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有抑郁症:抑郁症会好吗?要吃药吗?
陪伴每个父母和小孩,成为更好的自己。
让每位父母、教育工作者,都有能力,以生命滋养另一个生命,带领孩子,走向海阔天空的未来。
作者介绍|陈雪如
国立政治大学辅导与咨商硕士毕业,现为Ashley心理科学苑创办人、企业课程讲师、大专院校辅导老师。擅长领域包含协商谈判、人际沟通、亲密关系、亲子教养、情绪调适等。深耕于青少年辅导十余年,深信家庭是一个系统,家人彼此间会互相影响,提倡以正向教养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助他们从错误中学习,期待他们能发展出足够的心理素养,以面对未来变动快速的世界。专业证照:咨商心理师、美国正面管教协会家长讲师、NLP专业执行师、国际催眠执行师。
一般来说,我们在抑郁的时候,可能产生食欲变差或旺盛、睡不好或嗜睡、觉得疲劳、无精打采、难以专注、没有希望感等症状,但青少年的抑郁症状,很可能是以“易怒”的方式来展现,时间长达至少一年以上。
当孩子较不擅长表达情绪时,会以“烦躁”的方式来显现,动不动就大吼“很烦耶”,或许家长此时要特别注意,孩子可能有抑郁倾向了。
Q:抑郁症是心理疾病,想开点就没事了吧?
事实上,抑郁症除了跟多巴胺、血清素与正肾上腺素等神经传导物质浓度异常有关,根据大脑造影发现,抑郁症也跟控制负面情感的左侧前额叶较不活化、处理负面讯息的杏仁核活性过高等有关,显示抑郁症确实是因大脑异常而导致,但目前任何精神疾病与生理之间的关联,都仍需更多医学研究,才能进一步揭开大脑的奥秘。
我自己在实务上发现,有些人的抑郁偏生理性的异常,甚至有些人是家族性遗传抑郁症,这部分就比较需要靠药物治疗、电疗、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但有些人的抑郁,是因为有心结卡住,例如没考上自己想要的大学,对自己很失望、自责,这部分就需要透过心理咨商的协助。
目前认为治疗抑郁症最好的做法,是药物搭配心理治疗。
Q:我得抑郁症,难道一辈子都要吃药吗?要多久才会好?
我有很多学生在刚得知自己罹患抑郁症时,最想知道的就是什么时候才能从这个疾病中康复,他们一开始或许会很努力积极配合治疗,但几个月,甚至一、两年过后,却发现自己还是没有完全复原,认为药物或心理治疗没用,就会开始停药,却让病情更加恶化。
尤其对于罹患重度抑郁症的患者来说,是非常痛苦无力的,很多时候连生活都变得不再是自己可以控制。例如无法出门上学,甚至无法洗澡,更别说打扫家里环境。我的学生告诉我,当他抑郁症严重病发的时候,一天光是做一件事情,例如把垃圾拿去垃圾车丢,就耗尽他一天的力气了。
他们气抑郁症,气自己也气家人、同学,认为是所有的一切害他得了这个病,毁了一生,恨不得将抑郁症从生命中移除。
这时候,我通常会同理学生的愤怒、无助与痛苦,但同时也会引导学生,让他思考这个疾病为什么会存在?罹病对我们生命的帮助是什么?
例如有些人对自己要求过高,但一直拚命努力下去,很可能会过劳死,如果将抑郁症拟人化,他或许是想告诉主人,要适度的休息,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
我希望引导学生,从排斥疾病,到学会与疾病共处,找到平衡点,或许无法杜绝,但至少可以学习如何在病症的影响下,好好生活。
“抑郁症真的无法治好吗?”学生通常会不死心的继续问我。
的确,有些因为生活事件引发的轻微抑郁症,孩子在心理咨商后,修正了对自我的期待,学会了因应压力的方式,透过思考的改变,成功修改大脑中的神经连结,摆脱以往自动化的灾难性思考模式,或许有机会在半年或一年之后康复,但多数人都得面临长期忧郁的准备。
这个长期可能是好几年,甚至是一辈子。我在实务工作中,发现若将精力放在“我不要有抑郁症,我要将抑郁症从我人生中移除”,用过往身心健康时的高标准继续要求自己,却又无法做到,再次对自己感到失望、攻击指责自己,如此势必加重忧郁,恶性循环。
若愈早接受自己得了抑郁症的事实,接纳抑郁就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学习跟抑郁共处,这类的病人在心理治疗上的效果会愈好。
到底何谓康复?
或许所谓的康复,只是症状没有严重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但生活中仍不时伴随抑郁的情绪,因为思考方式没改变,大脑神经就不会学习到新经验,产生新的连结。因此即便康复了,未来也还是有可能复发,甚至复发率高达四成以上。
但即便复发了,也没关系。过去的抑郁经验是很重要的观察线索,让我们更了解自己,如果发现自己可能又掉入抑郁的洞口中,只要及时发现与面对,及时治疗,找寻资源,就能有效的帮助自己从轻郁走到只剩下抑郁情绪,甚至复原。
*特别感谢台北荣民总医院精神部小区复健精神科李正达主任协助校对本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