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宪问篇(三十六)

一、原  文  

宪问第十四

14.36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二、释  解  

公伯寮在季孙氏面前挑拨是非,构陷毁谤子路,以阻止老师的行政大道的践行。大夫子服景伯知道事情真相后,就前来告诉老师,说:“公伯寮在季孙老人家那里不断地挑拨是非,说一些诋毁子路的话。季孙老人家本来就固有一些糊涂的想法,是不会去审察事情真相的,更不会去践守什么仁德道义。因而,现在的情况对子路很不利,对您老人家也不利,可能还有危险。对于不仁不义的公伯寮,以我现在的权力和力量,完全可以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并法办处死他,把他陈尸于街头示众。” 老师说:“正道将要得到推行,是由天时、地利、人和所和合而成的天命所决定的;正道将要隐退中止,也是由天命所决定的啊!难道公伯寮还能去主宰天、地、人的和合而去改变天命吗!”

三、释  字  

愬(诉)
《说文》:愬:告也。从言厈省声。《论语》曰:“诉子路于季孙。”桑故切。臣铉等曰:厈非声。盖古之字音多与今异。如皀亦音香、衅亦音门、乃亦音仍,他皆放此。古今失传,不可详究。𧪜,诉或从言朔。愬,诉或从朔心。
《广韵》:愬:谮也。
汉字“愬”从心朔声,古以新月初现的初一日为朔,以示月死复苏始生之意,自此以后月形渐大,月光渐明;从心,会通过言语诉说让对方渐明己心之意。本义为诉说告知,引申指控告、告状,又引申指诋毁、诽谤、诬陷他人。
肆(𨽸)
《说文》:肆:极陈也。从长隶声。息利切。𩭞,或从髟。段注:陈,当作“敶”,敶列也。极陈者,穷极而列之也。传注有但言陈者,如《楚茨》“或肆或将”传、《行苇》“或肆之筵”传、《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注是也。经传有专取极意者,凡言纵恣者皆是也。
《约注》:肆:徐灏曰:“𩭞省作𨽸,隶变为肆。其本义为发长,故从髟。《尔雅·释兽》:'貄,修毫。’郭注:'毫,毛长。’《释文》:'貄,本作𨽸,亦作肆。’缘兽类而改从豸,其义同耳。因之为凡长之称。《大雅.崧高》篇:'其风肆好。’毛传:'肆,长也。’引申之义为极,极者引而长之至于无穷也。”舜徽按:肆之言散也,谓发分散未束治也。肆、散双声义通。太古之民,鼓腹披发而游,初无䯺髻之法,肆字即喻其事。肆之本义为发散,因引申为敷陈恣纵之义。许训极陈,亦引申义。
《玉篇》:肆:思利切。次也,陈也,缓也,放也,列也,遂也,恣也,踞也,量也。
汉字“肆”从長隶声。隶与聿形音近,故或从聿作肆。本义为发分散未束治,引申为放肆,恣肆,又引申伸展或扩展。又从本义引申为陈列。又特指死刑后陈尸示众。

四、素  说  

前一章通过老师的“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教导,让行政者从不怨天、不尤人中体悟仁德道义的直道,把握仁德君子行政的顺天、和人的上达之道,把握老师之道的知天、天知的面向之旨要。本章承接前章“不怨天,不尤人”的教导,通过老师的“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教导,让行政者体察“道之行”和“道之废”的“天命”的面向,从而在行政谋事之时把握顺从天命的信念。
公伯寮在季孙氏面前挑拨是非,构陷毁谤子路,以阻止老师的行政大道的践行。大夫子服景伯知道事情真相后,就前来告诉老师,说:“公伯寮在季孙老人家那里不断地挑拨是非,说一些诋毁子路的话。季孙老人家本来就固有一些糊涂的想法,是不会去审察事情真相的,更不会去践守什么仁德道义。因而,现在的情况对子路很不利,对您老人家也不利,可能还有危险。对于不仁不义的公伯寮,以我现在的权力和力量,完全可以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并法办处死他,把他陈尸于街头示众。” 老师说:“正道将要得到推行,是由天时、地利、人和所和合而成的天命所决定的;正道将要隐退中止,也是由天命所决定的啊!难道公伯寮还能去主宰天、地、人的和合而去改变天命吗!”
本章需要注意对“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一句的解读理解。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中考证道:“这一段断句有歧异。何晏《集解》在'固有惑志’后出注,可见《集解》是在'志’后断句。而朱熹《四书集注》在'肆诸市朝’后才出注。后人依据朱注'其有疑于察之言’,则多断句为'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接着,他通过《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引子服景伯的话,通过“有志”和“有……志”的结构,以及语法结构和词义等六方面的分析,最后得出在“固有惑志”后点断的结论。因此,我采纳了这一点断结论。萧民元在《论语辨惑》中也对本章也提出了疑问,对此他辨道:“历来解释多认为夫子二字是指季氏而言,并解'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这句话为:'季氏听了公伯寮的话,已经对子路有所疑惑(怀疑之意)。’但笔者细读原文后,觉得语法不对。如果依照上面的解释,原文应该写成'夫子固惑志于子路’才对,因而怀疑整节的意思应该不如上说。”接着他解释原文的意思应是:“公伯寮在季氏那里说子路的坏话。子服景伯听到或知道后,就来告诉孔子,并说:'夫子,您不是一直不以公伯寮为然吗?他现在又在季氏那里讲子路的坏话了。如果您同意,我有办法除掉他,让他陈尸于市朝。’孔子当然反对这种做法,同时也看出子服景伯虽然是想帮助自己,但也是个不仁的凶残角色,因而故意说出'公伯寮其如命何’等这样的虚托之辞,来婉拒子服景伯的好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