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仁宣(三四)解缙一度被重用为内阁首辅,为何最终被朱棣处死

解缙与后来的徐渭、杨慎并称为明朝三大才子,他的才名在中国的古代史中也颇有影响力。不仅如此,他还是永乐盛世中文化繁荣的代表人物,他主持编纂的《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图书集成的一座丰碑。解缙在政治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在永乐初年深受明成祖朱棣的,协助朱棣开创了明朝的内阁制度,成为这一制度早期重要的内阁首辅之一。然而解缙并未在在政治上走到巅峰,反而被汉王朱高煦所构陷,被朱棣派锦衣卫抓入诏狱,最后被下令处死。有人说解缙之死是卷入了朱高炽和朱高煦的政治斗争,其实这种看法太过片面。
解缙自小以来就有神童之称,在朱元璋时期就很受重用。与别的才华横溢的神童一样,解缙也因此而锋芒毕露,成为朝中所瞩目的官员。他的性格执拗,不畏权势,常常因刚直上书而得罪同僚。即便是面对兵部尚书沈潜这样的朝中重臣,他也敢上书指责其玩忽职守。后来更是敢在李善长案中申辩冤屈,上书弹劾御史袁泰,揭发对方贪赃枉法。解缙的这些行为虽然没错,但是也受到朝中权贵排斥和攻击,而朱元璋也认为他缺乏涵养,令他回乡闭门读书十年。直到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登基当了皇帝,解缙才重新回到朝廷之中。
由于之前在朝中得罪人过多,解缙在建文朝并未得到重用,反而被人构陷而遭到贬斥。虽然最后他在好友的帮助下得以在建文朝立足,但已经变得沉默寡言,不再为朝政发声。朱棣攻破南京后,朱允炆出逃,解缙跟随文武大臣迎接朱棣登基,成为朱棣最信任的南京文官之一。据说解缙就是接替方孝孺给朱棣写《登基诏》的人,所以被朱棣选入明朝的第一批内阁大臣之中,后来还被提拔成内阁首辅。而在解缙执掌内阁期间,所有朝廷的重大公告和朱棣的重要讲话,都出自他的手笔。可以说当时解缙是朱棣最信任的文臣,赋予其朝廷大权。
解缙人生的转折点出现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当时朱棣对此犹豫不决,便找解缙商量。朱棣提出自己想立次子朱高煦为皇太子,解缙提出异议,认为要按照传统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经过一番争论后,解缙又提出朱瞻基为“好圣孙”的理由,最终说服了朱棣。朱棣于是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这件事让朱高煦和解缙结下仇怨,然后朱高煦就找各种机会诬陷解缙,最终使得解缙获罪被贬官。后来朱高煦竟然上书诬陷解缙,说他“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使得解缙被锦衣卫下狱,后来又被下令处死。
很多人认为解缙之死是因为他卷入了朱高炽与朱高煦的储君之争,他不该在朱棣咨询他时力捧朱高炽。他们认为朱棣本意是想立朱高煦,因为朱高煦在靖难之中有大功,而且朱棣也常说朱高煦像他,所以解缙不该横插一杠子。任何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明哲保身,而不是故意挑事。
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完全是想当然,也是狭隘和偏见的看法。实际上当时朱棣并没有决定立谁为皇太子,他咨询解缙只是标准的朝廷流程。解缙作为内阁首辅,第一任务就是备皇帝咨询,怎么可能装傻充愣?而朱棣在解缙面前提出朱高煦,是因为靖难功臣丘福上书力捧朱高煦,这种背景下是正常的政务讨论。
以当时解缙的职位和身份,必然是提出合乎国家利益的选项。朱高煦骄横跋扈,常常违反朝廷法度,擅自侵占良田和财物,还杀害阻止他的军民,怎么可能被立为皇太子?如果解缙同意了,那以后案发,他不是自己给自己加罪名?况且以解缙的执政理念,文官政治是明朝的主旋律,怎么可能选个天天被文官弹劾的人当储君?这也是被朱棣所认可的,否则朱棣也不会建立文渊阁,创建内阁制度。而从这个事情的结果来看,朱棣对解缙是非常满意的,并未认为对他的建议有什么不妥,于是立朱高炽为皇太子。
既然朱棣不认为立朱高炽为太子是错误,那为什么采纳了朱高煦的诬陷,将解缙降罪下狱呢?要谈这个问题,得从明朝朝廷政治生态的变化开始。朱高煦诬陷解缙,致使解缙被朱棣处死,看似是朱高炽和朱高煦争夺储君之位,实际上是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的斗争。这个斗争最早上溯到明朝初年,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内阁制度,沿用的是中国古达的宰相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宰相权力很大,国家大事掌握在宰相手里,所以君权有旁落的危险。而当时的宰相李善长权倾朝野,独断专行,也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和猜忌。
朱元璋通过在朝中安插亲信,分解宰相权力等方式,逐渐削弱宰相的大权。可这么一来就引发了朝中争权夺利的派系斗争,文官集团结党揽权,与皇权进行争夺。朱元璋不得不通过胡惟庸案、李善长案等一系列大案来打击垄断朝政的文官集团,最终废除了宰相制度,将宰相权力收回到皇帝手里。
文官集团被打下去后,朝廷中出现权力空白,于是勋贵集团兴起。这些勋贵都是明朝开国元勋的家族和后人,他们之间互相通婚、结交,形成了强大的政治人脉网络。而这些家族中不少都与皇室通婚,如徐达、常遇春、傅友德等家族更是与皇室藩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打算力朱标的儿子为皇太孙。由于朱允炆、朱允熥等都还年幼,很容易被勋贵集团所掌控,于是朱元璋拿勋贵集团开刀,为后人扫情障碍。他通过蓝玉案的扩大化,将勋贵集团的核心一网打尽,严重的削弱了他们在朝中的势力。又通过给朱允炆安排侍读、老师等方式,让文官集团辅佐朱允炆,确保他能够顺利的登上皇帝位。文官集团本身就与朱标走得很近,自然乐意辅佐朱允炆,于是再度成为朝廷的主要角色。等到朱允炆登基后,他更是重用文官集团,使其垄断朝廷大权,并以此拉开了针对勋贵和藩王的削藩序幕。
实际上在朱棣登基之前,明朝朝廷是又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轮流掌控的,他们对朝廷都有很大的主导力。这种明朝的政治生态一直延续到朱棣登基,建立内阁制度为止。在朱元璋时代,朝中勋贵和文官互相制衡,一旦失衡就会有大案出现,使其强行恢复到平衡状态,因此洪武年间各种政治大案频繁出现。可朱棣建立内阁制度后,政治生态发生了变化。朝廷变成了文官主导朝廷政务,勋贵主导军政事务,而军令则归于皇帝,并由锦衣卫等皇帝的直属习惯监督文武百官,最终形成文武制衡的状态。
在这种政治生态下,朱棣最为担心的便是文官集团权势过大,重新出现建文朝那种独断专行的状态。而太子朱高炽又是文官政治的践行者,与文官集团来往紧密,于是成为朱棣最为担忧的人之一。朱棣很多时候不给朱高炽好脸色,而对朱高煦、朱高燧更亲密,并非简单的朱高炽不善武功,而是因为朱高炽对文官集团太好。朱棣猜忌朱高炽,多次派人秘密调查朱高炽,就是怕朱高炽联合文官集团搞事情。与之相反,朱高煦和朱高燧与文官集团不和,与武将勋贵来往紧密,反而让朱棣更加放心。
解缙作为永乐朝的内阁首辅,也是当时文官集团的代言人。从职务上看,他与朱高炽有正常的来往,但也有很多过界的接触。尤其是朱棣御驾亲征蒙古的时候,朱高炽在南京监国,这更容易使他和文官集团联合。由于建文朝的事已经成了朱棣的一个心病,他对朱高炽和解缙的密切往来产生了猜忌。朱高煦正是利用朱棣在这方面的弱点,借机构陷解缙和朱高炽。朱高炽有姚广孝、金忠、胡濙等朱棣的心腹大臣保驾,自然是有惊无险。而为解缙开脱和申辩的都是朝中文臣,自然被朱棣看成文官集团结党,那是要严厉打击的。
(0)

相关推荐