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彩的《龙船调》,黯然的唱歌人

怪吼一声吧,为人生壮胆

当年,老秋是我们村里非常霸道的人。村支书是老秋的本家。老秋有钱有粮,年年给这个本家塞东西,自然得到不一样的照顾。因此,在村里,他可谓有钱有势。有钱有势,他理所当然就霸道。由于他内心奸诈,为人阴险,处处与人争强斗狠,很多人都不愿跟他往来。涉及到利益纠纷,为了不得罪他,一般的人只会忍气吞声。不能忍气吞声的,会跟他争执。他便求助于村支书。村支书就会出面做好人,暗地里帮着老秋。一般人都不会得罪他,免得发生矛盾。

正文

1

老秋满肚子故事,讲起来引人入胜。他张口就能唱山歌,唱起来很是动听。许多个晚上,尤其是冬天,我和弟弟便坐在他家的火坑边,听他讲故事。小时候,我的记忆能力特别好,不管什么故事,只要听一遍,就记住了,还能绘声绘色地讲出来。晚上,我和弟弟围着听老秋讲故事。白天去上学,很多同学便围着听我讲故事。我只是在复述老秋的故事。做这样的事,小小年纪的我,很有成就感。

至今,我还能记住他讲的不少故事。从记忆中把他当年讲的故事回想一遍,已经感觉不出有多大意思。但当年,我和弟弟却是听得十分入迷。老秋不光故事多,也擅长讲故事。

除了给我们讲故事,他还会教我们唱山歌。土家族有很多山歌,几乎人人都会唱那么几嗓子。老秋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如今,我还记着不少歌词。比如:“砍柴莫砍桐子柴,桐子打油划得来。”比如:“太阳当顶又当台,只望情妹送饭来。”土家山歌一般是四句,起承转合跟古诗差不多,也有五句的,俗称五句子。当年,他教给我们的山歌,我能记全的唯有这首:“打个哨子应过沟,情姐站在灶背后。娘问女儿叹么气,生柴烧火烟子秋(熏)。”这样的歌,当年我自然不理解,只是觉得有趣,很新鲜,便缠着老秋教。

这些山歌多是表达爱情的,指物为喻,吐露心声,委婉而质朴。因此,会唱山歌的人,一般都比较轻浮,懂幽默,总爱跟女人开玩笑。在我们本地方言中,有一个词叫“捏确”,意思是说,此人是一个隐喻高手,说出的话,句句双关,别有所指,所指一般都是男女之间的那点事。那些年,偶尔会有人唱山歌,调戏地里干活的妇女。妇女听见,多半会骂,但也是带着笑地骂。

老秋总能用自己的幽默,逗人发笑。乡下人骂人一般都很直接,什么狗日的,芊担戳的,牛捅马捣歪骂,粗俗而直接。老秋是隐喻高手,便显得与众不同。比如,他骂别人没长眼睛,便会说,我看你是屁股上别筛子,到处长眼睛嘛。

小时候,每年腊月二十八,屋场里所有人都会集中在老秋家打糍粑。打糍粑可是一件累人的活。乡下人嘴里流传着人生有四大难,其中一难就是打糍粑。到了那一天,我妈倒出泡在清水里的糯米,用筲箕沥干,装进甑子,置于锅中,烧旺灶火,不一时,锅里的水就翻滚了,升腾着白昂昂的热气。谁家的糯米先蒸好,就开始打谁家的。热气腾腾的糯米饭,倒进早已清洗干净的碓窝里,两个人就开始打。

打糍粑时,两个人各持一根长长的糍粑槌,在碓窝里一进一出地碾磨,碾磨一阵,便扯起槌,你一槌我一槌地打,直到把糯米打融。打的人,还发出嘿哟嚯哟的吆喝,碓窝里也发出乒砰乒砰的响声,很有节奏。糯米打融后,老秋搓一手糯米粉,起出碓窝里的糯米融,揉成一个球,使劲打进碓窝,又起出来,再打进去,然后他把打成球形的糯米融拿进堂屋。堂屋里早已摆开一张案板,板上撒了一层糯米粉。老秋把糯米融在案板上一阵揉搓,搓出一长条,再拧成一个个小团子。其余人拽过小团子,放进印盒,双手交叠,用掌根压实,翻过印盒一倒,雪白的糍粑便做出来了,上面印着好看的花纹。

大年三十那天,吃过年饭,老秋家的场坝里就打起了连响。连响用竹子做成,上面装了一串串的铜钱。四五个打连响的人在场坝里跳,铜钱发出阵阵清脆的响声,还有人站在一旁敲锣打鼓。老秋头上包着一根红帕子,手握连响,在周身转来转去,跟孙猴子差不多,装扮得又像个女人,便惹得观看的人哈哈大笑。

老秋很爱热闹,有钱时也喜欢显摆。每年过年,他都会发路烛。从他家的屋边开始,红蜡烛一直插到山梁上,再挨个挨个点亮。一长条的蜡烛亮在黑夜里,犹如火龙,隔得老远都能看见。

小时候每当过年,晚上坐在火坑屋里守岁,我爸就会给我们说以往过年的事。他说,那时候村里会组织人玩龙灯,舞狮子,玩彩龙船,快到天亮时,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出天行。这些事,后来都不时兴了,渐渐被人遗忘,成了消失的乡土文化。

据说,舞狮子,老秋是踩青的一把好手。为了制造难度,青一般都挂得很高,没几把刷子的人,就踩不到青。踩不到青,不但拿不到红包,也很丢人。因此,舞狮子的人,都会那么几手功夫,起码需要身手敏捷。有一次,在公社舞狮子,搭了十二张大桌子,高高耸起,踩青的难度很大。最后,老秋还是踩到了青,让人佩服不已。

老秋不光会踩青,尤其擅长的是扮演孙猴子。

如今,土家民歌《龙船调》很出名。光听歌名,这《龙船调》好像是与端午有关的歌,其实毫无关系。据说,《龙船调》以前不叫《龙船调》,叫《种瓜调》,唱的就是“种瓜”的事,内容很长,从正月一直唱到腊月。这是土家民歌长调的特色,每个月唱几句,内容涉及到节气、历史故事、对爱情的美好愿望等等。比如:“正月里来正月正,小王祥,有孝心。/为了母亲去卧冰……”二月里呢?“二月里来是花朝,英雄马超,在潼关把战交……”就这么一个月一个月地唱下去。《龙船调》曾经应该也是如此,后来,经人精简,就只剩下了两个月的事了:“正月里是新年,妹娃儿去拜年……二月里是春分,妹娃儿去踏青……”在我们当地,好像没人知道《龙船调》。但只要唱起:妹娃儿要过河,哪个来背我嘛,几乎人人都会接:我就来背你嘛。歌词中本来是“推我”,被讹唱成了“背我”。这主要原因,是我们那儿没有大河,走不了船,过河只需踩着跳石即可。唱成“哪个来背我嘛”,妹娃儿的大胆与戏谑程度可谓更高了。这种歌,便是属于“捏确”一类,很少有人会唱。唱的都是男人,唱出来也会被村里的女人笑骂。我想,在以前,土家族的妹娃儿也不至于如此大胆。艺术只是对生活的一种想象,要真实发生了,可能就没人能接受。

由《龙船调》本是《种瓜调》,唱的是种瓜的农事,让我想起老秋曾告诉我的一个娱乐项目:南山耕田。陶渊明写过: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毛主席写过: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他们或许都没想到,一帮乡下的农民,不但要在桃花源里耕田,还要去南山耕田。从古至今,中国的农民都在耕田,就知道耕田。这耕田,还成了逢年过节的娱乐活动。老秋说,那南山耕田真有意思。这可不是一般的农民使着犁具赶着大黄牛耕田。掌犁的是孙猴子,拉纤的是猪八戒。猴子在后面赶,还吆喝,扮出各种猴样子;八戒就在前面拉,一步三回头,哼哼唧唧摇摇晃晃的,狼狈不堪,憨态十足。看的人,被逗得发出阵阵笑声。结果,就把场坝犁出道道泥沟,累死个猪八戒,过瘾了孙猴子,笑得所有人肚子痛。老秋就是扮演孙猴子的那个人。

老秋的脾气很古怪,翻脸比翻书还快。跟你好,可以好到穿同一条裤子,跟你坏,可以坏到整死你。在大集体时期,不能乱说话,人人自危,稍有不慎,就会被人告密,然后去住学习班,或是戴着尖尖帽子游公社。那时,老秋还很年轻,已经养成了告密的嗜好。很多人被他整过。他也被别人整过。那时,每家每户必须在家神的位置,供着毛主席像。一到年边,公社就会买回大量的毛主席像,然后分发给众人。据说,有一次,老秋负责挑毛主席像回公社,走到半路,累得不行,歇下担子,顺口骂了句——狗日的两撮箕毛主席像好重啊。这一骂,就被路边草笆笼里割草的人听见了,去告了密。当年,敢骂狗日的毛主席像两撮箕,那可是大不敬。老秋被罚住学习班,接受教育。那时候,反正就是你整我,我整你,彼此的关系都很紧张。告密的嗜好,几乎伴随了老秋的一生,只是到了晚年,再也没什么可以让他去告密了。

我家就被他告过一回,害得我妈怀胎六七个月后,被强行带去镇上医院做了引产。我妈的怀孕,完全不能怪我妈,也不能怪我爸。因为我爸和我妈,早在我弟弟出生后,就按照政府的规定,去医院接受了绝育手术。我们那儿的计划生育政策规定,每对夫妻,只要生了两个孩子,就必须做结扎和上环的绝育手术。但不知在哪天夜里,我爸跟我妈像往常一样体验人生那点短暂而又猛烈的欢爱时,一颗坚强的精子钻出闸门,又钻进闸门,幸运地碰上了我妈体内的一颗受阻多年的卵子,于是快速结合,在我妈体内慢慢发育成人形,最后隆起我妈的肚子,使别人看见了。

老秋自然是看见的人之一,便去告诉了村支书。村支书肩负着计划生育的担子,为了减轻中国繁重的人口压力,要我妈必须去医院做引产,也就是打胎。仔细回味回味“引产”这个词也挺有意思,好像是引导生产,带着一种人道主义的情怀,可比打胎人性多了。创造该词的人,也不啻为一个天才。中国的多少孕妇被强行拉去医院打胎,多少发育成形的胎儿被弄死胎中。而这不叫打胎,因为他给取了个人道主义的称呼叫“引产”。

引产后回来,听我妈说,那个孩子已成人形,是个女孩,打出来鼻眼不睁。我妈只看到了一眼,护士就带走了死婴。像这样的死婴,不会掩埋,直接扔在厕所里,或者是河里。小时候,听人说,镇上医院外的河滩边,到处是死婴。我妈一直想要个女孩。多年以后,她回想到这事,还会说,要是生了下来,如今也是大人了。

因此,我们会有意地避开老秋。

2

老秋的性格后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贫穷。两个老人死后,他家就开始败落。如此一来,村里便再也没人把他放在眼里了。他自己也表现得处处谦卑,不与人争。对那种不如他的人,他依然是瞧不起。强者统领弱者,弱者甘愿屈服。这个世界好像就是如此。在我看来,老秋家的败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土地下放时,他家人口众多,按人头分土地,分到了不少。后来,他三个女儿陆续嫁人,土地还在,便成了村里的土地大户。直到90年搞良田改制,他家多出来的土地,才不得不让出来。这是他家会败落的一个原因。老秋多才多艺,是手艺人,靠手艺吃饭。下地干农活,他不喜欢,也不擅长。两个老人的到来,正好为他干农活,等于是有了两个不花钱的长工。后来,两个老人死了,农活便落到他女人身上,忙不过来,荒废了不少。这也是败落的一个原因。最大的原因,还是他无法靠自己的手艺吃饭了。

曾经,杀猪需要办宰杀证,杀猪的屠夫必须持有公家颁发的执照。后来,宰杀证取消了,屠夫的执照也没用了。这时,便很少有人再找老秋杀猪。对他而言,这可是不小的损失。他会扎花圈,会扎灵屋,会打锣鼓,这些都是赚死人的钱。但并不是天天会死人,要想靠此养家糊口,实在有点困难。他还会下厨。村里不拘谁家有个红白大事,都会摆酒席。但也不是天天发生这样的事。何况,村里厨师不止他一人。如此一来,他无法靠手艺挣到钱,家里也就越来越贫穷了。

尤其是新世纪之后,他家的日子更是艰难。

从2000年开始,村里响应退耕种茶的政策,纷纷放干水田,不种水稻,种上了从福建引进的良种茶。对村里人而言,这是一次巨变。面对如此巨变,很多人的思想适应不过来,无法接受。他们觉得,不种水稻,哪有粮食吃。当时村里流传着一句话:茶树下水田,回到59年;茶树上山坡,饿死农二哥。很多人坚决不种茶,按照惯性思维种水稻。就连村支书本人,天天动员别人种茶,他自己却不种。后来,他看见茶叶果然能卖钱,有了钱哪还愁吃饭,就后悔没有早种茶。老秋也不种茶,坚持种水稻。几年过后,他当然也种上了茶。但这种落后,还是让他付出了代价。

新世纪之后,中国的变化极其迅速。在大山深处,人们虽然还过着跟以往差不多的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整个中国变化的大浪潮,使很多东西迅速碎成泡影,被遗弃在时间的流沙之中。村里先是放弃祖祖辈辈种植的水稻,靠茶吃饭,紧接着,大部分人便踏上了外出打工的漫漫征程。转眼之间,靠茶已经吃不了饭,必须靠外出打工。土地失去了价值,进城打工几乎成了农民的唯一出路。年迈的老秋,哪里能适应如此巨变。除了接受贫穷,他别无选择。

面对社会的巨变与无常的命运,老秋也挣扎过,试图改变自身的处境。跟随外出打工的潮流,早已不再年轻的他,去过宜昌。在宜昌,他在建筑工地煮饭。他本来就是厨师,这煮饭的活,于他而言,也是驾轻就熟。由于年纪大了,做事手脚不快,没干多久,他就回来了。此次宜昌之行,是他生命中的唯一一次远行。人世的尽头,终究归于黄土。这是所有人的宿命。而在这大地上,我们都在南来北往的折腾。对老秋而言,他此生到达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宜昌。从宜昌归来,他好像去了外星球一样高兴,逢人就说在那边所经历的一切。这些经历,除了给他的人生带来一点新鲜和刺激,没有多大的用处。

之后,他担任了几年整修公路的工作。进村的公路没有浇筑沥青,坑坑洼洼的,一下大雨,便是泥浆满地,还被雨水冲刷出道道泥沟。老秋每天就扛着锄头,在公路上小修小补。一年下来,他能拿到两千块钱的工资。几年后,这项工作取消了,他也就没有了收入。他手头还是存了几个钱。他的儿子便打主意,想方设法弄到手。结果,两父子发生争执,关系很僵。日益贫穷的老秋,自觉不如人,也就收敛起了当年的蛮横,渐渐地活成了一个低眉顺眼的人。

(本文节选自散文集《烟火人间》)

书名:烟火人间

作者:曾瑞

字数:280千字

出版日期:正在出版

内容梗概

这是一本散文集,也像小说。书中的人物主要来自湖北鄂西的一个小乡村。在武陵山区,美丽的清江边,有座城市叫恩施。从恩施过去三十多里,就到了群山环绕的芭蕉小镇,再走几里山路,有个叫龙潭沟的地方,即是书中写到的小乡村。此地居民多为土家族,依山傍水,修建着黑瓦木柱的吊脚楼。

本书分五辑。第一辑为出山的路,第二辑为远去的亲人,第三辑为往事不堪成人生,第四辑为逃离乡村,第五辑为何处是归程。书中人物年代跨度很大,从民国时期一直到现在。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来反应乡村的巨变。

乡村的核心是土地。短短几十年间,土地在乡村人的生活中发生着变化。曾经,有人因土地被打成地主。后来实行公社制,大搞集体,很多人被饿死。再后来,土地下放,农民还是没饭吃。从90年代开始,进入市场经济,土地很快失去价值。这群农民,被迫逃离土地,转眼间成了农民工。

新一代的农村出身的打工仔在城市挣扎,迷茫,他们想扎根城市,城市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地,他们想回去,乡村已经是空巢。一群飘泊者,游荡在乡村与城市之间,仿佛时代的幽灵。

新书预售

TA们已关注

(0)

相关推荐

  • 这个叫糍粑,好吃是好吃,就是做起来比较费...

    这个叫糍粑,好吃是好吃,就是做起来比较费时间 要提前两三天用水泡糯米,中间还要及时换水,要不然容易馊,就不好吃了. 泡好糯米后,要用石磨把糯米磨成水粉.磨成粉之后,再用布袋装起来,用石板压住,把里面的 ...

  • 【蕲春乡音乡调大家都来唱】第一辑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张红云张丽平许时光歌唱汇集 说明:本乡音乡调专辑中,依次出场的是张红云,唱黄梅戏片断:然后是许时光,唱现代京剧<沙家浜>片断,和现代歌曲,然后是张丽平,演 ...

  • 【蕲春乡音乡调大家都来唱】第二辑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张红云.王德生.吴红星.许时光家乡黄梅戏四人对唱 说明:本乡音乡调专辑中,依次出场的是张红云.王德生.吴红星.许时光. 四位歌唱分享者的介绍 张红云,蕲春县向桥乡斌冲 ...

  • 我歌单 民歌(30)《龙船调》四川民歌

    歌曲<龙船调> 歌词 正月是新年(哪咿哟喂). 妹娃子去拜年(哪喂)! 金哪叶儿梭银哪叶儿梭! 阳雀叫(哇咿呀喂子哟,那个咿呀喂子哟)! (女白)妹娃要过河哇,哪个来推我嘛? (男白)我就 ...

  • 五更调(说唱)||讲唱:白喜祥;采录:白素平

    五更调(说唱) [汉族] 讲唱者:白喜祥  男  八十五岁   正定县西安丰村民  文盲(已故) 一更里来梳儿呦妆台 从头上拔下根金凤钗呦来 金凤钗插在梳妆台上 忽听得情郎哥走进屋里房来 叫丫鬟收拾着 ...

  • 初中音乐《龙船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并演唱<龙船调>这首歌曲,学生能够体验到湖北民歌歌曲的艺术魅力,从而提升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产生民族自豪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学唱.以及创 ...

  • 【民歌经典】《龙船调》——手风琴版【视频+乐谱】

    Hello!大家好~欢迎来到刘宽音乐工厂! 本期节目正值端午节之际,我为大家带来一首非常经典的湖北民歌--<龙船调>,愿朋友们幸福安康.开心快乐! <龙船调>--手风琴版[视频 ...

  • 他乡之音 ·《新龙船调》- 演唱 椰风吹、青芸

    新龙船调 词曲:方石 演唱:椰风吹.青芸 妹娃要过河呀 金呀银呀锁 是哪个来推推她撒 金呀银呀锁 妹娃要过河呀 金呀银呀锁 是哪个来推推她撒 金呀银呀锁 妹娃要过河呀耶 哪个来推我嘛 妹娃要过河呀嘞 ...

  • 刘其群【诗歌】龙船调

    文             品             读             龙船调 文//刘其群 谁用高亢 唤醒了一江春水 谁拿婉转 温柔了儿女情长 山之巅,海之渊 歌声风流曲悠长 声声号子 ...

  • 何本群【诗歌】龙船调故乡的绿衣使者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美             文             品             读             龙船调故乡的绿衣使者 文//何本群 云雾缠群山 绿水绕青山 我身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