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源流史》印度古代哲学之四:六师学说

印度古代哲学之四:六师学说

公元前6 世纪至公元前3 世纪,是古代印度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印度古代两大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主要部分在此时编纂完成,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 史诗时期"。在史诗时期,铁器开始广泛使用,各行业的专门化已有相当的发展。特别是在恒河中下游地区,因地利之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出现了8 大著名城市,即摩揭陀的王舍城、拔祇的吠舍离城、居萨罗的舍卫城和阿逾陀城、迦尸的波罗痆斯城、鸯伽的赡波城、拔沙的憍赏弥城和犍陀罗的呾叉始罗城。这些城市成为各城市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有了相应的新的变化,旧的等级制度开始受到破坏,阶级分化更为加剧。以国王为首的刹帝利贵族,不但据有重要的政治地位,而且通过战争和掠夺,在经济上也十分富有;一些吠舍靠经商或放高利贷致富,成了新的奴隶主。

势力日益强大的刹帝利和吠舍上层,对于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地位越来越不满了。吠舍下层和广大的首陀罗,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则更加恶化,对于当时的社会秩序也十分不满。

史诗时期,列国争霸战争剧烈。当时有鸯伽、摩揭陀、迦尸、居萨罗、拔祇等16个主要国家,各国间为争夺领土和霸权不断发生战争,最后摩揭陀国在难陀王朝时(公元前364-前324 年)征服了诸国,基本上统一了恒河流域。在长期争霸战争中,刹帝利统治阶层势力得到大大加强。

恒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列国兼并战争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这必然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有所反映。在这以前,社会上最有影响的是以婆罗门为代表的旧氏族贵族,婆罗门教是他们的精神武器。到这时期,婆罗门教与现实社会的变迁不相适应,人们对社会、人生和自然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产生了疑问,对这些问题进行思索和争论,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新的学说和学派,形成了" 百家争鸣" 的局面。

当时的印度有两大相对立的思想潮流:一是正统的婆罗门教,一是反婆罗门教的异端思潮或自由思潮,即所谓" 沙门思潮"。沙门的原意是" 努力修行的人"他们常与婆罗门生活方式不同,有的以求乞为生,从事各种苦行和瑜伽的修炼;有的从事医生、星相家等职业。他们结成僧团或派别,在群众中宣传自己的信条。

沙门思潮派别为数众多,据佛教经典记载,有"六十二见" 、" 九十六外道" ;据耆那教史籍记载,有" 三百六十三见"。沙门思潮各派有自己的领袖,形成自己的学说。它们代表着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沙门思潮各派争论的主要问题有" 世界的起源" 、" 人生的归宿" 、" 有无因果" 、" 世界和自我是否常住不变" 、" 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 人死之后灵魂是否存在" 等。沙门思潮对古代印度哲学思想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沙门思潮的重要代表是原始佛教和六师学说。"六师" 是当时六位著名思想家,即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末伽黎.拘舍罗,尼乾陀.若提子,富兰那.迦叶,婆浮陀.伽旃那,散惹耶.毗罗梨子。其中,前三师分别是顺世论、生命派、耆那教的先驱,他们的学说将在下文详细介绍。现主要介绍后三位思想家的哲学见解。

富兰那.迦叶,姓迦叶,从母得名富兰那。他提出道德否定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偶然的,否认婆罗门教的善恶业报论。他说,一个人无论是自己去杀害众生,还是教人杀害众生,都不算作恶。自己或教人去偷盗、淫佚、妄语、放火,也没有罪,不会有报应。相反,到处去施舍行善,也没有福报。人们道德的好坏是自然形成的,是" 无因无缘" 的。

婆浮陀.伽旃那,也称迦罗鸠驮.迦旃那,迦旃那是姓,从母得名迦罗鸠驮。他认为世界上各种生命和事物都是由地、水、风、火、苦、乐及生命(灵魂)7种要素所构成的。它们独立永恒地存着,不生不灭。众生的身体虽也由这7 种要素构成,但它们之间仍有间隙存在,并未形成有机的整体。

他一方面承认地、水、风、火4 种物质因素是世界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认为苦、乐、命这些精神因素也为世界的基础,因而在哲学上属于二元论者。他否认因果报应,认为众生受苦受乐都由命运决定,不可改变。

散惹耶.毗罗梨子,从母得名毗罗梨子,散惹耶是字。他提出不可知论,对当时争论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都不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认为说有即有,说无即无。他主张积极修行,认为经过" 八万劫" (可概释为无穷尽的时间)自然可达到精神解脱。

六师,尤其是后三师的学说,均系后人追述,而又支离破碎,时有相互混淆之处,但从总体上表现出一股强大的怀疑、批判的思潮。六师之间观点不同,也有争论,有责难,但他们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具有反婆罗门教的倾向。在世界观和认识论方面,他们相信自然界的原因或规律比神的创造或游戏更为重要。反对梵天创世说;认为来源于实践的人的知觉、经验,比吠陀天启更有效。在社会伦理观方面,他们反对婆罗门教的" 法" (宗教职责、种姓义务和道德责任等)、业报轮回、天堂来世等,相信通过人的努力是可以在现世中获得幸福。这些学说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当然,在六师的学说体系中也存在着许多时代的局限,如在社会伦理观方面,有的还没有彻底摆脱婆罗门教的影响,具有消极和宿命论的性质;有的走向极端,否定一切,抹杀是非界限,等等。

六师的学说同原始佛教一起都是当时沙门思潮的主要代表,它们打破了婆罗门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客观上推动了印度社会和思想文化的进步,在印度哲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

(0)

相关推荐

  • 【馒头问答·15期】印度的“种姓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

    [提问] "馒头大师好!最近印度的疫情好像失控了.对于这个邻居我一直挺陌生的,一个印象就是歌舞,另一个就是教科书里说到过的"种姓制度",能说说印度的这个"种姓制 ...

  • 古印度哲学的终结

    奥义书的含义是吠陀的最后部分,或吠陀的最高意义,它是吠陀哲学的总结和发展.后世称之为"吠檀多(vedanta)",意为"吠陀的终结".由于吠陀哲学是"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原始社会思想之四:最初哲学

    原始社会思想之四:最初哲学 原始人的思维,反映了在恶劣的环境下争取生存的历程,反映了在他们所不可理解的危险环境中有效地求生存的经历.这种经历,使原始人的思维既有具体.细致观察的倾向,又带着种种神秘思索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四:新斯多亚主义

    古罗马哲学之四:新斯多亚主义 斯多亚派随着历史的演变从希腊世界进入罗马世界,罗马人把它拿来加以改造,因而它的实践的和道德的原则更进一步得到了重视,伦理学也被提高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宿命论和禁欲主义的观 ...

  • 《世界哲学源流史》人文主义哲学之四:个性生动

    人文主义哲学之四:个性生动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们,差不多个个神采飞扬,个性生动,可以说人人都有一段不凡的经历.他们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他们中有文学家,有艺术家,有神学家,有科学家,有僧侣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一:古罗马思想文化

    古罗马哲学之一:古罗马思想文化 古罗马哲学在理论上是古希腊哲学的继续,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因为古罗马思想文化的形成受古希腊思想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同时,这也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历史的演变有密切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二:卢克莱修1

    古罗马哲学之二:卢克莱修1 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约公元前99- 前55年)是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关于他的生平,我们只知他出生于罗马共和国的末年,是凯撒的同代人,历史上未留下任何其他可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二:卢克莱修2

    古罗马哲学之二:卢克莱修2 2.对宗教迷信的批判--无神论者 从原子论出发,卢克莱修针对当时罗马现实思想斗争的特点,展开了对宗教迷信的批判,他给自己规定的目标就是要能用一切方法坚强不屈地抵抗各种宗教和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三:西塞罗

    古罗马哲学之三:西塞罗 从共和国的后期始,罗马人开始形成了几个唯心主义派别,如西塞罗的折衷主义.新斯多亚主义.新怀疑论和新柏拉图主义等.他们的观点虽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从希腊各派哲学中拾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五:新怀疑主义

    古罗马哲学之五:新怀疑主义 古罗马时期出现的新怀疑主义,是希腊化时期怀疑论的继续和发展.怀疑主义的创始人是希腊时期爱利斯的皮浪(约公元前367-前270 年),所以怀疑主义也被称作皮浪主义. 皮浪主义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六:新柏拉图主义

    古罗马哲学之六:新柏拉图主义 新柏拉图主义不是简单地复活柏拉图主义,而是以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神秘主义思想为基础,吸取了斯多亚派.怀疑论及亚里士多德的某些思想,同时揉合东方宗教的某些教义构成的一种神秘主义 ...

  • 《世界哲学源流史》人文主义哲学之一:巨人汇聚

    人文主义哲学之一:巨人汇聚 文艺复兴时代有什么特点?对此,恩格斯有过一段精采的论述.他说:"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