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塔拉·韦斯特弗,美国历史学家、作家,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她生在一个奇特的家庭,父亲不让孩子上学和就医,17岁前,她像小兽一样生活在大山里的破铜烂铁垃圾堆旁,一天学校都没上过,她通过自学考上大学,成绩优异。并获得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出版自传体小说《你当像鸟一样飞向你的山》。并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塔拉·韦斯特弗( Tara Westover)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俞敏洪说,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但,我们读到的东西,要远远多于教育的意义,也远远超出成长的意义。整本书的内涵,放大了看,几乎可以当作是人类文明从愚昧、固执、狭隘走向理性、宽厚、包容的发展史;也可以看作是对人类现状的描述。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过去的自我,一个是未来的自我。走向未来的自我,必然需要对过去的自我进行否定和批判。这一批判并不仅仅局限于自身,还必然涉及到和你密切相关的人物、环境和信仰,因此从过去蜕变将会变成一场洗心革面的痛苦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塔拉精神是如此痛苦,以至于多少次都差点放弃,甚至得了夜游症和精神恍惚。与艰苦前行的精神重塑相比,回到原来的浑浑噩噩似乎要更加容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现在坚持的想法、态度是正确的吗?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标准来确定我们的坚持必然是正确的?如果我们发现不正确,我们需要怎样的勇气来改正?我们如何能够确定,我们的坚持或者改正,从长久意义上来说,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走向未来更加宽阔的道路和熠熠闪光的远方的正确方向。
有句话说: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伤疤,不过,有的人比较幸运,可以用童年治愈一生,而有的人则需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本书作者的童年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着不可磨灭的伤疤的,但比较幸运的是,塔拉用教育所给予的力量治愈了童年。
我看到的是,当“教育”脱离的时候,不论是城镇还是村野,人表现出来的本质是一样的:无束,疯狂,自赋天命。当然在不同的社会他们所持的“天命”是不同的,有的是神祇,有的是种族,有的是性别,但相似点是这些都由“天命”支撑,无可置疑。
本书很大一个点落在“原生家庭”上,确实原生家庭给很大一部分的塔拉带来了毁灭性影响,而在塔拉和兄长,师长的鼓励下也确实从垃圾场走向了哈佛。而相比较,大家更多考虑的是教育给人带来的挣扎和变化。
塔拉经历的教育不只是学科上的教育,是现代化的生活,是人类经过千百年漂流而最终选择的生活方式,当这种生活方式和原始文明相遇的时候,碰撞就回到了塔拉身上。“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这个名字在最后一章出现的时候更为直观“我属于那座山,是那座山塑造了我。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思考,我的起点是否就是我的终点——一个人最初的雏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实的样貌。” 当塔拉开始思考的时候,我们总会欣喜地把这当做成长的开端,可是其中还有极度的自我怀疑和对背叛原生信仰的痛苦,要怎么选择呢,在坚持科学和真理的新世界和屈服后才能重获所爱的家庭之间。那么教育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无时无刻不是具有着冲突,质疑,验证,所以在此之后,教育也更能展现它的魅力:与过去和解,当像鸟飞向自己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