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一窥中国金石篆刻艺术

【善和斋奇石馆】中国最专业的奇石印石艺术品收藏学习、交流、交易平台,满足普通大众“亲近奇石、感悟生活”的文化空间!集奇石、印石交流、研讨、鉴赏、养生、文论于一体,旨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奇石、印石艺术,宣传高端艺术品,打造优质的艺术交流平台。

在杭州西湖的孤山西麓,有一座已经百年的古建筑,牌匾上优雅地镌刻着“西泠印社”四个字。这里是中国研究金石篆刻的一个百年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称。

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地处西湖景区孤山中,南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

西泠印社百年

这个成立于清末的中国文人社团,经历了晚清的风云变幻、抗战的八年烽火和文革的十年浩劫,遭遇了中国几千年未有的变革和政权的更迭。在风起云涌的历史进程中,西泠印社那些手拿画笔和刻刀的书生,犹如水边的芦苇,虽然柔弱,却没有随波逐流。他们保住了中国金石篆刻史上的重要资料,同时吸引了吴昌硕、李叔同、启功、赵朴初等众多大家的加盟…… 2006年,西泠印社的金石篆刻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一步确立了西泠印社作为篆刻传承代表组织和国际印学中心的地位。

金石篆刻的起源和功用

普通印章是人们工作生活中的必需品。而真正的金石篆刻艺术,离日常生活已很遥远,这其中的学问也是大有讲究的。

金石篆刻艺术即所谓“印章”艺术。从考古所得,3000多年前的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中国人就开始使用印章。春秋战国的青铜铸造工艺已发展到成熟阶段,印章的制作工艺大多极为精美。

几千年来,由于印章的制作要经过复杂的契刻、冶铸工艺,较之签字画押更难于复制模仿,印章作为凭信用具和权力象征的职能受到社会公认。政府任命官吏也要授予印章,官吏们受印后,在公务活动中须把印章佩带在身,作为职务级别的标志物。

到现在,印章的制作已经不再那么复杂了,世界各地也都沿袭了以印章作为身份凭证重要物件的做法。银行等金融机构使用的各种票据,政府部门的通告、来往文件上,都需要加盖有效印章才被承认。

当印章成为一种艺术

在唐宋时期,一些书画家在他们的作品上加盖收藏鉴赏印,印章不再局限于作为凭信用具,而成为一种艺术品。

元代兴起的文人画诗、书、画、印结合的主张,形成了篆刻艺术与书法、绘画艺术的结合。

明初画家王冕(公元1287—1358年)首先使用花乳石刻制印章,石质印材的发现为大批文人、书法家、画家参与篆刻创作提供了契机。

作为金石的材料

金石的质地古今不同,先秦以及秦汉时期多用铜和玉,也有用金银的。唐代以后,金石的材料增加了象牙、犀角、陶、瓷等。元末及明代以后,多用石材,石材中又以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为最佳。从清末至现代,还有水晶、玛瑙、竹根、塑料、有机玻璃等作为印材。

各类石章由于产地不同,其质地、性能和色泽也各不相同,各有特点。一方名贵的石章,不但有材料的价值,而且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所以,名贵印石的收藏也代不乏人。

中国公认的最为优质的印章用石也称“四大国石”,分别是浙江的青田石、昌化石,福建的寿山石和内蒙古的巴林石。

金石篆刻艺术的鉴赏

金石篆刻的美学价值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篆刻的艺术美和金石的材质美。

章法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别具情趣。

刀法刀法是字法、章法的再创作。按运刀的刀势不同分为冲刀、切刀两种刀法。冲刀行进爽快,很像书法中一笔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厚实稳健。多数情况下的篆刻是将这两种刀法结合使用的,具有刚柔并济的美感。

印章的内容历代许多文学家、诗人、书画家都对印章情有独钟,许多印人同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语、诗词佳句或者俚俗语言作为闲章内容,很有情趣和意味。

边款边款是指铭刻在印章侧边的姓名、雅号、作品年月、创作地点等内容,犹如书画作品题写在画上的署名、题跋一样。因其位置在印章边壁上,故称边款,也有称印跋或边跋的。边款艺术已成为篆刻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幅好的篆刻作品必须要印面和边款相结合。

材质之美各种用来制作印章的材料,各具美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