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笔下的桃花、杏花
齐白石《桃花图》
齐白石平生多画桃,但桃花之作则极为罕见;而此幅更是齐白石桃花题材中的上上之选。此幅最大特色是造势。构图上,略取反K式,势大力沉,淡赭的桃枝皆一笔呵成,一无犹豫。
从风格、设色和书法上看,此幅当为齐白石晚年精心构撰之作。画面不题赠者,显见应为老人自祝之制,故集繁富之变化与清丽之设色于一幅,而寓以浓厚的祝福之意。
齐白石《桃花蜜蜂》
这帧扇面画得很轻松,盛开的桃花俯仰于纵横的枝干之间, 花色的浓淡变化显出画面丰富的层次,几朵浓艳的桃花使画面显得很有分量,而淡雅的似乎更见婉约柔美的情致,让人油然而生春风桃李、沉醉东风之想。
齐白石 借山桃花 1921年作
款识:安得赶山鞭在手,一家草木过黄河。此借山桃花连年为兵所扰,因有是句。辛酉冬十一月,中华齐璜白石老人。
齐白石画桃花极为罕见,此幅画于1921年,色彩淡雅,看似细给轻柔,但“借山桃花”联么著“连年为兵所扰”的家乡,借画右题识,表露出画家意在画外的情感。
1909年秋天,齐白石结束了“六出六归”的生活,在家乡买地盖房,决意株守田园,终老故土。但兵匪之乱,最终不得已又于1919年正月辞家,正式定居北京。此幅署款为“中华齐璜白石老人”,在齐白石画作中相当少见,应是画家当年售予日本人的画作。
齐白石 桃花小鸡
齐白石曾说“余画小鸡廿年,十年能得形似,十年能得神似”。此幅《桃花小鸡》中,毛茸茸的、各具情态的三只小鸡,在桃花树下,一只低首觅食,一只抬头前望,像寻找什么,又似沉思,另一只探头前走。它们造型准确生动,活泼可爱。齐白石用水墨圆点小鸡的笔法,突出毛绒的质感。
桃花则采用没骨画法,以色点花瓣,画面率意散淡。桃干不虬且直,骨气傲然。墨色浓淡结合,花瓣色彩鲜亮,片片用心点染,足见齐白石深厚功力。画面生活气息浓厚,可见画家对生活场景高度概括和提炼,充分体现出白石老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为欺世”。
齐白石 桃花蝴蝶
款识:白石山翁。印文:白石翁
此幅应为齐白石“衰年变法”之后的作品,体现了其取法吴昌硕之后形成的典型的大写意风格。画面从右上角起笔,交叉缠绕的紫藤贯穿上下,形成密疏、细粗之对比,构图颇具匠心。
藤条以干湿浓淡不等的篆书笔法画出,似乱非乱、疏而不散、密而不结,有盘龙虬绕之势,藤花与叶片用彩墨渲染,色彩极丰富,但整体格调仍旧淡雅天真,并不浓郁鲜艳。左上角空白处一只蝴蝶飞来,动势及情态皆十分自然。
整幅墨色和谐,笔法刚柔相济,造型简练质朴,充满春天的气息。
齐白石 桃花
齐白石 杏 花
齐白石画杏花,初看与他的梅花、海棠相似,实则在细微关键处有差别,这是画家生活中仔细观察的结果。此幅《杏花》枝干一浓一淡,由画面左上方斜出而来,杏花点点,或疏或密,或稠或稀,或瓣或蕊,或向或背,极尽变化,别具风采。
齐白石衰年变法,在构图、笔法和用色上都有吴昌硕的痕迹,但也有区别:齐白石用笔刚健平直,吴昌硕则圆厚浑拙;笔墨的含蓄上,吴胜于齐,而在观察精微上,齐则胜于吴。
白石画杏花,多半寄托一种乡愁。白石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杏子坞星斗塘,杏子坞又名杏花村,远近大片杏林,绵延数里,初春花开,灿若朝霞。
老人于1919年进京定居,始终念念不忘祖辈居住过的老屋和附近遍开的杏花,“星塘一带杏花风”成为老人对少年时代田园生活的深深眷恋。人至桑榆,思乡之情愈加强烈,亦时常流露在他的篆刻书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