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恩施,一个不是人住的地方
◆ ◆ ◆
文丨曾瑞
近日,看见很多人在赞美恩施,身为一个恩施人,我没感到高兴,而是心寒,因为我知道,在那片穷山恶水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多么卑微的人,谨以这篇旧文,表达心中的小小情绪。
去年某天,偶然兴致,想吃一回糖葫芦。一问,委实吓了一跳,竟然要两块钱一串。记得小时候在二街,这玩意儿,是只需几毛钱的。不得不令我感慨,这那是吃糖葫芦,飞涨的物价,分明是吃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嘛。今年的某天,偶然兴致,和女友一道去武商量贩买了只烤鸭,然后进了市一中对面的一家苍蝇小馆。拿来菜单一看,我的天,素菜一律十块,荤菜最低十五,顿时一惊。三年前读高中,也算是光顾这儿的常客,那时素菜三块,荤菜五块。不料,今日之下,已是这般昂贵,又是一番感慨。物价上涨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如果能划等号,足见恩施发展之快。
近几年来,恩施的面貌也的确可谓日新月异,今日通高速,明日通火车,跟在时代的屁股后面,足以令我们骄傲自满了吧。就连尚无公路的我的家乡,也受到了一些惠顾。2008年金融危机,什么都不景气,实在害苦了家乡的种茶人——茶价一跌再跌,物价稳居不下。高速、铁路一通车,尽管还是金融危机,茶叶总算卖相比以前好,家乡人愁眉舒展了。今年,与我家仅有一山之隔的筒车坝,开始着手打造乡村旅游业了,在大山深处,已经挂起了“仙居恩施”的牌子。
领导们在打造“仙居恩施”这块牌子上,实在费了不少心血,花了不少“毛爷爷”。土家族侗族苗族之类的,被汉化了无所谓,找些漂亮的姐儿帅气的哥儿,披一身少数民族服装,田间采茶,清江边谈情,大峡谷里喊山歌,拍几张照片摄一段录像回来,一张贴,一播放,真是妙处难与君说。中国到底是诗的王国,我们的骨子里从来就不缺乏艺术细胞,个个都有诗人之浪漫,人人能发诗人之狂想。找一群肌肉男,一丝不挂,到神龙溪去拉纤,绿汪汪的水,青幽幽的山,多自然多壮美啊。八十岁的老头,身背篓子,手扶打杵,弯腰弓背,登上青石板的石阶,也是不错的地方特色。选个风光旖旎的地方跳起摆手舞,清江河里划条船唱起《龙船调》,再把高速路、铁路拍几个雄伟壮观的镜头,放开嗓子喊几句——“火车通到了家门前,我们朝着大路走向明天”,那感觉真是说有多美就多美。
这么一说,我发觉,居住在恩施确实好。至少这地方富二代不多,打了人还狂妄声称“我爸是李刚”的也少,药家鑫之类就更是没有了。媒体很听话,少有爆料和炒作,就连只为涉嫌作弊遭老师惩罚而后跳楼自杀这样的事,也可以“雁过不留痕”,跳过也就算了。纪委被谋杀,派出军队站岗放哨,以防愤民的暴动,算是大事件了吧,还是可以瞒天过海,不让全国人民担忧。有时候,也不免闹点乱子——邓玉娇案,神龙溪纤夫——聚焦一回全国人民的眼睛。不过,倒确实无大碍,我们破案的迅速,策略的周全,面向全国人民大显一回身手,反而赢来口碑。不好的无人知的就当不存在,好的无人知的就大力宣传,不好的又有人知的就做给人看。于是乎,人民开心,领导舒心,国家放心,真可谓皆大欢喜了。
于丹路远迢迢来一次,吃饱喝足,又承领导推崇与厚望,兜里还压了一叠“毛爷爷”,总得留下点什么作为回报吧,毕竟中国人都讲究礼尚往来。看看这连绵的青山,看看这拥挤的街道,心中叹了叹气,手上却是大笔一挥——仙居恩施。在她看来,或许根本不是个人住的地方。领导们错会了意,倒是兴哉乐哉,四处挂起了这金字招牌。既然是“仙居”,可见我们都已是“白日飞升”了的,生活在恩施,不乃平生之大幸?
我想,恩施的百姓,是只希望做人的,若是突然让他“仙”一次,倒会诚惶诚恐。做人,顶多挨领导们一句骂——不识抬举,却免除了和“仙”们去争夺名号。其实,中国的百姓自古以来要做人都很难,也很少抱有要做人的希望。战乱的时候,就发“乱离人,不如太平犬”的慨叹,分明是连做狗也渴望了,和平年代,则又是“愿效犬马”,可以名正言顺地做“犬马”了。社会毕竟是前进的,再说某党的天下是人民当家做主,老百姓的位子自然就从当初的“犬马”升而成“仙”,足见升之高,成之大了。然而,还是没做回人,究竟些微遗憾。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委实一个人间仙境。若是砍掉了审美的幻梦,单就“寒山”又是“石径斜”,还在“白云深处”,足见地方偏僻,交通不便,所生活的人恐怕未必就多么“仙居”吧。如果有人不信,你不妨去到那儿生活一段时间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