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馆镇馆之宝
这件是价值一亿多的春瓶。镇馆之宝
目前所知的珐琅彩瓷瓶存世仅有四只,除了在天津博物馆这只,瑞士和英国两个私人藏家手中的两只已有破损,另有一只于2005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件高仅为十几厘米的乾隆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以1.15亿港元成交,这不但创下了清代瓷瓶拍卖的最高纪录,而且也在古玩界掀起了一股珐琅彩瓷瓶热。天津博物馆里的这只与拍品大小相同,工艺相近,造型更为高雅,纹饰更为精细。时隔45年,同类瓷瓶市场价值翻升9060倍。
国宝级文物。高16.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5厘米。小撇口,长颈,腹部下端丰满,圈足。瓶胎质细腻洁白,胎体轻薄,釉面莹润如玉,上用珐琅彩绘画。颈部用蓝料彩绘上下两组蕉叶纹,腹部珐琅彩绘芍药雉鸡图:两只雌雄雉鸡栖身于山石上,彼此相偎,作态亲昵,周围衬以芍药花及秋季花草。空白处墨彩题诗:“青扶承露蕊,红妥出阑枝。”引首朱文“春和”印,句尾白文“翠铺”朱文“霞映”二方印。瓶底赭彩四字方款“乾隆年制”。这件玉壶春瓶,构图十分精美,芍药雉鸡寓意金鸡富贵,有吉祥的含义。画工精细入微,绘画图案取自清代宫廷画家的手稿。此瓶集诗、书、画、印于一身,有如一幅展开的画卷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
通高57.6厘米 口长35.8厘米 宽22.8厘米
清咸丰年间(一说道光年间),曾在山东寿张县梁山出土七件青铜器。它们是小臣犀尊、太保簋、大史卣、太保鼎等。这些商周青铜器,器型庄严厚重,纹饰华丽繁缛,是商周青铜器的典型代表,被誉为“梁山七器”。一时间,学者们研究著录,收藏家们争相收藏,成为清末民初金石学界的头等大事。目前收藏于天津博物馆的西周太保鼎,是唯一一件收藏在国内博物馆的“梁山七器”。
唐英敬制款白釉观音 清乾隆
高19.5厘米 宽21厘米 厚13厘米
观音像呈半跏趺坐,头戴风帽,束黑发高髻,眼帘自然下垂,眉目清秀,形象端庄,身体比例匀称,衣纹线条流畅。高19.5厘米、宽21厘米、厚13厘米。袒胸,胸前佩戴璎珞,身上交补襟披袈,内穿抹胸,为汉式装饰,给人以娴静、端庄、肃穆、安详之感。背部竖式长方框内暗刻阴文“唐英敬制”四字篆书款。
唐英(1682—1756年)是清代著名督窑官,制瓷家、书画家、篆刻家、剧作家。曾侍奉过康雍乾三朝皇帝。他长期在内务府任职,于雍正六年始至乾隆二十一年主持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督陶事宜,因成绩显著深得当朝皇帝的垂青。
翡翠蝈蝈白菜,现藏于天津博物馆,该藏品高19.4厘米,宽14厘米,重约2公斤。白菜下部分为灰黄相间,伴有褐色斑,其上的叶脉分明,叶片翻卷,形象逼真,刀法简约。作者利用菜心处材质的翠绿色,圆雕一对肥的大腹蝈蝈和一只螳螂,它们好像在边爬边啃菜叶,栩栩如生。蔬菜和草虫的生命活力会引起观者的爱抚情愫。作者的巧思妙构,更使人叹赏不已,其卓越的技艺成果,在清代玉雕中堪称冠绝。
清末 翡翠缠枝菊花纹环耳扁盖瓶此瓶由一块大的翡翠料抛开制成一对,高42.8厘米,口径9.6×5.4厘米。淡翠绿色,间少许淡粉色,色泽均匀柔和,翡翠缠枝菊花纹环耳扁盖瓶美丽晶莹。盖有桃形钮,盖身及瓶两侧镂雕缠枝菊花纹,颈肩镂空花耳上各套一活环,瓶身光素,抛光匀细,椭圆圈足,足下附座,上阴线刻兽面纹。尤其是对花、叶纹饰采用镂雕技法,雕琢更为精细,颇具阿拉伯地域风格。
铙作为一种乐器名,始见于《周礼》,其书《地官·鼓人》曰:“以金镯节鼓,以金铙止鼓。”郑玄注:“铙如铃,无舌,有秉,执而鸣之,以止击鼓。”铙形制像铃,但无舌而有中空之柄,属手执敲击乐器,其用途是在退军时敲击之止鼓,以示退却。
铙的外形酷似两片合起来的瓦块,口朝上,上宽下窄,座下有一个圆柱形的甬(即柄)。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是流行于商代晚期的打击类礼乐器,除了上文所说铙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其主要用途是在祭祀祖先和自然神明时进行敲击演奏。演奏时铙口向上,将中空的柄部安上木把,置于木座之上,以木槌敲击铙口中间及两侧部位即可发出洪亮悠长的声音。
该器高17.2厘米、宽10.4厘米,青玉质,质地纯正,局部有黄色沁,体大且造型浑重、气韵宏伟。整体采用镂雕、浅浮雕兼细阴线的雕琢技法,制作工艺复杂细腻。龙眼瞠目圆睁,龙眉粗重浓密,其口中含珠,上唇龇出尖利龙齿,龙唇上下翻卷呈卷云状,颔下有须,腮部饰火焰纹,颈上饰鳞纹及粗密的鬣,头顶雕龙耳及粗壮的龙角。沿颈向下为管状,一边穿三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