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梅瓶器型演变过程,看这篇就够了!!
在比较熟悉梅瓶的人眼里,它以优美的体态而受人喜爱。梅瓶,口小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宋灰绿釉鸡腿瓶
首都博物馆藏
梅瓶出现于唐代
辽道宗大安九年(1093年),墓中出土物包括了2件绿釉鸡腿瓶,造型作小口、短颈、溜肩,长圆腹,小平底,通身施有绿釉,瓶身较一般辽代鸡腿瓶矮,应视为梅瓶造型。
隋唐梅瓶一组
宋代褐釉鸡腿梅瓶
首都博物馆藏
鸡腿瓶传入北宋后,北方汉族地区也开始烧造,北方梅瓶较多保留了契丹鸡腿瓶的痕迹,形体修长而秀丽,瓶口为蘑菇形或梯形,便于使用绳索捆扎。
北宋 青釉刻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1969年陕西省耀县出土
北宋梅瓶一组
而南宋景德镇生产的影青梅瓶和江西吉州窑等地烧造梅瓶,其高度明显低于北方梅瓶,容积缩小,腹径较大,显得矮而胖,造型上显得比较小巧。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卷草纹瓷梅瓶
南宋梅瓶一组
辽代梅瓶一组
金代梅瓶一组
西夏梅瓶一组
元代梅瓶:继承宋代形制,只是肩部更加丰满,带盖,盖成钟形,中有管柱形子口,盖可倒过来当酒杯用。元代除圆形梅瓶外,还有平口梅瓶、八方形梅瓶。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元代梅瓶一组
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
口部圆浑厚实,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
肩部向上抬起,线条饱满而有力;
腹部之下,呈垂直状,有的微向里收;
在足部的结束部分,稍向外撇。
如果说宋代的梅瓶造型挺秀、俏丽,富于女性的特征的话,那么明代的梅瓶则是雄健、敦厚,富于男性的特征。
明代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明代永乐青花海浪白龙纹敞足梅瓶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天顺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
明代梅瓶一组
至于清代的梅瓶,肩部抬高增宽,由于造型比例不当,给人以不谐调和不完整的感觉,不及明代的水平。
清代梅瓶一组
再来一组更直观的大合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