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格局,很多事就想不通,想不通就要失败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桓皇帝 永寿二年 公元156年
初,鲜卑寇辽东,属国都尉武威段熲率所领驰赴之。既而恐贼惊去,乃使驿骑诈赍玺书召熲,熲于道伪退,潜于还路设伏;虏以为信然,乃入追熲,熲因大纵兵,悉斩获之。
坐诈为玺书,当伏重刑;以有功,论司寇;刑竟,拜议郎。至是,诏以东方盗贼昌炽,令公卿选将帅有文武材者。司徒尹颂荐熲,拜中郎将,击举、窦等,大破斩之,获首万馀级,馀党降散。封熲为列侯。
当初,鲜卑入寇辽东郡,辽东属国都尉武威郡人段熲率军迎战。但是恐敌军惊恐而逃,于是,派驿骑假传圣旨召段熲回京都洛阳,段熲在行军途中佯退,又折返设下埋伏;鲜卑信以为真,入塞追击段熲,段熲纵兵大战,全歼鲜卑军。
因段熲假传圣旨,按律当斩;因有功劳,免为庶人,流放边境充军;刑满后,又被任命为议郎。永寿二年,关东盗贼反叛炽盛,皇帝令三公九卿推举将帅人才,司徒尹颂推荐段熲,段熲被任命为中郎将,率军剿杀公孙举、东郭窦等势力,取得重大胜利,斩公孙举、东郭窦,诛、俘万余,余党降散殆尽。桓帝封为段熲为列侯。
【解析】鲜卑军的失败,败在格局太低
一开始,我以为段熲是个傻逼,要假装退兵理由多得是,干嘛非要假传圣旨,这不是自找苦吃嘛。
但后来想想不是这样,整个谋划,假传圣旨恰恰是最关键的一步,正是因为假传圣旨,才让鲜卑军相信汉军是真的撤退了。
切换到鲜卑军的视角看一下:
郡有太守,辽东是边郡,往往有归降的少数民族,这部分少数民族就归辽东属国都尉统领。
鲜卑军本来是来劫掠辽东郡的,但由于段熲的迎击而受阻,现在段熲因故撤退了,鲜卑军自然有追击消灭段熲部队继续进军的诉求,因为此时劫掠的目的还没有达成。
但鲜卑军同时也担忧段熲佯退而在险要处设伏邀击,从材料的交代也可以看出中埋伏的后果多严重:
虏以为信然,乃入追熲,熲因大纵兵,悉斩获之。
鲜卑军被全歼了!鲜卑是骑兵,一旦发现不敌则会溃败,但全歼是极难的,很难造成重大损失;既被全歼,多半是被段熲封锁在死地无处可逃了。
正是段熲假传圣旨的行为,让鲜卑军变得疏忽大意,因为从利益角度来说,假传圣旨对段熲是不利的。
假传圣旨是死罪,打了胜仗,不仅没有功劳,反而要接受处罚;打了败仗必死无疑;无论胜败对于段熲来说都是不利的。
所以鲜卑军认为斥候传回来的消息可信度极高,因此继续进军,想趁段熲退兵的机会消灭这股势力,后续好无忧无虑的劫掠辽东郡。
谨慎点的指战员可能还会派出小股部队率先接触下段熲部,若段熲继续佯装败退,则鲜卑军更加确信了段熲撤退为真,以至于纵兵追击,结果中了埋伏被全歼。
段熲假传圣旨诱敌的策略,实为险招,鲜卑至少有30%的几率不上钩,若是不上钩,则段熲回朝必死无疑。
段熲的成功,一方面是胆子够大,另一方面就是格局上的降维打击。
在鲜卑军首领的眼里,领军打仗是为了升官发财、烧杀抢掠;
而在段熲的眼里,领军打仗是为了保家卫国,自己的个人利益已经放到了第二位,没有鲜卑对他很重要,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假传圣旨是要砍头的,一个打仗只为个人利益的人,自然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段熲有什么动机假传圣旨,自然就认为这个情报可信了,这就是假传圣旨的关键之处。
格局高下影响思维死角,思维死角决定事业成败
这就是为什么要有格局的原因,因为没有格局,很多事就想不通,想不通就看不懂,看不懂要做出错误判断而失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