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最会“吃”的民族,吃着吃着,就把茶叶吃出来了

你好,这是“约茶记”第116篇原创文章,我是茶小约。

本文导读:《从神坛走下凡尘,茶叶变得是食用方式,不变的是历经千年的喜爱》一文中,小约简单介绍了茶叶从药用走向食用的变化之路,茶叶从开始的直接生叶食用,到现在的精细加工,是经历了数千年演变的,这其中第一个里程碑的变化,就是蒸青茶的出现。

有意识的制茶什么时候出现的?蒸青茶是什么?为什么蒸青茶是茶叶发展史中一个里程碑的变化?下面小约这就为您一一解答。

茶叶由药到食物转变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在《晏子春秋》里有记载: “婴相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若荣而已。”意思是说,春秋时的晏子作为齐国的相国,就曾将茶叶搭配着荤菜一起吃,称之为“茗菜”。

这时期的茶叶,并不是当成饮品食用的,而是当成菜来吃的,但是他已经从药材变成了食材。不仅仅是在人生病的时候才会想到了,他的日常使用价值已经提高了,使用频率也开始增加。

制茶工艺的萌芽---三国时期的粗加工

开始被频繁的食用,就意味着茶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融入我们的生活。逐渐的,就有人开始琢磨怎么吃茶叶,于是各种吃茶叶的方法也就出来了。常见的就是往茶叶里放各种佐料的吃法,放盐、放姜、陈皮等,至今为止,在云南大理白族仍然有这种“吃茶法”,放上花椒、桂皮等,可以去湿寒。

在茶叶被当成菜经常食用的过程中,为了便于保存、食用,在三国时期,魏国就出现了将采来的鲜叶做成饼的简单工艺,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是最初的对茶叶的加工。

三国时期魏人张揖的《广雅》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耄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意思是将茶叶做成饼,而后就着米饭吃。饮用的时候,先烤在捣碎,而后煮汤,加葱姜等,可以用这汤来醒酒。

蒸青茶的出现---唐代

茶叶始终都是树叶,直接食用是有草腥味的,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到了唐代时出现了蒸青工艺,就是:将茶的鲜叶上锅蒸一下,而后碎制,将其做成中间有洞的饼,再穿起来拿去烘干,这样的茶虽然青气味淡了,但是苦涩味仍然很浓。

为了降低苦涩味,于是在处理鲜叶时会先洗涤鲜叶,然后蒸青、压榨,减少汁液后制成的茶饼,苦涩味就大大降低了,这时候做出的茶叶被称为蒸青团茶。

最早的制茶厂---贡茶院

为了获得口感更佳的茶,在唐代至宋代期间,朝廷专门成立了贡茶院,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这就使得茶叶的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唐代蒸青工艺已经很完善了,茶圣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就是在晴天时,将采下来的茶叶按照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进行制作,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经过一系列工序的加工,茶叶去掉了青草的香味,变得鲜美甘醇了,唐代的饼茶中间有孔,可以穿起来,有大有小,大饼茶为一斤至五十两。

也就是唐代对茶叶的研究较多,所以茶圣陆羽出现了,而陆羽之后,茶叶发展就更加快速了。从开始的药用到蒸青茶的出现,这期跨越千年,茶叶在变化的同时,也是见证了历史的发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