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述而篇(一)

01

   原  文     

述而第七

07.0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02

   释  解      

孔老师说:“我平生总结阐述尧、舜,主张以文王和武王为宪章,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弃之,阐述并发挥先王圣贤'制礼作乐’的仁德之旨,彰显其仁德和谐之义。因而我只是遵循古代圣贤的言行,对代代相传的传统,经过审慎的辨析整理,以彰显先王圣贤的仁德境界为前提,以天下太平、百姓安定为准则,以继承借鉴、克己复礼为着力点,不逾礼妄为,阐述而不改作,诚实而崇敬传统,期盼其礼乐文明的圣贤气象能应用于当下。我的这个做法也不是我自创的,也是学习殷商时期'好述古事’的贤大夫老彭的,我常常私下里将自己比作老彭。”

03

   释  字      

《说文》:作:起也。从人从乍。則洛切。

《广韵》:作:造也,为也,起也,行也,役也,始也,生也。

汉字“作”,甲骨文和金文本作“乍”,下从刀,上从卜。会卜人用刀刮削、钻刻龟甲,然后灼烧,视其裂兆进行占卜之意。“作”就是指人工刀砍斧凿进行加工。突出人的主观动作。《说文》“起也”应为引申义。本章“作”是创造、制作义。《礼记·乐记》云:“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窃(竊)

《说文》:竊:盗自中出曰窃。从穴从米,𥜽、廿皆聲。廿,古文疾。𥜽,古文偰。千結切。。

《说文解字约注》窃:王绍兰曰:“《礼部韵略》十六屑引作:'盗自穴中出曰窃。’则今本盗自下脱穴字也。此谓穿窬之盗,故从穴。穴中施米,明其所窃者米。自穴入者自穴出,遗有粒米,狼戾穴中,故谓之窃。”陈衍曰:“窃物非速不可,从廿,取其疾义,非取其声。”舜徽按:窃与盗,浑言无别,若析言之,则盗大而窃小。凡乘人所不知而暗取之曰窃。因引申有私义。

《广韵》:窃:盗也。又浅也。

汉字“窃”篆文从穴从米从𥜽(一种爬虫),会钻穴盗米之意。《康熙字典》“竊,即古浅字”,故《广韵》云:“浅也”。“窃”本义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占有。引申指盗窃、盗贼,或指不公开、偷偷地、暗自、私下等义。亦用作谦词,表示自己,或表示自己的观点看法肤浅的意思。本章为暗自、私下之义。

04

   素  说      

《论语》是按君子“成德有渐”的次序编排的,首先通过四篇对“为学须依孝,为政当以德,重德须扬礼乐,礼乐之本乃为仁”进行教导,接着的两篇对仁德实践的阶梯次第进行教导,指明成就仁德境界的路径和方法,让弟子把握行仁德之道的“好学”、“内自讼”的本领,修炼自强不息“君子儒”心态,践行永续的“中庸”至德之道”。本篇继之以老师谦己诲人之辞以及容貌、事迹,展现达者志行的洒脱与自在,让弟子体悟圣贤者,在仁德大道实践中的应时而化、超凡脱俗和不倦。老师说:“我平生总结阐述尧、舜,主张以文王和武王为宪章,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弃之,阐述并发挥先王圣贤'制礼作乐’的仁德之旨,彰显其仁德和谐之义。因而我只是遵循古代圣贤的言行,对代代相传的传统,经过审慎的辨析整理,以彰显先王圣贤的仁德境界为前提,以天下太平、百姓安定为准则,以继承借鉴、克己复礼为着力点,不逾礼妄为,阐述而不改作,诚实而崇敬传统,期盼其礼乐文明的圣贤气象能应用于当下。我的这个做法也不是我自创的,也是学习殷商时期'好述古事’的贤大夫老彭的,我常常私下里将自己比作老彭。”本章和前篇末章相呼应,让弟子把握圣、贤、君子的境界和所为之别,以从通过先王圣贤的礼乐文明制度中体悟仁德之道,以警醒“抛弃古道、另行其道”是当下天下大乱的根源。另“老彭”究竟指什么,释者较多:一说是殷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贤大夫;一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或单指彭祖;还有方骥龄认为“彭”指马,意老师以“老马”自喻。

本章需要注意辨析“述而不作”之“作”的内涵含义。孔子的一生是实实在在的“作”的一生,是实践的一生。在礼崩乐坏之时,孔子倡礼制,周游六国,实现自己的抱负。他的大半生都是在积极实践着克己复礼,即使到了晚年,也以修史和修经来实现自己对文化的创新。但是我们现在所谓的“作”并非“作”的原初含义。在周代,“作”和“述”是有严格等级区分的。《礼·中庸》中说:“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由此可见, 议礼、制度、考文,皆作者之事,然“作者”必为在位的圣贤天子乃得为之。《礼记·乐记》中说:“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因此,孔子自言“述而不作”,不是孔子不“作”,而是孔子没有称“作”的地位;不是孔子的“述”不是“作”,而是因礼制,只能把“作”称为“述”。孔子的“述而不作”,是孔子尊礼、守礼、不僭越礼。这与后世将“作”的内涵扩展有关。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

  • 孔子为什么述而不作

    <论语·述而篇第七·一>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意思是,孔子说:"传述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相信又爱好,我想自己很像我们的老彭吧.&quo ...

  • 论语:人而不仁(3-3)

    "仁"和"礼"都是孔子的重要思想.在古代宗法伦理社会,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所以"仁"显得甚为重要. ...

  • 《论语·述而篇第2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面貌?

    7·2  子曰:"默而识(音zhì志)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识:读四声,记住.厌:厌烦.满足.诲:教育,引导.倦:疲倦.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孔子这句话的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1)

    为政第二 2.0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试译]孔老师说:"为政依据于明德,就象天上的北极星一样,因为他自己能安居其位,同时为众星留下各自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2)

    一.原文 为政第二 2.0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试译]孔老师说:"<诗经>共有三百篇诗,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些诗篇,就是纯正无邪,就是真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3)

    一.原文 为政第二 2.0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试解]孔老师说:"以政令来治理.强制百姓,以刑罚来约束.惩罚百姓,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4)

    一.原文 为政第二 2.0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试解]孔老师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明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5)

    一.原文 为政第二 2.04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quo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6)

    一.原文 为政第二 2.0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试解]孟武伯问何为孝.孔老师说:"由于你的盲目冲动,使你的行为违背周礼,违背仁德,因而招惹是非,会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7)

    一原文为政第二2.0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试解]子游请问孝道.孔老师说:"如今世人的所谓孝道,只是让父母不挨饿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8)

    一原文为政第二2.0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试解]子夏请问孝道.孔老师说:"难在为人子弟后生们的容色上.遇有事情,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9)

    一原文为政第二2.0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试解]孔老师说:"我和颜回交谈一整天,他总是能恭敬地倾听,即是我对他做错了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