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吃饭为何用筷子不用刀叉?
有专家将今天人类取食大致分三类,即:手指取食、刀叉取食、筷子取食,也就因此构成了世界三大饮食文化圈,或者称之为三大文明圈。筷子取食圈,受东方中国的儒家文化影响;手指取食圈,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而刀叉取食圈,则基本代表西方基督教文明。
筷子是何时发明的?
现有考古表明,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出土了不少长短不一的棍,往往由动物骨头制成。考古学家将这些骨制短棍称为“骨箸”,它很有可能就是筷子的前身。也依据考古发现,筷子的原型早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就在中国出现了,因此筷子的历史可能长达七千年以上。
遥远的古代古人用的筷子,具有双重功能,既可以用来烹饪,也可以用来吃饭。
为什么选择筷子?
从上古到唐代,中国北方(含朝鲜半岛)的主要粮食是小米,这是一种适合该地区气候的作物,既耐寒又抗涝。不过小米烧熟之后,不像稻米那么黏,易于团成块,因此小米煮成粥最佳,而食粥用勺子更好。相比之下,筷子当时则主要用于从有汤的菜(羹或其他炖菜)中夹起食物。于是,在古代中国,筷子被看作一种次于勺子的进餐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夹取非谷物类食品或炖菜中的食物。
大致到了汉代,此时用小麦粉制成的食品,如面条、饺子、煎饼和烧饼开始日益受到喜爱。古代中国人早已学会了用臼和杵来研磨谷物做面条。吃这些食物时,古人发现筷子比任何工具都更合适。
为什么不用刀叉?
在汉代墓葬里一些画像石、画像砖上描绘了烹饪和饮食的场景。从这些石刻的图像中可以看到,刀叉在当时是用作厨房用具而非进餐用具的。而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刀叉的这种功能一直没有变化。甚至直到近代初期,作为欧洲餐具的刀叉传入中国和亚洲之前都是如此。刀叉并没有像筷子那样从烹饪工具发展为进餐工具。
筷子通过分、拨、戳来分解食物,而无须像我们的餐具那样对食物进行切、扎。筷子从不有违食物的本性:要么慢慢地将之拨开(比如蔬菜),要么将之戳开(比如鱼),由此重新发现这种食物的天然缝隙(在这一点上,筷子比刀更接近于手指的作用);最后,再用筷子运送食物(这也许是筷子最可爱的功能),或像双手那样,无须夹住而是直接托起饭团将它送入口中,或像勺子那样,将雪白的米饭从碗里拨到唇边(真正东方人的传统吃饭姿势)。
筷子的这些功能和表现,不同于我们生猛的刀及其替代品叉,不必切、扎、剁、绞(这都是很有限的动作,只能归为烹饪前对食物的准备:活剥鳗鱼皮的卖鱼人,通过初步的献祭,为我们一劳永逸地驱除屠宰之罪)。使用筷子,食物不再是受蹂躏的猎物(需与之搏斗的肉食),而是被平和传送的物质。筷子将事先分割好的食物一点一点送进口中,将米饭接连不断地送进嘴里,筷子像慈母一般不知疲倦地一口一口运送着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