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述而篇(二十一)

01

   原  文     

述而第七

07.2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02

   释  解      

孔老师说:“如果我和几个人在一起,即便仅仅只有三个人,其中也必定有值得我学习、借鉴和效法为师的人。我将从中选择善者,见贤思齐之,遵从学习之;见不善者,内自省之,借鉴改善之。”

03

   释  字      

师(師)

《说文》:師:二千五百人为师。从帀从𠂤。𠂤,四帀,众意也。疎夷切。𠦵,古文师。

《玉篇》:師:所饥切。范也,敎人以道者之称也。象他人也。

汉字“师”从帀从𠂤,甲骨文以“𠂤”为师,或以“币”为师。金文则合二为師。“𠂤”是两堆人围合在一起的示意图形,引申表示军队。“币”是倒"之"形,表示止息,会驻扎聚集之意。《说文》“二千五百人为师”,《周礼》:“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師,五師为军。”泛指军队。孔广居《说文疑疑》中说:“𠂤俗作堆,积聚也,聚则众,散则寡.故𠂤有众意。币,俗作匝,周遍也,众则周,寡则不周.故匝亦有众意。众则必有长,以率之教之,故又为师长字。”徐中舒《甲骨文字典》:“𠂤既象臀尻之形,故可表人之坐卧止息及止息之处。古人行旅,止息于野必择高起干燥之地,故称此类止息及其处亦为𠂤。《说文》即用此引申义。” 《玉篇》:“師,范也,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注意,“范”要本指是铸造的模具,因而其义中有使之正之义。本章“师”当是范义,不是老师义。

从(從)

《说文》:從:随行也。从辵、从,从亦声。慈用切。

《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從:翟云升曰:“当入辵部。”林义光曰:“從即从之或体。”伦按:随行也即从字义,此增辵以见行意。犹卬之增辵为迎矣。后起字每然也。当入辵部,從辵,从声。字见《急就篇》,疑急就本作从。传写者以通行字易之。

汉字“从”甲骨文像一人在后面跟随前人之形。本义是跟从、随从。由于和行动有关,又追加辵旁以增显其义。

04

   素  说      

前面三章通过老师的自述,让弟子体悟圣人的学问,人人都能学,让弟子把握君子愤而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至的超然乐学境界,接着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成就是从书本中、从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中“敏以求之”得来的,随后通过对老师平生不论难、不辨诘的总结介绍,让弟子把握“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的面向,体悟老师崇本务实、克己复礼的人文面向。本章通过老师的取师学习方法,让弟子把握道无处不在,不仅在书本典籍之中,还在日常身边的人和事之中,善于学习的人,时时处处都能得到师教,以修正自身,提升自己的仁德境界。老师说:“如果我和几个人在一起,即便仅仅只有三个人,其中也必定有值得我学习、借鉴和效法为师的人。我将从中选择善者,见贤思齐之,遵从学习之;见不善者,内自省之,借鉴改善之。” 本章通过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教诲,表达了老师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一贯学习修德精神,让弟子把握圣人无常师的境界,让弟子不仅要崇贤尚圣,还要从世俗之人的成功和失败之中借鉴反省,吸收智慧,体悟仁德智慧,通过持续不断的反省、借鉴、学习,逐渐达成的君子圣贤的仁德境界。

本章需要注意孔子的学无常师思想。孔子的一生,是持续不断学习的一生。为了达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境界,一直践行着“朝闻夕死”(见《里仁篇》(八)的素说,不是早上闻道,晚上就可以去死,而是早上闻道后,主动自觉地把此前的缺失及时改正,使其死去,让昨晚之我成为过去)的自省、自新。对于本章的理解是分境界层级的:对于尚未达成君子境界的弟子来说。本章可解读成:“三个人一起做事时,一定能从另外二人中得到好的行事方法或主张,值得我学习仿效的,选择他们善的主张照着去做,以改正完善自己的不善。” 即此时不要自以为是,多听他人意见,从他人善的和不善中修正自身。因为此时的弟子还没有能够正确判别他人行为的优劣,常常会不自觉地用尚未达成仁德境界的己心来判断善和不善。当修行有一定的基础成就时,本章可以解读成:“三个人一起做事时,让大家对各自的言行主张,从发心到行事到效果进行对比评价,让好坏善恶呈现出来,从中选择出善的去执行,不善的改正。”当修行达成君子境界时,可以“自己从中选择善者,见贤思齐之,遵从学习之;见不善者,内自省之,借鉴改善之。通过不断择善而从之,使得自己不断进步完善。”唐文治在《论语大义》中说:“此夫子之设辞,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其二人者,或此善而彼恶,或始善而终恶,或始恶而终善,或二人皆善,或二人皆恶。择之之道,在乎穷理精尔。此取人为善之学,待观感既深,不善者亦化为善,则与人为善,亦在于是矣。”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

  • 素说《论语》:述而篇(十一)

    素说《论语》:述而篇(十一)

  • 《论语·述而篇第2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面貌?

    7·2  子曰:"默而识(音zhì志)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识:读四声,记住.厌:厌烦.满足.诲:教育,引导.倦:疲倦.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孔子这句话的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1)

    为政第二 2.0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试译]孔老师说:"为政依据于明德,就象天上的北极星一样,因为他自己能安居其位,同时为众星留下各自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2)

    一.原文 为政第二 2.0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试译]孔老师说:"<诗经>共有三百篇诗,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些诗篇,就是纯正无邪,就是真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3)

    一.原文 为政第二 2.0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试解]孔老师说:"以政令来治理.强制百姓,以刑罚来约束.惩罚百姓,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4)

    一.原文 为政第二 2.0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试解]孔老师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明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5)

    一.原文 为政第二 2.04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quo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6)

    一.原文 为政第二 2.0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试解]孟武伯问何为孝.孔老师说:"由于你的盲目冲动,使你的行为违背周礼,违背仁德,因而招惹是非,会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7)

    一原文为政第二2.0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试解]子游请问孝道.孔老师说:"如今世人的所谓孝道,只是让父母不挨饿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8)

    一原文为政第二2.0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试解]子夏请问孝道.孔老师说:"难在为人子弟后生们的容色上.遇有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