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楚雄的南华县竟然是明朝七下西洋的大航海家郑和的第二故里?

郑和(1371年-1433年),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 ),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这是百度百科搜索郑和显示的信息。

郑和下西洋画像

如今云南昆明晋宁已经是公认的郑和故里了,大航海家郑和在这里出生是经过多方考证已经很明确了,这点无可厚非。但在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派傅友德为大将军,蓝玉、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30万大军进攻云南梁王时,作为元朝地方官员的郑和父亲,只能镇守一方,未等明军攻来,就劳累过度,英年早逝,时年39岁。当时年仅四、五岁的郑和(当时还不叫郑和,应该叫马和)与家人一起在逃往滇西大理的途中经过镇南(今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时与家人走散,被镇南当地一郑姓回族收养,(也有说法是郑和4岁时被父亲马哈只米里金(滇阳侯)送到镇南(今南华县)郑姓回族人家避难)后“遂袭其姓”,改名为郑和。不管何种传说,郑和幼年确实曾在镇南生活过。

郑和画像

1382年,明军占领云南后,11岁的郑和身份不幸被明军识破被抓获,同百余名儿童一起成了明军的俘虏,被傅友德、蓝玉(沐英镇守云南)带回京城(今南京),惨遭阉割。19岁时被燕王朱棣(明成祖)看中,选入燕王府供朱棣驱使。后燕王起兵谋反,叔夺侄位,也就是在晋难之役中,郑和屡建奇功,得到燕王重用。

郑和故里摩崖石刻

直至今日镇南(今南华县)城西的鹦鹉山公园,在公园大门的左手边,有一环形的水榭楼台,水上的亭子里,树着一块高1.75米,宽0.7米的石碑,其碑文左竖镌:大中华四千六百九年十月;正中竖刻:前明开拓南洋各岛之大冒险家三保太监郑和公故里;右落款为:陆军第二师长节制迤西各属文武官吏西防国民军总统官李根源立石。从落款我们可以得知,此碑由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民国元老、辛亥革命先驱、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李根源所立。

李根源所立郑和故里石碑,今存于南华县鹦鹉山公园大门的左手边,有一环形的水榭楼台,水上的亭子里

在南华县城西约2公里、龙川江北岸的逯家屯石门山的路边石壁上,也有一块比这更大的“郑和故里碑”,当地人叫“郑和故里摩崖”,石刻内容、字迹与鹦鹉山公园所立碑一模一样。但经过一百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如今字迹残毁,已经变得斑驳难辨。其实,李根源当时在镇南(今南华)立了3块相同的“郑和故里碑”,一块立于镇南州城西门外,一块立于州城东门外,另一块则刻在茶马古道路边的石崖上。城东城西的这两块石碑曾一度遗失,所幸城西的这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包产到户后被当地农民挖地时挖到后得于保存下来,今立于鹦鹉山公园内,城东门外那块至今下落不明。现存的两处“郑和故里碑”古迹已被楚雄州人民政府立为楚雄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和故里摩崖石刻

根据梁启超的著述和镇南当地民间传说,李根源考证出郑和幼年曾经流落于镇南,在郑姓养父家生活过五六年时间,也就是说郑和从六岁起,到十一二岁这段时间,就生活在我们今天的南华。明军是从南华把郑和捕获之后,由当时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英送往南京的。郑和被抓在我们南华而不在昆阳,李根源“郑和故里碑”言之凿凿。在一百多年前,李根源立“郑和故里碑”的时候,郑和的身世仍然是个不解之谜,《明史·郑和传》仅云:“郑和,云南人”五个字,并未写明郑和生于云南何时何处。梁启超在著述中,也只明示郑和为楚雄人,并没说是楚雄哪个地方人。但在清末明初,镇南前、左二所,隶属楚雄,与李根源的考证“明三保太监郑和,州人也”并不矛盾。所以,在一百年前,李根源根据梁启超的著述和镇南民间的传说,考证得出镇南是“郑和故里”是个了不起的发现,意义十分重大,并在他绘制的《滇西兵要界务图》126幅及图说两卷中注明:“明三保太监郑和,州人也。”李根源(1879-1965)是我们云南腾越(今云南腾冲)人,他每次进出云南都要路过并留宿“九府通衢”的镇南,对镇南的考察不只一两次,并在镇南留下多首诗作。学术界人士一般认为李根源寻访记录下来的史料严谨可靠,他从不轻信原有资料的记载或民间人士的口述,而是注重身临其境,亲临现场考察。

郑和故里摩崖石刻群

巧的是,就在李根源写下“郑和故里碑”的几个月后,也就是1912年春,著名学者袁嘉谷先生前往晋宁昆阳镇和代村考察,找到了郑和为其父及祖父所立墓碑,经过对碑文记载文字考证得出:郑和出生于云南省晋宁县昆阳镇宝山乡和代村。其实,在此之前的四五年,袁嘉谷就得到了郑和祖父墓葬的相关资料,这次考察,只不过是亲临现场进一步证实而已。郑和出生地从此被确认并公布于众,但这并没有推翻李根源先生“郑和幼年曾流落镇南,并在镇南被明军俘获”的结论。李根源发现镇南为“郑和故里”并立“郑和故里碑”在先,袁嘉谷考证出昆阳和代村为郑和出生地在后。按一般常识,姑娘不论出生于何处,出嫁地才是其娘家。郑和虽然出生于昆阳和代村,但郑和是在镇南生活了五六年,改名换姓后,在镇南被俘进京当太监的。郑和进京在我们南华而非昆阳,南华当之无愧是“郑和故里” !但现在宣传的“郑和故里”却不在我们南华,而是在滇池畔的晋宁县昆阳,众多的楚雄人并不知道李根源在南华立有3块“郑和故里碑”以及郑和流落南华的这段史实。至于说“1404年(永乐二年甲申), 33岁的马三保因战功显赫,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予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并不可信,学者郭荫超认为:凡天子赐姓,必以国姓,如汉高祖之赐项伯刘姓,唐太宗之赐徐绩李姓,即其明证,绝无赐人与他姓之理。这就证明郑和在我们南华被郑姓回族收养改姓之说更合乎逻辑。2012年9月15日,晋宁县委副书记李飞鸿、县委宣传部部长潘劲及晋宁县郑和研究会一行到南华县寻郑和之根,到鹦鹉山公园和逯家屯石门山参观拍摄了李根源“郑和故里碑”及“郑和故里摩崖”,也算是对郑和在南华这段历史给予了见证。

“郑和故里碑”李根源在镇南立了3块,足见李根源对郑和其人其事的关注和崇敬。李根源称郑和为“大冒险家”,而不是像我们今天称郑和为“伟大的航海家”,作为云南“重九起义”的重要成员,李根源深知郑和七下西洋的战略意义。我们不妨查看一下李根源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郑和故里碑”刻于“大中华四千六百九年十月”,此应该是黄帝纪年,即公元1911年10月,还应该是农历,因为由蔡锷和李根源领导的云南重九起义是1911年10月30日,由我们南华人钱泰丰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第一枪于1911年10月27日在腾冲打响。李根源立“郑和故里碑的时间,应该是云南辛亥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后不几天,李根源被蔡锷任命为陆军第二师师长兼迤西国民军总司令,全权处理滇西事宜,从昆明向滇西进军路过镇南的这段时期。当时蔡锷与李根源等一批仁人志士领导的云南武装起义,何尝又不是一次“伟大的冒险”?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气氛中,面对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李根源自然会想起500多年前,云南这位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历时28年、涉足亚非37个国家和地区波澜壮阔、威扬四海的伟大航海家郑和。这与李根源当时的理想抱负、所处的领导地位和时代背景是一致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