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子路篇(十三)

01

   原  文     

路第十三

13.13 子曰:“茍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02

   释  解      

老师说:“能够谨慎小心并诚敬地用'先之,正之,化之’的行政之道引导教化民众,首先要让他们知礼守礼,自觉地约束自身,端正自身,养成遵从礼乐规范要求,实现行政教化的'正身’之目的,这样于从政有什么困难呀?如果不能从知礼守礼开始,让他们养成自觉地约束自身、端正自身的习惯,那你又如何能够厚培教化,让他们回归到'仁之为人’的纯正淳朴善良,实现仁德教化的'正人’之目标呢?”

03

   释  字     

《说文》:身:躳也。象人之身。从人𠂆声。凡身之属皆从身。失人切。

《约注》:身:段玉裁曰:“吕部曰:'躳,身也。’二字为互训。躳必入吕部者,躳谓身之伛,主于脊骨也。”舜徽按:二字析言之,则有曲直之别。盖身之言伸也,自有直义;躳之言弓也,自有曲义矣。许书身、躳二篆互训,浑言不别耳。《释名·释形体》云:“身,伸也,可屈伸也。”是已。本书又部“申,伸也”;予部“舒,伸也”;并与身双声。

《广韵》:身:亲也,躬也。

汉字“身”初字从人而隆其腹部,象怀孕有身之形。本义为怀孕,引申泛指人或者动物的躯体。

04

   素说     

前一章通过王者的“必世而后仁”,让人们体悟王者的教化之德的世代传续流存,本章通过从政者的“正其身,正其人”的教导,让人们体悟仁德君子从政是按照既定的“先之,正之”目标的“正人”,而“正人”的前提是先“正其身”,让人们把握“正其身”是“正人”前提,“正人”是“正其身”的继续渐进。

老师说:“能够谨慎小心并诚敬地用'先之,正之,化之’的行政之道引导教化民众,首先要让他们知礼守礼,自觉地约束自身,端正自身,养成遵从礼乐规范要求,实现行政教化的'正身’之目的,这样于从政有什么困难呀?如果不能从知礼守礼开始,让他们养成自觉地约束自身、端正自身的习惯,那你又如何能够厚培教化,让他们回归到'仁之为人’的纯正淳朴善良,实现仁德教化的'正人’之目标呢?”

本章需要注意有三:一是需要辨析“为政”和“从政”的区别。通常“为政”是君事,而“从政”是执行君的为政方略的臣子之事,前面的“苟有用我者”、“善人为邦”、“如有王者”言说的都是“为政”。本章所言“从政”即指按君的既定目标行事的臣子所为。结合前文,知本章所言“从政”是指按“先之、正之、化之”的既定“必世而后仁”目标行事的行政者。从政者的正事就是正人,要正人就必须先正他们的身。据黄怀信《论语汇校集释》:“如正人何,《七经考文》:一本人上有其字”,但山井鼎《七经考文》中并没有说是何种文本上有“其”字,不过,按照我所理解的本章章义应当有“其”字。二是和本篇前面几章一样,需要注意本篇是孔子对已经达成“学问道、尊德性”目标君子进行的“从政”教导,不是对尚未达成目标的学者进行“为学修身”的指导。本章是教导仁德君子如何从政,如何按照仁德教化目标引导教化民众。自汉以来的诸多释者都错误地解读了本篇诸章,认为本章是作为从政君子的自我修身来要求从政者的,真是荒唐且谬矣!本章孔子教导的言说逻辑是明确的,即仁德君子从政当遵循“先之、正之、化之“的行政次第教化民众的既定目标。按既定目标首先是正他们的身,约束他们的言行,让他们知礼守礼,其后的教化就是让他们成为仁者的人,正人就是使其回归纯正淳朴,成为仁者之人。因而“正其身”就是让他们约束自身,遵从礼乐规范;“正人”就是从政者的本职,就是让他们回归原初本有的淳朴善良,成为有仁爱之心的人。三是本章文本应为“茍正其身矣”不是“苟正其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