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服务:古籍装帧实践嵌入文学院古典文献学课程
在图书馆“服务宣传月”积极开展各项服务活动之际,古籍特藏部葛瑞华老师嵌入文学院李小龙教授开设的古典文献学课程,引导修习该课程的研究生们完成了古籍装帧的实践。古典文献学课程主要讲授古籍文献的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辨伪、辑佚等理论与方法,是培养古籍整理研究、古籍修复保护等人才的专业基础课。古籍装帧属于其中版本学的范畴。由于明清以来最常见的装帧形式是线装,目前的古籍装帧实践课一般以培养学生掌握古籍线装的基本方法为目的。
此前,葛老师已经嵌入过文学院的文献学课程。本学期开学初,在图书馆新成立的文学相关学科服务团队的联络下,李小龙教授再次邀请葛老师开展古籍装帧实践培训。2021年4月22日和29日,选修该课程的2020级硕士生27人两次走进图书馆的古籍修复中心,完成总计四小时的古籍装帧实践课。
为保证教学质量,葛瑞华老师与李小龙老师充分沟通后,做了周详的教学设计与前期准备。她提前一周开始配备工具和素材,包括铅锤、针锥、镇纸、直尺、丝线等等,并用古籍修复专用打印机给宣纸打上栏线、版心等,再将宣纸裁成适宜的尺寸,使之具备古籍书页的基本样式。
图1 葛老师布置好的教学环境
葛老师的古籍装帧实践课围绕一册线装书的完整装帧流程展开。该流程大体可分为十个环节:折书页、齐栏、书页压平、搓纸捻、算尺寸、订纸捻、上书皮、打眼、缝线、贴书签。
图2 葛老师在制作教学计划
在4月22日的课上,葛老师主要指导同学们完成了十个环节中的前六个:
1.折页:葛老师先向大家演示折页的规范动作,并交代几个关键点。然后给同学20分钟时间完成折页步骤。
图3 一丝不苟地折页
2.齐栏:这是线装书装帧实践中比较困难、考验耐心与细心的一步。葛老师一边演示一边传授大家秘诀:齐下口(即将书叶的下边栏对齐)。然后给同学40分钟时间至一小时来完成这个步骤。
图4 葛老师逐个观察并指导每位同学的齐栏操作
3.压平:将已齐栏的书页放在压书机下压平。
4.搓纸捻:在等待压平的过程中,葛老师指导同学们搓纸捻。
5.算尺寸:尺寸的计算至关重要,只要确定了四个线眼的位置才能确定两个纸捻的位置。
6.订纸捻:打眼,将纸捻从眼中穿过,即可将书大体固定住了。
在4月22日的课堂上,每一位同学都在葛老师指导下认真完成了所有步骤,制成了一册毛坯本。
图5 同学们的半成品作业
4月29日,葛老师继续指导大家完成线装书装帧的工序。学科服务团队的同事事先帮葛老师拍摄了关于打结和缝线这两个操作的视频,在大屏幕上滚动播放。
图6 正在播放的缝线视频
课程开始之前,葛老师给几位同学赠送了小奖品——她熬夜自制的袖珍线装本,嘉奖她们在上一次课堂的优异表现。
图7 袖珍线装本
紧接着葛老师给大家介绍了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和一些要点:
1.上皮。这次书衣选择扣皮的方法,扣皮的方法相对复杂却更美观。包括划痕、剪角、粘皮几个步骤。
2.打眼。要严格遵守长宽比例,以达到审美上的舒适。具体尺寸比例,上堂课已讲解清楚。
3. 缝线。要学会给线打结,线经过每一个眼的顺序不能错,收尾也有要点。
4. 贴签。共两层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8 葛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上皮到缝线工序
这些步骤,看似容易,实则艰辛。葛老师一边讲解,一边给大家演示。演示结束后让大家赶紧操作。很多同学在扣皮环节就多次返工,才完成工序。打眼要打成一条直线,距离不紧不松,也极考验人的手眼协调能力。缝线功夫更是让不少同学感到“被虐”了一回。尽管大屏幕上反复播放着如何给丝线打结、如何缝线,还是有同学发出“看不懂”“好难啊”的哀叹。
图9 聚精会神的同学们
本次课程按教学计划总计4小时,葛老师为保证每一位同学都保质保量完成作业,手把手教同学们,将4小时的课程延伸到整整8个小时,中午休息时间名副其实地废寝忘食。她不辞辛劳,全情投入,真是体现了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与服务精神。
图10 葛老师手把手教授
本次古籍装帧实践课使同学们对古籍的线装形式有了切身的感受,深化了理论学习的效果,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也使学生们初步掌握古籍装帧的传统手工技艺。
图11 李小龙老师从旁指导
学科服务团队的老师随机采访了两位同学,以下是他们的感想:
孙同学: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一本古籍从无到有的生命历程,折线、齐栏、缝线……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的标准和一丝不苟的细心。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没有葛老师、萧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我这个打小就手废的拙工实在无法使这本线装书从我手上诞生。经过这堂课的洗(du)礼(da),我对敬惜字纸、珍视古籍这些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只有亲身经历过其中的不易,才能理解书的历史,生发对“有典有册”的尊重以及“书于竹帛”的敬畏。
乔同学:能接触古籍制作工艺、参与到制作过程中对我来说是很有趣和宝贵的体验,也让我了解到这项工作的不易,齐栏、缝线等等每一步,都需要专注、细致和耐心,这个过程中也充满了挑战,最后的成品可以说凝聚了制作者的心血和爱意。因为是手工,所以每个人做出来的每本书都是独一无二的,也因此特别鲜活。非常感谢这两次实践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后在看书时也会更郑重,更有敬畏之心。
据葛老师介绍,今年选修古典文献学课程的学生素质好,悟性高,上手快。这主要归功于同学们的对古籍装帧的兴趣。我们观察到每一位同学都全神贯注,积极主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近年来,我馆古籍特藏部利用场地条件与专业特长,多次为文学院、历史学院的文献学课程课程嵌入古籍版本鉴定和线装书装帧实践,屡屡收到来自文学院、历史学院师生的肯定与好评。同时,图书馆积极宣传古籍修复相关知识技能,曾举办过多次古籍珍品展览、古籍修复体验活动,前不久还邀请了国家图书馆易晓辉老师给大家做了“纸载千秋——中国古纸与传统手工纸”的学术讲座。类似的活动使同学们对古籍的纸张、装帧形式等原本小众的课题有了一定的认知,促发了浓厚的兴趣。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往后的装帧实践课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修复中心介绍
作为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积极开展古籍保护工作。古籍与特藏部下属的古籍修复中心占地面积近200平方米,包含古籍修复室、修复技艺传习室、数字化设备间和专用库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此设立了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传习所。这是北京地区首家高校传习所,并得到国家保护中心的持续支持。古籍修复技艺2008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既是广大师生了解和学习古籍修复技艺的站点,也是学校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基地。专业的修复人员和先进的设备资源充分保证了“古籍修复与保护”、“古籍版本与鉴定”、“古籍装帧实践”等《古典文献学》嵌入式课程的开设,今后也将持续开发相关实践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