姬》的段小楼身处妓院,面露猥琐的笑容。
没错,趣味低级与审美肤浅,就是中国观众近些年里,给国际影坛带来的一个民族印象。
我无心引战,也不想再引用冯小刚的那段名言。
我只希望,这篇文章,能让读过的人,对电影的理解有所改善。
哪怕只是 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