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不在,后羿没射
原题:失踪的箭神
我们只知道后羿射日,不知有大羿其人;我们只知道嫦娥奔月是吃了仙药,不知道她为何要吃仙药奔着寂寞的月亮而去;我们只知道后羿射日是神话故事,不知道幕后隐藏着惊天大阴谋。脑洞文化,戏说古今,玩票的曾哥带你穿越时空,让你看看,哥不止是传说,还会神话,神呢个话。
大羿是谁?与之很相像的一个名字——后羿,几乎是尽人皆知。
据传,后羿射了十个太阳,此事几千年后人们还在津津乐道。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传说,更使后羿的人气大增。大羿和后羿究竟是什么关系?百度百科上说,大羿又名后羿,看来是同一个人。根据历史记载,大羿是帝尧时期的人物,后羿是夏太康时期的人物。我们都知道,尧之后是舜,舜之后是禹。禹治水有功,铸九鼎,分天下为九州,建立华夏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禹禅位给启,启禅位给太康。可见这期间相距了很长一段历史,大羿和后羿显然不可能是同一个人。大羿究竟是谁?
《淮南子·外八篇》上记载:“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
此处的“羿”是大羿还是后羿?这个故事类似于牛郎织女,结局很圆满,透射出神话消费者的世俗愿望。但另一个版本却是截然不同。《淮南子》记载:“姮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鲁迅《故事新编》里的《奔月》便是根据这个版本改编的。根据鲁迅的小说,后羿射日之后,因其神射,造成野兽灭绝。没有猎物的日子,便意味着没有食物,后羿每日为生计发愁。嫦娥难以忍受这种清贫,偷偷服下仙药,奔月而去。后羿狩猎归来,得知后大怒,挽起神弓朝月亮射了几箭。月亮只是晃了晃,没有坠下来,后羿只得作罢。
据该版本提供的线索,嫦娥奔月之后,不幸驻留在人间的羿,内心被寂寞和仇恨侵蚀,性情开始巨变,把自己放纵成了一个恶魔,与过去判若两人。他看中了河伯的美丽妻子,便给河伯安了政治罪名,将其射杀,随后霸占了他所有的女人。他还四处征战,倒行逆施,整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他的晚景却变得十分凄惨,迫于生计,他只得开办培训班,教人射箭,以此糊口。后来,他的学生逢蒙怀恨在心,用桃木将其活活打死。
对于羿射杀河伯霸占其妻的神话叙事,诗人屈原或许是最早发出质问的。在《楚辞·天问》中,他这样发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嫔。”我们也不禁会问,昔日的射日英雄竟落得如此下场,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两个神话叙事?
我们已经可以断定,大羿不是后羿。但问题是,大羿是谁。
据朱大可在《华夏上古神系》一书中论证,大羿是从埃及鳄神涅伊特演化而来。涅伊特的发音酷似“羿”的上古发音。涅伊特是埃及的狩猎与战争之神,大羿也是猎人与射手。据朱大可的研究,更让人惊讶的是,大羿射十日的神话,竟然来自于涅伊特盾牌上两支交叉的羽箭。这种由文化误读,而催生出的新文化现象,在几千年的文化交融中,并不罕见。
涅伊特的形象是鳄首人身,大羿的形象是鳄鱼的变形——蟾蜍。鳄鱼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被称为猪婆龙。猪婆龙,又被称为“鼍”,跟蟾蜍的上古发音几乎完全一致。由于文化在传播中的误读,鳄首人身的涅伊特从埃及传到中国,其形象就变成了一只蟾蜍。这只蟾蜍将会在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中出现。朱大可论断,大羿是上古水神系的大神,是真正的射日英雄。
众所周知,后羿射下的十个太阳是帝俊的十个儿子。帝俊(又名帝喾)是上古日神系的大神,在神谱中地位极高。《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跟羲和对位的是常羲,又叫常仪、姮娥,是生下月亮的女神。也有记载声称,羲和就是常羲。
不同时期的《山海经》版本,有诸多自相矛盾之处。上古神话人物的事迹更是纠成一团,无法分清。后羿射的十日,是帝俊与羲和(或常羲)的十个儿子。常羲又是生下月亮的女神。有的神话版本,干脆把太阳和月亮的母亲归为一人。更让人莫名其妙的是,后羿的妻子,正是羲和(或常羲),还是帝俊赐给他的。有的神话版本又明确表明,羲和生下了太阳,常羲生下的是月亮。这纠缠不清的乱象表明,《山海经》被人有目的地篡改过。
射日英雄究竟是大羿,还是后羿?射日的大羿活动时间是帝尧时代而“帝降夷羿”,是指派他来“革孽夏民”的,这就明确显示出,此处的“夷羿”并非大羿。相传,后羿是夏王朝东方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后羿掌握大权之后,也是一个整日游乐的昏庸之辈,后来被自己的亲信寒浞所杀。显然,射日的不是后羿。但纂改神话的人,将射日的功绩归为了后羿,以此除名大羿,使其失踪。
大羿会失踪,肯定是因为他得罪了某个大人物。这人不是别人,应该就是号称把自己的第四个妃子赐给大羿为妻的帝俊。十个太阳儿子被人杀了,帝俊心里能舒服吗?射日神话背后的历史叙事,表明日神系的帝俊曾被地神打败过。这是大地战胜了天空,标志着上古神话的没落,取而代之的是世俗政治。华夏文明从神话时期进入了历史时期。大羿虽然失踪,射日神话却流传了下来,足见该叙事具有强大的抵抗力,能够承受住无数次的篡改而不消失。篡改者显然是要给大羿摸黑,便找了后羿做替身,来遮蔽大羿的功绩。
真正的射日英雄是大羿,为什么会被篡改成后羿,大羿又去哪儿呢?通过篡改者给大羿安的罪名,我们可以反推出,大羿的遭遇应该类似于河伯,被帝俊陷害,而后霸占了他的女人。这样才能合理解释,嫦娥为什么要奔月。《山海经》记载,是帝俊将自己的第四个妃子羲和(或常羲)赐给了大羿,这根本就是彻底的谎言。常羲本来就是大羿的妻子,被迫害之后,才成了帝俊的妃子。
我们来设想一下,假如羲和就是常羲,常羲就是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羲和曾是帝俊的第四个妃子,为帝俊生下了十个太阳儿子。而后被赐给大羿为妻,而大羿射杀了她的十个太阳儿子,她肯定会恨大羿。按照这个逻辑,嫦娥奔月,肯定是自盗仙药,以此挣脱仇人大羿。如此,这则神话便跟中秋相会的叙事大相违背了。从这里,我们更能看出,关于大羿的一切神话叙事,应该都被人篡改过。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常羲根本不是羲和。羲和是帝俊的妃子,为帝俊生下了十个太阳儿子。常羲是大羿的妻子,她原是生下十二个月亮的女神,后来演绎成了奔月的嫦娥。帝俊用政治罪名迫害大羿之后,霸占常羲为妻。史学家或文学家却为其粉饰,以掩盖其罪行。为躲避帝俊的政治迫害,大羿向西王母求取了“不死药”,逃亡到月亮上去了。他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到达月球的移民。
羲和
嫦娥奔月,其实是一次有预谋的出逃,逃出帝俊的魔掌,直奔自己的夫君而去。流行于世的奔月神话叙事中,在广寒宫陪伴嫦娥的有蟾蜍和玉兔,还有常年砍伐桂树的吴刚。研究者表明,吴刚其人,是战国的一个叫宋无忌的道士,反正不会是大羿,关于此人先且存而不论。既然,大羿先嫦娥而逃到月亮上去,他又身在何处呢?
这就要来深究陪伴嫦娥的蟾蜍和玉兔了。在古代典籍中,“玉兔”本作“顾兔”,而“顾兔”则源自“瞻兔”(“瞻”与“顾”的古音相同)。这个所谓的“顾兔”,实在不知为何物。从上古发音来辩析,其实就是“蟾蜍”。这就是为什么在古代神话典籍中,“玉兔”和“蟾蜍”可以互换。按照现代的汉语发音,“蟾蜍”和“玉兔”的读音依然很相似。
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粗犷狰狞的审美标准越来越趋于没落,代之以精致的把玩之风。“蟾蜍”因其丑陋的形象日益淡出人们的视野,就算出现,也美其名曰“玉蟾”。而这个“蟾蜍”,其实就是大羿的真身。依照前文所述,作为神射的大羿,是上古水神系的大神,其原型是埃及主狩猎与战争的鳄首人身的大神涅伊特,由于文化误读,流传到华夏文明中,其形象就变成了蟾蜍。
由于遭到篡改,关于大羿的神话叙事大量失真,唯有借助小部分有效的零件,才能拼凑出真相。在这小部分有效的零件中,汉代的一块画像砖留下了确凿的证据。此汉砖出土于河南南阳,砖画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嫦娥正在翩然飞向月球,她的上半身尚未变成蟾蜍,梳着高高的发髻,脑后的辫发也清晰可见,而下半身已经开始变形,露出鳄鱼的后肢和尾巴。在月球上,一只蟾蜍正张开四肢等待着她的到来。根据前文的论断,这只蟾蜍就是大羿本人。历史的内幕就这样在汉砖上昭然若揭。
据《淮南子》记载:“姮娥窃以奔月,投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全上古文》里也有记载,说嫦娥奔月之前还“枚占于有黄”,有黄曰吉,她就奔月而去,结果依然是“嫦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这种种迹象表明嫦娥奔上月亮,也变成了一只蟾蜍。只是,由于被篡改过,导致了原形是蟾蜍的大羿的缺席。李商隐还大发感慨: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世人都不知道,嫦娥并非孤独一人,而是与自己的蟾蜍夫君一起,在月球上过着流亡生活。
汉砖《嫦娥奔月》,注意那个蟾蜍,还有嫦娥的尾巴
在大羿射日而后奔月逃亡的神话叙事中,有一种强烈的“抗日”色彩。归结到历史事实,所体现的,是“十进制(十个太阳)”的太阳历与“十二进制(十二个月亮)”的太阴历之间的天文学争斗。上古时期,太阳历一度盛行。神秘的玛雅文明,一直沿用太阳历,并将其推演到了极致。而以农业为主的华夏文明,到了帝尧时期,“十进制”的太阳历越来越无法有效地指导人们进行农业生产了,“十二进制”的太阴历却越来越显示出其有效性。
这必然会引发太阳神与月亮神之间的争斗,在世俗政治中,便是太阳神的祭司集团与月亮神的祭司集团之间的争斗。大羿作为水神系的大神,理所当然地站在了月亮神的一边。他的射十日,其实就是在灭掉“十进制”的太阳历。十个太阳被射杀,意味着“十进制”的太阳历被淘汰,“十二进制”的太阴历取而代之。在以农业为主的华夏文明漫长的发展中,太阴历一直沿用至今。
朱大可在《华夏上古神系》一书中提出,射杀十日的神话源自于埃及战神盾牌上交叉的羽箭,我觉得不能尽信。这射杀十日的神话,科学的来说,是一次天文学的争斗。无论如何,大羿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为何关于他的神话叙事仍然被人篡改,最终还被迫流亡外星球,避难于广寒宫?
我以为,这主要与中国的政治叙事有关。作为日神的帝俊虽然失败了,但日神依然是主神,尤其是,在世俗政治中,它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太阴历要取代太阳历,意味着阴要取代阳,这在古代的世俗政治中是不允许的。为了体现皇权依然像太阳一样普照大地、至高无上,同时,又为了推行更适合农业发展的太阴历,天文学家联合文史学家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之策。那就是编造一个射日神话,把所有的罪过嫁祸于大羿,私下里却暗度陈仓,推行太阴历。同时,也假托神话故事,让世人接受太阴历。
射日神话之后的奔月神话,依然带有浓烈的“抗日”色彩。道家参与到奔月神话叙事之后,更使之具有了强烈的道家哲学意味。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通俗的说,就是雌性的阴门,便是天地的根之所在。人类文明体现出共同的男根崇拜。道家却反其道而行之,推崇“玄牝之门”。所以,道家哲学主张柔能克刚,倡导上善若水,都表现为阴能胜阳。嫦娥与大羿的密切关系,将射日神话与奔月神话紧密相连,通过射杀太阳、逃进月亮,来暗示道家哲学——女阴战胜男根。在奔月神话中,大羿的失踪,正是道家哲学对男根的遮蔽。由此而论,大羿在神话叙事中遭到了双重的遮蔽。这双重的遮蔽,如何不会使大羿成为一个失踪者呢?
玄牝之门,天地之根(丹霞山)
在这场篡改神话叙事的浩大工程中,也是一次异乡神话逐渐被本土化的过程,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神话叙事。可以说,华夏文明所有的上古神话,都被不同程度地修正过。在这场浩大的神话修正工程中,儒释道三家先后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上古神话所表达的粗犷狰狞的美学原则,被儒释道交融而成的华夏精神共同体一再打磨,逐渐产生了一个唯美的神话世界。
比如《山海经》上记载的西王母,“其状如人,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可见西王母是一个多么凶残的形象,而后却逐渐演化成了母仪天下的王母娘娘。嫦娥奔月神话,同样被这种华夏精神共同体打磨,演绎出一段凄美的传说。
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更是为这场修正神话的浩大工程添砖加瓦。望着天空的一轮明月,诗人不光寄托了游子思乡的哀愁,更有一腔对嫦娥的怜惜。晏殊写到: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李白也忍不住发问:嫦娥孤栖与谁邻,玉兔捣药复几春。正是这些文人墨客发挥想象的渲染与煽情,使得嫦娥奔月神话变的越来越凄美。作为原形是蟾蜍的大羿,在这样的叙事中,自然就遭到了无限的遮蔽。因此,一个失踪的箭神——大羿,当他显出真身时,我们也就不知道他是谁了。
文章皆为风尘七侠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