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世界的另一层真相——整部《西游记》都是孙悟空的心境

对于《西游记》人们已经熟的不能再熟,而对于西游世界的框架和布局,自然也没什么秘密可言。无非就是天地人三界,上有天庭,下有地府,中间夹着四大部洲和四片汪洋大海,共同组成了所谓的人间。

但是这也只是最表面上的理解,是一种直观的讲述和感受,根本算不上深度了解。因为要想真正深入了解这部名著,首先需要找到一个非常合适的切入点,然后才能顺藤摸瓜,循序渐进,接触到最为核心的隐秘所在。

那么这个切入点究竟在哪里?其实就在书中的一号男主角孙悟空身上。以孙悟空的角度来看待西游世界,就会发现一种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奇妙感触。甚至也可以这么说,如果以孙悟空的身份作为代入,那么整个西游世界,其实更像是他的内心世界,孙悟空在书中所经历的事情,就像是一层又一层的心境,或者也可以称之为梦境。

灵台方寸山就是最明显的暗示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如果把这两个名称当做一个字谜来拆解,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答案——心。

那么这个“心”又是谁的心呢?就是孙悟空的心!因为菩提老祖所在的灵台方寸山,正是孙悟空心心念念向往的地方,在拜师学艺的时候,孙悟空的心其实并不大,里面只装着花果山和灵台方寸山。

这就是他当时的心境,虽然也曾在四大部洲游走过几十年,但是那红尘万丈却始终未曾入其心间。因为彼时他的心是纯粹的,并不向往功名利禄,也不知何为荣华富贵,甚至不贪不嗔,也不与人计较。

比如原著中有这样一段原文,正是孙悟空对菩提祖师亲口所说之言:

“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可见这时候孙悟空的内心简直就像一张白纸,或者也可以称之为一片净土,唯一的想法就是求仙问道,学个长生不老之术。然而回过头来再看原著中对西游世界的描述,此时也没有涉及到太多的地方,重点描写的只有花果山和灵台方寸山这两处。

由此可见西游世界的展开,一直都在和孙悟空的内心同步进行,在跟随他的心境一步步扩大。尤其是孙悟空离开灵台方寸山之前发生的一件事情,最是能够体现这种说法。

按照原著中给出的情节,孙悟空之所以会离开灵台方寸山,是因为他在师兄弟的面前变成了一棵松树,从而引得众人纷纷喝彩,结果惊动了菩提祖师,最终使其被驱逐下山。在这段情节中,其实有一个经常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关键点,那就是为什么孙悟空变成松树会引发这么严重的后果,这棵松树又象征着什么?

然而面对这种看似无解的问题之时,往往不需要用非常复杂的方式,最直接简单的方法反而更加有效。首先来看松树本身的含义:

“它代表着是坚强不屈,不怕困难打倒的精神,它孤独,正直,朴素,不怕严寒。四季常青,是一个真正的强者。”

其中重点就在于最后一句,松树象征着真正的强者。而这也正是孙悟空内心中对自己最直观的感受,因为他当时已经学会了菩提祖师教他的所有神通,能够上天入地,无惧风雨雷电,勘破生死轮回,可谓一身本领通天动地。

在这种情形之下,从来没有获得过如此能力的孙悟空,自然会认为自身已经强大到了极点,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真正的强者。对他来说,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受,而那棵松树也正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正如古人所说,相由心生。他的内心感受,已经通过具体形象显现了出来。

或者说灵台方寸山上发生的一切,其实都是他与心境中的所感,所见,所悟,所有事情的发生,就像是其内心在梦境中的种种表现。虽然原著中没有明确表示西游世界是孙悟空的内心体现,但是通过种种迹象来看,这种可能也的确不是没有。

譬如孙悟空的一项看家本领——筋斗云,就非常具有这方面的暗示意义,朝游北海暮苍梧,一念之间十万八千里,只要心念一动,天地之间随处可去。如果站在正常人的角度去理解,是不是只有在自己的梦境或者内心世界当中,才会拥有这样的能力。

所以说灵台方寸山上发生的所有事情,已经给出了非常明显的暗示,我们完全可以把整个西游世界,当成孙悟空的内心世界去看待。而拥有了各项神通之后的孙悟空,自然也对自己内心中的世界,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探索欲,想要看一看自己的心究竟有多大,因为此时他已经有了走出这一层心境的能力。

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强者之后,孙悟空开始放任自己的内心

当孙悟空觉得自己足够强大,主动设计灵台方寸山那一层心境之后,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也随之出现在了他的眼前。天庭、地府、东海龙宫,它可以深入汪洋大海寻求珍宝,也可以强闯幽冥事了拂衣去,甚至还能够登上天庭大闹蟠桃会,将整个三界搅得是一片沸腾。

但若是把这些事情都对应到他的内心世界当中,其实完全可以得出另外一种结论,那就是孙悟空在以放任的方式探索自己的内心。所谓的天庭地府等等都是某种心境的显化,是某种心绪在其内心中的形象化体现,有洋洋得意,有怒火中烧,有桀骜不驯,还有狂妄无知……

这些都是一个正常人内心中所具备的情绪,是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经历,没有人可以完全避免。所以孙悟空经历的这些事情,更像是处在人生某个阶段时,内心中必须经受的历练。在这种特定的时期,那些象征着年少轻狂的心绪,都会不由自主的喷发出来,然后通过某些事情进行显化。

而孙悟空在大闹天宫这段期间的所作所为,正是这种显化的具体呈现,此时此刻,他的内心世界几乎已经扩张到了极点。然而当这些轻狂之态显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负面影响也会逐渐显露出来,这时候就需要有一种力量来进行克制。

于是《西游记》原著中出现了将孙悟空镇压在五行山下的如来佛祖,对方用一座五行山将其牢牢压制,一直压到了500年之后。但是与其说是如来佛祖镇压了孙悟空,倒不如说是孙悟空通过自身的克制力和自控能力,强行压制了自己的内心,使那一刻由于得到强大力量而变得浮躁的内心,敛去了张扬和轻狂的姿态。

因为如果把西游世界比作孙悟空的内心,那么其中其实并不存在外力因素,所有的人物和事件都只不过是他心中意念的显化,所以如来佛祖应该就是一种自我克制的象征。这种力量能够使浮躁的内心变得沉稳,能够让轻狂的心绪得到压制,甚至让人的内心逐渐净化。

而这种力量的出现,也正是一个人开始走向成熟的象征,说明孙悟空的内心世界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完整,不再像最初那样空泛,也不像初出茅庐时那样张狂。这段时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沉淀的过程,可以使人生和内心变得更有底蕴,使精神世界变得更加韵味悠长。

西天取经的过程,是一种琐碎而又细致的淬炼

从五行山下出来之后的孙悟空,虽然已经有了初步的底蕴和积累,但这只是一种宏观意义上的沉淀,其心境虽说已经得到了提升,可是仍有缺乏真正的历练。这时候他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才算有了初步的认知,刚刚开始认清自己,接下来所需要的是进一步的深入探索,真正了解自己的心。

俗话说小隐于野大隐于市,五行山下的500年沉淀,只能相当于一种小野修心的境界,是对过往经历的反思和总结。正所谓静极思动,一味的沉寂并不能使人的心境变得更加完整,而是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去补充,通过更多的事实去印证。

因为宏观的概念只是框架,细致入微的细节才更能体现精髓。与之前大闹天宫的情节相比,西游路上的这些劫难,无疑算不上那么惊天动地,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些细枝末节的琐事。

不过也正是在这些琐碎的细节当中,孙悟空的内心才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历练,他通过一件又一件小事,领略到了更多做人的道理,同时也一步步更加认清了自己。这个过程就像是佛家讲究的“入世”,要想修行到圆满境界,不仅要“出世”,更要“入世”,不体会万丈红尘,就无法真正超脱世间。

回过头来再看西天取经这一路上所发生的事情,孙悟空不正是在滚滚红尘中走了一遭吗?当年令他痴迷的虚荣,让他向往的地位,在这一路上要重新经历了一遍,可是这一次却再也没能打动他的内心。

不过即便如此,他此时依然沉浸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当中,仍然没能走到超脱的那一步。筋斗云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因为他还在使用着这项神通,就说明他的心念没有彻底安定下来,从而也就无法做到一朝顿悟,超脱内心。

当然,这个过程根本急不得,需要有一定时间的积累,然后才能慢慢有质变达到量变,最终实现突破性的飞跃。孙悟空也是如此,经过西游路上长达十几年的磨练,才将所有的人生真谛慢慢融会贯通,实现了终极一跃,从此成为超脱于世间的斗战胜佛。

在这一刻,他的心境才算是得到了真正的圆满,终于真正认清了内心世界,对自己的内心有了一番深入透彻的了解。我们甚至可以做一个这样的设想,孙悟空其实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花果山,无论是灵台方寸山求道学艺,还是后来大闹天宫闯荡三界,抑或是跟随唐僧西天取经,这些情节实际上都是一层又一层心境的显照,是他的内心世界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逐渐变得清晰和完整。

也就是说所有的西游故事,其实都是孙悟空内心历程的形象写照,是由心化相的体现。所以说如果站在孙悟空的角度来看,整个西游世界其实更像是他的内心,那些故事情节也都是内心活动的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最值得注意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孙悟空精神上的的自我克制和反省能力,如果没有这一点,他就将会永远受限于某种心境,而无法突破最终的顿悟之境。

结语

人这一生都在不断脉动着向前的脚步,随着阅历和经历的增多,我们的心境也会随之变迁,内心世界也会逐渐变得丰富。可是与此同时,也难免会在某一层心境中迷失,找不到继续向前的道路。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是否也需要向曾经的孙悟空那样,用一种力量压制住自己的内心,让其进行一番沉淀。

正所谓厚积才能薄发,没有暂时的沉淀,就没有日后的突破。人生真正的圆满,不是曾经有多少辉煌,因为那些到头来终归只是一场虚幻的梦境。唯有像孙悟空那样,一层层突破自己的心境,最终实现思想上的终极一跃,才能从这场梦境中彻底清醒过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